APP下载

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与地位——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综述

2010-02-15毛明芳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物质文明文明人类

毛明芳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湖南 长沙 410006)

生态文明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一直是理论界的关注点之一。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重要治国理念提出以后,生态文明再次成了全国学界关注的理论焦点。生态文明研究的视角既包括生态文明理论的理性探讨,也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探析。就生态文明的理论探讨而言,学者们围绕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以及生态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的地位等,提出了许多颇有见解的观点。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时代,这已成了全球的共识。但是,对于什么是生态文明,学者们的理解不尽相同。他们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背景、理论视野以及关注点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生态文明定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从较为抽象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视角来定义生态文明,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或这种文明形态的新特征;另一种观点是从较为具体的角度,即生态文明的调节对象或构成要素视角来定义生态文明;还有一种是从广义和狭义相区分的角度,即人类文明发展阶段和文明构成要素两者兼顾的角度来定义生态文明。

1.从人类文明发展阶段角度来定义生态文明

这主要是从人类文明发展的支撑产业,即产业结构发展、优化的视角来定义生态文明。这一分析视角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经历了以采集狩猎为特征的前农业文明,以种植、养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文明以及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特征的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将进入以服务业为主体,以农业和工业的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文明必将开辟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质的改变。从人类文明发展阶段角度来理解生态文明,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较多,如俞可平教授认为,如果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一视角来观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发展,那么可以说,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1]后现代研究专家王治河教授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的形态,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拨和超越。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文明是一种后现代的“后工业文明”。[2]欧阳志远教授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及生态问题产生的实际领域,认为生态文明应当是物质文化的进步状态,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构成一个逻辑序列。建构生态文明,首先需要调整生产技术,在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方式方面实现飞跃,争取在自然界中实现自由。[3]春雨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生态文明是在深刻反思工业化沉痛教训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和探索到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路径及其实践成果。生态文明是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深刻变革,是人类文明质的提升和飞跃,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4]马拥军教授认为,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属于行将到来的第三种文明。[5]

另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未来文明的新特点。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并不是未来人类文明的全部,仅是未来文明的新特点。未来文明应是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文明。这是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对生态文明的深刻理解,指出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鲜明特征,表明了当前经济建设和工业文明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意义。陈昌曙教授持这一观点,他认为,“对于生态文明,或许可以简单地说:生态文明要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未来文明的新内容、新特点;人类未来文明将是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结合”。[6](P42)

2.从人类文明的调节对象或构成要素来定义生态文明

从生态文明的调节对象或构成要素来定义生态文明,由于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不同,就产生了对生态文明的不尽相同的定义。对于生态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态单指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广义的生态不仅指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指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统一。同样对于文明的理解,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明特指精神文明成果;广义的文明则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因此,生态与文明这两个概念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不同层次上的生态文明概念。

这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精神成果的总和。这是对生态文明概念最狭窄意义上的理解,其理论出发点是:生态特指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特指精神文明。这一观点将生态文明等同于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政治意志以及公众生态意识等。如夏光在《中国环境报》上撰文指出,生态文明昭示了国家高度的环境保护政治意志,从性质上讲是一种环境伦理观,是用于指导全社会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意识形态。[7]

另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这一观点认为,凡是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相关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可以纳入生态文明范畴。俞可平教授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既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陈寿朋教授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生态意识文明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生态价值取向等,生态制度文明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生态行为文明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生态管理活动等。[8]黄顺基教授等认为,生态文明以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为中心,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是在这个基础上与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两者必须协调,人类的经济社会才能继续发展。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共同进化就是生态文明。[9]欧阳志远教授认为,对生态文明的理解,要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并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4]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调整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这是一种对于生态文明的最宽泛意义上的理解,这一定义的指向是与生态文明发展阶段概念的指向相通的,将生态文明定义为人类文明发展新阶段的所有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如刘湘溶教授认为,生态文明是文明的一种形态,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文明。生态文明不仅追求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且追求生态进步,它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协同进化,经济-社会与生物圈协同进化的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总对策。[10](P30)春雨指出,生态文明不只是生态、环境领域一项重大研究课题,而是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发展平衡、步入良性循环的理论与实践,是人类社会跨入一个新的时代的标志,是当代知识经济、生态经济和人力资本经济相互融通构成的整体性文明。[3]薛惠锋指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1]

3.从广义和狭义相区分的角度定义生态文明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概念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进行理解,既可理解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某一阶段,也可理解为某一文明阶段的某种具体文明形式。如赵建军教授指出,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文明的一个发展阶段,但从狭义上讲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12]周光迅教授等指出,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它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然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它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13]张建宇指出,生态文明也是对现有文明的整合与重塑。就文明的发展阶段来看,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从狭义的角度讲,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14]

二、生态文明有何特征?

对于未来的生态文明社会特征,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学术背景出发,做出了具有明显学科特色的理论解释。张明国教授从技术哲学的视角解释了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认为生态文明的本质在于延续工业技术及其文明,建构生态主体,关注“自然-社会”生态,现实性和未来性相统一。[15]刘湘溶教授、杨通进教授等立足于伦理学(特别是生态伦理学)学科背景定义了生态文明的特征。刘湘溶教授认为,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及天人和谐、人际和谐型社会为目标。“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观。[16]杨通进教授认为,生态文明最重要的特征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模式是生态经济,强调人类整体利益的优先性,倡导全球治理和世界公民理念,突显自然的整体性及其内在价值的有机自然观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价值理念。[17](P4)王玉平教授以社会文明系统的组成结构为视角,认为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准则,以“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全民自觉的保护和消费行动以及公正合理的制度保障”为基本特征。[13]春雨立足于哲学的整体论视角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审视的整体性、调控的综合性、物质的循环性和发展的知识性。[3]另外,还有其他学者也对生态文明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尽管学者们对于生态文明的特征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其特点描述都可归纳为生态理念、生态行为、生态制度以及生态产品等层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在生态文明语境下,要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生存发展依赖于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既有利用自然的权利,也有保护地球免受人类活动威胁的义务,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程度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人类有责任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清洁、干净和健康的地球。二是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要实现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物质的多次、循环利用,要进行生态化技术创新,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有利于地球生态系统稳定的生态消费方式。建立这种消费方式就要求我们摒弃过去的 “消费理念至上”的消费主义、享受主义价值观,建立从资源环境实际出发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等生态消费观。四是公正合理的生态制度。从国内层面来看,主要是指建立生态化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以及生态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从国际层面来看,主要是指建立应对生态危机的全球治理机制,倡导全球治理和世界公民理念。当然,建设生态文明最终要落实到生态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上,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的物质形态和实体保障。

三、生态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治国理念提出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更加完善了。应该说,我国对文明体系的探索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我国在早期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物质文明之后,继而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必须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002年,我国又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提并论,并将之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2007年,我国正式提出了生态文明概念,使生态文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四个基本目标。目前对于四大文明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理解:

1.生态文明是比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更高一级的概念,是其他三种文明的总称

这种观点主要是由生态文明“阶段说”引申出来的。由于将生态文明视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阶段,那么这一阶段自然就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因此,生态文明是比其他三大文明更高一级的概念。薛惠锋指出,生态文明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比“三个文明”高一个层次,它的次一级的层次是:制度层次的选择,政治生态文明建设;物质层次的选择,物质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层次的选择,建设精神生态文明。因而,在它的二级层次,仍然是“三个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11]马拥军教授指出,“生态文明”就不能被理解为“四个文明”之外的“第五个文明”,正如“人类生活”不能被理解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之外的第五个层次的生活一样。实际上,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看法可以得出结论,“生态文明”并不是与“四个文明”并列的一个新层次,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人类文明都表现为“四个文明”的统一,“生态文明”也不例外。[5]

2.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概念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物质文明重在解决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问题,精神文明重在解决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问题,政治文明重在解决社会发展的政治保障问题,而生态文明重在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包含关系。如俞可平教授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1]张云飞教授认为,按照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理论,生态文明是一种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四者共同构成了社会的文明系统。[18]欧阳志远教授指出,不能将生态文明理解为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的综合文明。将生态文明理解为综合文明从理论角度看却缺乏逻辑架构性,实践中也难以操作。[4]

3.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既是并列概念,又是更高一级的概念

这种观点主要是从对生态文明的广义和狭义理解中引申出来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个复杂的概念,既不能将生态文明单纯理解为比其他三种文明更高一级的概念,也不能将生态文明单纯理解为是与其他三种文明并列的概念,而要结合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考虑、辩证分析。如陈学明教授认为,一方面,生态文明是四大文明形式之一,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概念;但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和其他三大文明并列或对立起来是不对的。它不是脱离其他三大文明的另一种文明,而是渗透在这三大文明之中的。既要把生态文明单独地列出来,突出它的意义,又要注意它是如何渗透在其他三大文明之中的。[19](P147)

从以上可以看出,生态文明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概念,对于生态文明概念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这需要学者们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态文明概念的非既定性特征也为中国

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完全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正如陈学明教授所指出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建设生态文明应当可以选择的战略是推行‘以生态导向的现代化’,把工业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在一起,实现绿色工业化和绿色城市化”,[19](P57)走一条现代化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的路子。这是一条前人和世人从来也没有走过的道路,我们中国人有信心、有能力把它走通。

[1]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2] 王治河.中国和谐主义与后现代生态文明的建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

[3] 春雨.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N].光明日报,2008-07-17.

[4] 欧阳志远.关于生态文明的定位问题[N].光明日报,2008-01-29.

[5] 马拥军.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新起点[J].理论视野,2007,(12).

[6] 陈昌曙.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 夏光.生态文明是一个重要的治国理念[N].中国环境报,2007-11-26.

[8] 陈寿朋.浅析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N].人民日报,2008-01-08.

[9] 黄顺基,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J].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4,(9).

[10] 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1] 薛惠锋.生态文明:中国环境与发展战略的抉择[EB/OL].http://www.npc.gov.cn/npc/xinwen/rdlt/sd/2008-07/11/content_1437523.htm 2009-08-11.

[12] 赵建军.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的要求[N].光明日报,2007-08-07.

[13] 周光迅,武群堂.新世纪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加剧与生态文明建设[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

[14] 张建宇.生态文明,文明的整合与超越[N].人民日报,2007-10-29.

[15] 张明国.技术哲学视阈中的生态文明[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10).

[16] 刘湘溶.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N].光明日报,2008-04-15.

[17] 杨通进,高予远.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18] 张云飞.试论生态文明在文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学与研究,2006,(5).

[19] 陈学明.生态文明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物质文明文明人类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论析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文明歌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