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一五”我国黄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2010-02-15张圣平顾兴芳

中国蔬菜 2010年22期
关键词:十一五黄瓜遗传

张圣平 顾兴芳 王 烨 苗 晗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

“十一五”期间,国家在黄瓜(Cucumis sativusL.)遗传育种研究上的投入不断增加,获得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948”、行业科技、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等多个项目的支持。经过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努力,黄瓜育种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育种目标更加多样化和专用化,育种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创新出一批优良的育种材料,育成了适合不同生态条件栽培的新品种超过30个。在黄瓜基础领域的研究也取得突破性成果。

“十一五”期间,关于黄瓜的最大事件是国际黄瓜基因组计划(CUGI)的开展,该计划对黄瓜乃至整个葫芦科蔬菜作物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启了蔬菜作物基因组测序的新时代。2007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发起并联合华大基因、中国农业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澳大利亚DArT公司等多家单位实施了该计划。其目标旨在获得黄瓜基因组精细图,确定 99 %以上的黄瓜基因位点。2009年,该计划采用传统 Sanger法和新一代Solexa法相结合的策略,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蔬菜作物——黄瓜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最终测序深度达基因组的 72倍,是目前为止测序深度最高的基因组,单碱基错误率小于十万分之一。共预测了26 820个基因,与模式植物拟南芥相似,基因区域覆盖度达99 %以上。论文在《Nature Genetics》上发表(Huang et al.,2009)。

1 育种材料的创新与资源评价筛选

通过常规育种、生物技术、空间诱变等手段创新了一批优良的育种材料。获得了黄绿叶标记性状自交系ygl99-74(刘卫东 等,2007)。利用空间诱变技术选育出特小型黄瓜新种质自交系CHA03-10-2-2(余纪柱 等,2007)。南京农业大学陈劲枫教授领导的实验室,在基于种间渐渗的甜瓜属野生优异基因发掘研究上取得进一步进展,鉴定出上百份含有野生种DNA的渐渗系,获得了黄瓜抗枯萎病异源易位植株(钱春桃 等,2006;陈劲枫,2008;陈友根 等,2010)。

研究者对黄瓜种质的单性结实性、抗病虫能力、加工性状等进行了评价。闫立英等(2009)从75份黄瓜种质资源中筛选出强单性结实材料40份。张文珠等(2007)鉴定出X8-26、H48、唐山秋瓜等3份对美洲斑潜蝇抗性较强的材料,以及Z28、G11等2份明显感虫材料。王惠哲等(2010)从34份黄瓜种质资源中筛选出5份高抗褐斑病资源。蔡建华等(2006)初步评价了130份黄瓜种质材料的白粉病抗性。员金鑫等(2010)由45份黄瓜种质资源中,筛选出5个适合腌渍的品种。沈镝等(2010)证实,西双版纳黄瓜种质在形态水平上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并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将29份种质分为5组。

2 品种选育

“十一五”期间的黄瓜新品种选育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华北型温室品种成功实现了更新换代,育成的新品种在早熟性、耐低温弱光性、持续结果能力、抗病性等方面显著优于以津绿 3号、津优3号为代表的上一代温室品种。涌现出了以津优35号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新品种,例如中农26号(顾兴芳 等,2010)、津优36号(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育成)以及博耐、博新、中荷系列黄瓜品种(天津德瑞特种业有限公司)等均在当前保护地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另外报道的还有津优33号(杨瑞环和哈玉洁,2006a)、济优9号(孙汉友 等,2007)、新黄瓜3号(陈远良 等,2010)等。第二个特点是水果型黄瓜新品种显著增多,推广的新品种有中农29号、津美2号(杨瑞环和哈玉洁,2006b)、京研迷你4号(张丽蓉 等,2007)、浙秀1号(周胜军 等,2007)、水果黄瓜1号(张守才 等,2007)、碧玉2号(胡继军 等,2009)、橘红心迷你黄瓜(刘剑辉,2009)。

此期间还育成了露地耐热新品种中农20号(顾兴芳 等,2008a)、中农106号(顾兴芳 等,2008b)、粤秀3号(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育成,于2006年12月通过广东省品种委员会审定);华南型黄瓜新品种瑞光2号(张峰 等,2006)、蔬研2号(湖南省蔬菜研究所育成,2008年通过湖南省登记)等;出口型品种东农803(秦智伟 等,2006)、大棚黄瓜新品种津优13号(杨瑞环和哈玉洁,2008)、鞍绿3号(戴雅东 等,2007)、春绿7号(吴慧杰 等,2010)、北京204(张峰 等,2010)、华南型黄瓜烟农1号(毕美光 等,2007)、旱黄瓜新品种龙园绣春(柳景兰等,2007)等。

3 遗传规律研究

对于逆境条件下黄瓜各项生理指标的遗传规律研究增多。研究表明,弱光下控制黄瓜总叶绿素含量的基因间为加性-显性-上位性作用,以微效多基因为主,受环境影响较大(李丹丹 等,2009)。低温弱光条件下,黄瓜苗期丙二醛(MDA)含量的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环境对MDA含量的遗传起很大作用,对于这个性状适于晚代选择(闫世江 等,2009)。李建吾等(2006)认为,在正常温度弱光条件下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MDA含量、叶绿素a与b的比值(Chl a/b)4个指标的狭义遗传力均很低。PPO活性、MDA含量和Chl a/b值的遗传均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张鹏等(2007)证实,耐热性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由主效基因控制。

关于黄瓜果实性状的遗传研究表明,控制果瘤的基因Tu为显性独立遗传(王桂玲 等,2007a)。果实弯曲性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主要是由基因加性效应所控制(张鹏 等,2010)。果长、把长、横径、单果质量、单株结果数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把长、单株结果数、单果质量的遗传加性效应方差小于显性效应方差;果长、横径的遗传是加性效应方差大于显性效应方差(曹齐卫 等,2009)。在抗病性的遗传上,黄瓜对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中国株系(ZYMV-CH)的抗性是受主基因控制的性状,但也存在微效基因的修饰作用(罗建华 等,2006)。褐斑病抗性由1对单隐性基因控制,感病相对于抗病为不完全显性(王惠哲 等,2010)。霜霉病抗性由2对主基因控制,且2对主基因的基因效应相等,主基因的显性效应较小或为零(张素勤 等,2007)。白粉病抗性是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并受到微效多基因的修饰,2对主基因感病相对抗病为部分显性,主基因遗传率较高(张素勤 等,2008a)。雌雄同株黄瓜单性结实性表现为不完全显性遗传,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闫立英 等,2010)。

4 生物技术在黄瓜育种上的应用

4.1 分子标记技术

4.1.1 黄瓜分子标记开发及体系优化 “十一五”期间,SSR、ISSR、SCAR及SRAP等新型分子标记,被广泛应用于黄瓜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亲缘进化关系、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重要性状标记以及比较基因组学方面。这些标记具有简便、高共显性、重复性、信息可靠、易于分离条带及测序等优点,但也具有开发困难,易产生非特异性扩增、干扰因素多、反应体系中成分复杂等缺点。为此,研究者在这类分子标记反应体系优化及开发方面进行了研究。张素勤等(2008a)、宋晓飞等(2009)对黄瓜AFLP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孙涌栋等(2007)建立了黄瓜cDNA-AFLP分析体系。柴丹丹等(2008)、王振国等(2007)优化了黄瓜SRAP反应体系。王桂玲等(2007b)建立了优化的SSR反应体系。王佳等(2006)利用正交设计优化了黄瓜ISSR体系。分子标记开发方面,李效尊等(2007)开发了118个SCAR标记,引物多态性比例在10 %以上。由于SSR标记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较高,关媛等(2007)、胡建斌和李建吾(2008)利用黄瓜EST序列开发了一批EST-SSR标记,与基因组SSR标记相比,它提供了基因表达信息,为功能基因提供绝对标记。基于测序结果,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开发了2 100多对SSR引物(Ren et al.,2009)。

4.1.2 与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 开展与农艺性状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研究,对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意义重大。“十一五”期间,我国科研工作者对黄瓜抗病性、果实品质、性别表达与单性结实等性状的分子标记进行了深入研究,有些分子标记已经应用于育种实践。

与抗病相关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方面,获得了与霜霉病抗病基因连锁的 RAPD、SCAR和AFLP标记(丁国华 等,2007;崔洪宇 等,2009;张素勤 等,2010);获得了3个与白粉病主效感病基因连锁的AFLP标记(简德明,2007;王振国 等,2007;Zhang et al.,2008)以及2个与白粉病主效抗病基因连锁的SSR分子标记SSR97-200和SSR273-300,连锁距离分别为5 cM和13 cM(张海英 等,2008),以及1个ISSR标记UBC809(沈丽平,2009);找到了与黄瓜枯萎病抗病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S49-300(遗传距离为14 cM)(张海霞 等,2006)、AFLP标记P15M5-310(7 cM)(张海英 等,2006)、AFLP标记E15/M65(王惠哲 等,2007a);获得了与黑星病抗性基因连锁的AFLP标记E20M64(4.83 cM)(张桂华 等,2006)、SSR标记CSWCT02B(28.7 cM)(孙小红 等,2006)、SSR 标记 CSWCTT02D(3.1 cM)(王惠哲 等,2009)、SSR03084和SSR17631(0.7 cM和1.6 cM)(Zhang et al.,2010);筛选出与黄瓜抗炭疽病相关基因连锁的AFLP标记,并将其转换成了SCAR标记SCEM131/125和SCEM178/172(王惠哲 等,2007b;李淑菊 等,2008);获得了与WMV抗性基因连锁的AFLP标记(8 cM)和SCAR标记(张海英 等,2009),与CMV抗性相关基因相连锁的AFLP标记E22/M88-204(8.57 cM)(张桂华 等,2010),与 ZYMV-CH抗性基因连锁的两条特异性片段(E-ACG/M-CAG-182和E-ACG/M-CAG-180),遗传连锁距离分别为5 cM和11 cM(罗建华 等,2006)。近几年,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在我国部分地区流行,为害黄瓜生产。为了快速准确地检测该病毒,国内学者建立了CGMMV病毒的RT-PCR分子检测方法(黄静 等,2007;邓丛良 等,2009)。

与黄瓜性别相关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方面,获得了与M基因连锁的 SRAP标记 ME23SA4(17.8 cM)(邓思立 等,2006)、SSR标记SSR23487(0.28 cM)、SSR19914(3.20 cM)和SCAR标记SCAR123(0.94 cM)(时秋香 等,2009);与M基因共分离SNP标记SN1(刘世强,2008),与强雌基因连锁的CAPS标记C-MT700(向太和 等,2006);与雌性基因连锁的RAPD(周晓艳,2007)、SRAP、SCAR(毕喜红,2006)、ISSR标记(刘晓虹 等,2008)及特异片段(程立宝 等,2006;王瑞 等,2009)。

另外,获得了与黄瓜单性结实基因连锁的ISSR分子标记N92(18.9 cM)(陈学好 等,2008);与营养器官无苦味基因bi连锁的AFLP标记(6.43 cM)和SCAR标记(池秀蓉 等,2007);与果皮颜色和光泽基因连锁的AFLP标记V7T3A_(363)和V7T5A_(181)(13.64 cM和9.09 cM)(张凤青,2007);与果瘤Tu基因连锁的SSR标记CSWGATT01C和CSCT335(20.0 cM和14.1 cM)(王桂玲 等,2007a);与叶片有毛基因(Gl)连锁的显性SRAP标记ME6EM5和ME230D15(3.6 cM和12.9 cM)(张驰 等,2009);与嫩果白色果皮基因连锁的AFLP标记(孙晓丹 等,2009);与圆形果实性状基因连锁的SRAP标记ME21/EM18(柴丹丹 等,2008);与黄瓜耐高温QTL连锁的1个SSR标记和9个SRAP标记(陈飞雪 等,2008)。

4.1.3 遗传图谱的构建与基因定位 “十一五”期间,我国科研工作者构建了10张黄瓜遗传图谱,包括首张黄瓜高密度SSR遗传图谱(Ren et al.,2009)、一张整合图谱(李楠,2008)、近期完成的栽培黄瓜饱和度最高的SSR图谱(结果待发表)以及其他7张遗传图谱(李效尊,2007;李婉钰,2007;徐晴 等,2008;Yuan et al.,2008;杜辉,2008;稽怡,2008;宋慧 等,2009)。这些图谱覆盖基因组长度在573.0~1 101.7 cM,包含标记数量65~995个,平均间距0.58~12.70 cM。

完成遗传定位的黄瓜质量性状基因有:两性花(M)(刘世强,2008)、小刺(ss)、果皮无光泽(D)、果色匀质性(u)(杜辉,2008;Yuan et al.,2008)、ZYMV-CH、PRSV-W、WMV(李楠,2008)、Bi(李曼 等,2010)、Ccu(Zhang et al.,2010)等基因。数量性状的QTL定位方面,李效尊(2007)完成了瓜长、瓜把长、瓜刺密度、侧枝、节间距等 14个黄瓜果实或株型性状的QTL定位;宋慧等(2009)对果肉颜色和果肉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进行了QTL分析;陈青君等(2010)检测到58个与温室黄瓜产量相关农艺性状的QTLs;苗晗等(2010)对黄瓜复雌花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另外,辛明等(2008)检测到了黄瓜植株高度的2个QTL;沈丽平(2009)检测到控制黄瓜白粉病抗性的2个QTL位点;杨迪菲(2006)检测到3个黄瓜耐热性的QTL位点;程周超等(2010)检测到控制黄瓜瓜长的5个QTL位点。

4.1.4 分子标记在黄瓜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上的研究 利用SRAP(李丽 等,2006)、ISSR(王佳 等,2007)、SSR(司旻星 等,2007;穆生奇 等,2008)、AFLP(张桂华 等,2007;杨福强 等,2009)等标记,对黄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多数研究认为,大部分华北型种质同源性极高、遗传变异度较小、多样性水平较低、归为同一类;西双版纳黄瓜单独归为一类。但是在欧洲温室型、华南型种质的分类上存在分歧。单独对西双版纳黄瓜种质的聚类分析显示,大多数种质的分组与瓜皮色和瓜肉色基本一致,按不同来源地将种质分为5个群体,其中景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不同来源地的西双版纳黄瓜在遗传组成上存在差异(沈镝 等,2009)。

4.1.5 基因的分离和克隆 “十一五”期间,对于黄瓜基因分离和克隆的研究加强,相关文章较多。Li等(2009)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分离了两性花基因M,并完成了M基因的表达分析(陶倩怡等,2010)。刘春香等(2008)从叶片组织中获得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Cs-FAD)。徐慧妮等(2008)从 NO3-胁迫下的黄瓜根中克隆出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基因的同源序列CsNMAPK。缪旻珉等(2008)克隆得到3个黄瓜水苏糖合成酶全长cDNA。杨寅桂等(2007)、李为观等(2010)克隆了热响应蛋白CSHSP70基因。陈惠明等(2007)对黄瓜、西瓜和南瓜EIN3基因片段进行了克隆与序列分析。杜栋良等(2009)分离了磷脂酶D基因长为1 018 bp的cDNA片段。魏跃等(2009)获得了黄瓜 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基因全长序列Cs6PGDH。曹迪等(2009)克隆了黄瓜乙烯受体ETR1基因片段 CLETR1和 CSETR1。毛伟华等(2007)首次扩增出黄瓜硝酸还原酶cDNA片段,并利用cDNA芯片发现在缺镁胁迫下差异表达的22个基因(毛伟华 等,2006)。徐晓锋(2006)克隆了4种黄瓜α-半乳糖苷酶的全长cDNA序列。苗晗(2007)获得了叶色突变体与野生型的差异表达片段。李娟娟等(2010)分离了芽黄突变体及其野生型之间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孙涌栋等(2008)克隆了与黄瓜果实膨大生长相关的CsEXP5基因。姚丹青等(2009)克隆到CsMADS06全长cDNA,该基因在植株的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方面起作用。盛慧等(2010)鉴定出黄瓜胚胎发育相关基因。李丹等(2010)克隆了黄瓜抗寒相关基因的转录激活因子CBF1基因。

关于黄瓜抗病性相关基因的分离方面,研究者分别获得了与爪哇根结线虫病(王鲜 等,2007)、枯萎病(沈凤瑞 等,2010)、霜霉病(曹清河,2006;李金鑫 等,2008)、炭疽病(田菲菲 等,2009)等病害相关的基因片段。

4.2 组织培养技术

在黄瓜植株再生方面,2006年至今报道不少,多数是针对基因型、外植体类型、激素种类和浓度对诱导黄瓜植株再生的影响。但与以往相比较,没有很大的进展,尤其在再生频率上没有显著提高(崔波 等,2008)。研究证明子叶节是比子叶更为理想的外植体(韩欣 等,2009;张若纬等,2009),但存在残留生长点的问题。TDZ是一种诱导效果优于BA和KT的新型细胞分裂素,最佳芽诱导培养为MS+0.005 mg·L-1TDZ+0.05 mg·L-1IBA(范爱丽 等,2006)。带柄子叶比下胚轴和不带柄子叶的再生频率高;较低的 BA/IAA可以促进不定芽的分化,较高的配比则适合再生芽的伸长;5~6 d苗龄的外植体分化再生频率较高(贾金生 等,2008)。6-BA是子叶再生的必要激素,而 ABA是促进子叶高效再生的激素(张若纬 等,2010)。黄瓜不定芽再生不仅与 SOD含量呈正相关,还与POD含量呈负相关(朱妍妍 等,2008)。

在黄瓜单倍体培养方面,利用花药培养(Song et al.,2007)和小孢子培养(詹艳 等,2009)均获得单倍体植株,是很大的突破。Song等(2007)认为预处理和胚诱导是花药培养的关键,并证明添加0.54 μmol·L-1NAA和13.32 μmol·L-1BA的培养基对胚的诱导效果最好。詹艳等(2009)研究表明基因型和小孢子发育期是成胚的关键因子,单核靠边期是游离小孢子培养成功的最佳时期,4 ℃预处理2~4 d有利于胚状体的诱导。当然更多的研究还是集中在未受精子房的培养上面,研究了各种因素对雌核发育启动和胚状体诱导的影响(魏爱民 等,2007;王烨 等,2008;娄丽娜 等,2009),但是再生频率没有显著提高。

4.3 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及转基因研究

“十一五”期间,黄瓜遗传转化体系绝大部分是以子叶为外植体、以农杆菌为介导建立起来的。从外植体、转化条件等方面探讨各种因素对转化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大子叶切成2块有利于芽诱导(魏爱民 等,2006)。子叶预培养1 d再生效果最好,用划伤的方法处理微伤口较好,切割边缘制造微伤口效果较差,浸染时间以20 min最佳(卢淑雯 等,2008)。PGRs浓度对不定芽的诱导、伸长及生根具有影响(叶永亮和林波,2009)。利用农杆菌介导,已经将CSMADS06基因(赖来 等,2007)、激活表达标签pDsBar(刘爱荣和陈双臣,2007)、单性结实基因iaaM(苏绍坤 等,2006)、Mn-SOD基因(范爱丽,2006)、DREBIA基因(东丽 等,2008)、抗冷基因BnCS(卢淑雯 等,2010)、GLP-T蛋白基因(Zhao et al.,2009)导入黄瓜,获得了转基因植株。

除了利用传统的农杆菌转化系统,研究者们还采用其他一些方法对黄瓜进行转化。王翠艳等(2008)利用floral dip方法对黄瓜进行遗传转化,获得转px6-GAD-GLP-1基因的植株。张文珠等(2009)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抗虫基因EQKAM转入黄瓜植株。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十一五”期间,虽然创新了一大批育种材料,但是仍缺乏耐热水果型、加工类型、抗新兴病害密刺型、耐寒华南型黄瓜材料。以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并育成相应的品种。同时需要加强抗新兴病害、抗逆(抗旱、耐盐碱等)、黄瓜品质等研究工作。

由于黄瓜遗传基础狭窄,难于开发多态性标记,致使黄瓜分子生物学研究相对滞后,长期没有突破性进展。可喜的是,“十一五”阶段,黄瓜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与常规育种结合不够紧密、研究单位之间缺乏沟通和研究内容重复立项等问题。相信在国际黄瓜基因组计划的推动下,随着连锁更紧密的分子标记、基因标记等的开发,将完成更多性状的精细定位和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势必对黄瓜分子聚合育种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逐渐建立起高通量和高效的黄瓜多基因聚合分子育种技术,为培育更多符合市场需求,兼具早熟性、高品质、抗病、抗逆和丰产的新品种提供技术支持。

毕美光,车培忠,张晓华.2007.华南型黄瓜烟农1号的选育.中国蔬菜,(1):33-34.

毕喜红.2006.黄瓜雌性控制基因的SRAP和SCAR分子标记〔硕士论文〕.重庆:西南大学.

蔡建华,黄奔立,朱键鑫,陈学好,张顺琦.2006.黄瓜不同种质材料白粉病田间发病调查及抗性分析.江苏农业科学,(6):152-155.

曹迪,许勇,郭绍贵.2009.西瓜和黄瓜乙烯受体ETR1基因片段的克隆与序列比较分析.华北农学报,24(5):59-63.

曹齐卫,张卫华,王志峰,孙小镭.2009.黄瓜果实性状的Hayman遗传分析.西南农业学报,22(3):773-776.

曹清河.2006.黄瓜抗霜霉病异源易位系选育、相关基础研究及育种应用〔博士论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柴丹丹,陈书霞,孟焕文,程智慧,李亚利.2008.黄瓜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西北农业学报,17(3):274-279.

陈飞雪,张桂华,钱文成,韩毅科,陈德富,杜胜利,陈喜文.2008.与黄瓜耐高温QTL连锁的分子标记分析.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1(4):49-54.

陈惠明,卢向阳,许亮,许勇,张海英,刘晓虹.2007.黄瓜、西瓜和南瓜EIN3基因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5(4):668-672.

陈劲枫.2008.基于种间渐渗的甜瓜属野生优异基因发掘研究.中国瓜菜,(6):1-3.

陈青君,张海英,王永健,李婉钰,张峰,毛爱军,程继鸿,陈明远.2010.温室黄瓜产量相关农艺性状 QTLs的定位.中国农业科学,43(1):112-122.

陈学好,王佳,徐强,嵇怡,梁国华.2008.一个与黄瓜单性结实基因连锁的ISSR标记.分子植物育种,6(1):85-88.

陈友根,陈劲枫,李为观,崔利,陈龙正.2010.甜瓜属不同倍性异源多倍体光合特性及超微结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33(1):32-36.

陈远良,刘新宇,李树贤,张扬.2010.黄瓜新品种新黄瓜3号的选育.中国蔬菜,(8):88-90.

程立宝,秦智伟,李淑艳,丁国华,周秀艳.2006.与黄瓜雌性性状连锁的cs-acs1g基因特异片段克隆与鉴定.中国农业科学,39(12):2545-2550.

程周超,顾兴芳,张圣平,苗晗,张若纬,刘苗苗,杨双娟.2010.黄瓜瓜长性状的QTL定位分析.中国蔬菜,(12):20-25.

池秀蓉,顾兴芳,张圣平,王晓武,王烨.2007.黄瓜无苦味基因bi的分子标记研究.园艺学报,34(5):1177-1182.

崔波,梁芳,程喜梅.2008.黄瓜子叶节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河南农业科学,26(3):288-290.

崔洪宇,张桂华,杜胜利.2009.用于黄瓜白粉病抗病性鉴定的SCAR标记.中国蔬菜,(20):35-39.

戴雅东,王洪喜,宋营,陈学宇,王臣阳,贺启亮.2007.华北型黄瓜新品种鞍绿3号的选育.中国蔬菜,(6):32-33.

邓丛良,黄峰,吕玉峰,张凯,郭育林,赵焕生.2009.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植物检疫,23(4):29-31.

邓思立,潘俊松,何欢乐,吴爱忠,蔡润.2006.黄瓜M基因连锁的SRAP分子标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4(3):240-244.

丁国华,秦智伟,周秀艳,范金霞.2007.黄瓜霜霉病抗病基因的RAPD及SCAR标记.西北植物学报,27(9):1747-1751.

东丽,李杰,朱延明.2008.抗真菌、抗渗透胁迫基因多价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对黄瓜遗传转化的研究.农业科技通讯,(3):37-41.

杜栋良,王秀峰,史庆华,杨凤娟,孙晓琦,徐慧妮.2009.黄瓜磷脂酶D基因片段克隆及其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0(1):32-36.

杜辉.2008.黄瓜固定标记图谱的构建及果皮光泽(D)、小刺(ss)性状定位及甘蓝抽薹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硕士论文〕.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范爱丽,孙艳,徐凌飞.2006.黄瓜子叶节再生体系优化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4(9):69-73.

范爱丽.2006.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黄瓜(Cucumis sativusL.)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硕士论文〕.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顾兴芳,张圣平,王烨,徐彩清,李竹梅,刘伟,刘佳.2008a.露地优质黄瓜新品种中农20号的选育.中国蔬菜,(7):29-31.

顾兴芳,张圣平,王烨,李竹梅,徐彩清,李向前,刘伟.2008b.耐热黄瓜新品种中农106号的选育.中国蔬菜,(6):31-33.

顾兴芳,张圣平,王烨,徐彩清,刘伟,李竹梅.2010.优质日光温室黄瓜新品种中农26号的选育.中国蔬菜,(16):82-84.

关媛,李效尊,潘俊松,何欢乐,吴爱忠,蔡润.2007.黄瓜果实EST-SSR标记的开发.分子植物育种,5(5):725-728.

韩欣,张卫华,曹齐卫.2009.黄瓜子叶节再生体系的建立.吉林蔬菜,(2):86-87.

胡继军,曹宝弟,董萍.2009.欧洲型水果黄瓜新品种碧玉2号的选育.中国蔬菜,(2):74-75.

胡建斌,李建吾.2008.黄瓜基因组EST-SSRs的分布规律及EST-SSR标记开发.西北植物学报,28(12):2429-2435.

黄静,廖富荣,林石明,陈青,王宗华.2007.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的鉴定及分子检测.中国农学通报,24(4):318-322.

稽怡.2008.黄瓜矮生性状的遗传分析及相关QTLs初步定位〔硕士论文〕.扬州:扬州大学.

贾金生,司龙亭,韩贵超.2008.不同基因型黄瓜离体再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河南农业科学,(6):99-102.

简德明.2007.和黄瓜白粉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AFLP分子标记研究〔硕士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赖来,潘俊松,何欢乐.2007.农杆菌介导的MADS-box基因转化黄瓜初步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5(4):374-382.

李丹,蒋欣梅,于锡宏.2010.黄瓜中CBF1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植物生理学通讯,46(3):245-248.

李丹丹,司龙亭,李季,金正爱,牛海臣.2009.弱光下黄瓜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遗传分析.华北农学报,24(1):133-137.

李建吾,安红伟,余纪柱,毛光志,金海军.2006.弱光下黄瓜苗期几个生理指标的遗传分析.上海农业学报,22(1):25-30.

李金鑫,秦智伟,丁国华,周秀艳.2008.黄瓜抗霜霉病相关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与分析.园艺学报,35(3):371-376.

李娟娟,陈福龙,李鑫,王蕾,贾俊忠,陈远良,陈芳,高剑峰.2010.黄瓜芽黄突变体抑制消减杂交文库的构建及初步分析.西北植物学报,30(5):905-910.

李丽,郑晓鹰,柳李旺.2006.用SRAP标记分析黄瓜品种遗传多样性及鉴定品种.分子植物育种,4(5):702-708.

李曼,龚义勤,苗晗,武剑,顾兴芳,张圣平,王晓武.2010.黄瓜营养体苦味基因Bi的定位.园艺学报,37(7):1073-1078.

李楠.2008.黄瓜分子遗传图谱构建与整合〔硕士论文〕.兰州:甘肃农业大学.

李淑菊,王惠哲,霍振荣,管炜.2008.黄瓜抗炭疽病相关基因AFLP标记的SCAR转换.园艺学报,35(1):123-126.

李婉钰.2007.日光温室条件下黄瓜RIL群体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研究〔硕士论文〕.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

李为观,杨寅桂,魏跃,孟佳丽,陈劲枫.2010.热胁迫下黄瓜幼苗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及CSHSP70基因表达.南京农业大学学报,33(3):47-50.

李效尊,袁晓君,蒋苏,杜辉,潘俊松,何欢乐,吴爱忠,蔡润.2007.黄瓜序列特征性扩增区域标记(SCAR)的开发.分子植物育种,5(3):393-402.

李效尊.2007.黄瓜重要性状的QTL定位与分析〔硕士论文〕.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刘爱荣,陈双臣.2007.农杆菌介导Ds转座因子的黄瓜遗传转化.安徽农业科学,35(23):7047-7048.

刘春香,何启伟,赵光强,阚世红,张春兰.2008.黄瓜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cDNA的克隆及表达.园艺学报,35(9):1357-1362.

刘剑辉.2009.橘红心迷你黄瓜的选育.北方园艺,(3):95-96.

刘世强.2008.黄瓜性别决定基因M的精细定位及转录表达谱分析〔博士论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刘卫东,苏晓东,王家训.2007.黄瓜黄绿叶标记性状自交系的选育及其应用价值.江西农业学报,19(1):72-74.

刘晓虹,陈惠明,许亮,易克,卢向阳.2008.黄瓜性别决定基因相关的分子标记.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4(4):403-408.

柳景兰,张作标,关钟燕.2007.旱黄瓜新品种龙园绣春的选育.中国蔬菜,(1):31-32.

娄丽娜,陈劲枫,钱春桃,阎立英.2009.利用胚培养诱导单性结实黄瓜果实形成单倍体植株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32(2):30-34.

卢淑雯,刘文萍,南相日.2008.农杆菌介导转化黄瓜系统中影响植株再生的几个因素.农业科技通讯,(7):50-52.

卢淑雯,刘文萍,李柱刚,南相日,刘建新,秦智伟.2010.黄瓜耐低温基因转化后代的生物学鉴定.中国蔬菜,(10):16-19.

罗建华,张海英,毛爱军,张峰,王永健,浦铜良.2006.黄瓜ZYMV-CH抗性遗传与连锁分子标记研究.园艺学报,33(5):1001-1006.

毛伟华,龚亚明,宋兴舜,夏晓剑,师恺,周艳虹,喻景权.2006.黄瓜cDNA芯片的构建及其在黄瓜缺镁胁迫下基因差异表达研究中的应用.园艺学报,33(4):767-772

毛伟华,龚亚明,夏晓剑,周艳虹,喻景权.2007.黄瓜硝酸还原酶cDNA片段的克隆及其在缺氮胁迫下的表达.浙江农业学报,19(3):160-163.

苗晗.2007.黄瓜叶色突变体9110Gt转色机理研究〔硕士论文〕.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苗晗,顾兴芳,张圣平,武剑,方智远,张振贤.2010.黄瓜(Cucumis sativusL.)复雌花性状QTL定位分析.园艺学报,37(9):1449-1455.

缪旻珉,程皓,马晨澄.2008.黄瓜水苏糖合成酶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安徽农业科学,36(29):12613-12615.

穆生奇,顾兴芳,张圣平,王晓武,王烨.2008.栽培黄瓜种质遗传多样性的SSR鉴定.园艺学报,35(9):1323-1330.

钱春桃,陈劲枫,罗向东.2006.黄瓜抗枯萎病异源易位植株AT-04的鉴定筛选.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9(2):20-24.

秦智伟,刘宏宇,周秀艳.2006.出口型黄瓜新品种‘东农803’.园艺学报,33(1):217.

沈镝,方智远,戚春章,赵金艳,宋江萍,李全辉,李锡香.2009.西双版纳黄瓜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园艺学报,36(10):1457-1464.

沈镝,李锡香,方智远,戚春章,宋江萍,王海平,邱杨.2010.西双版纳黄瓜种质资源形态鉴定和亲缘关系的初步研究.中国蔬菜,(2):21-27.

沈凤瑞,吴萍,毛爱军,周红梅,张丽蓉,王永健,于拴仓,杨艳丽,郑晓鹰.2010.黄瓜抗枯萎病相关基因cDNA的分离及鉴定.华北农学报,25(1):40-43.

沈丽平.2009.黄瓜白粉病抗性遗传分析及相关QTL初步定位〔硕士论文〕.扬州:扬州大学.

盛慧,秦智伟,周秀艳,武涛.2010.利用SSH技术鉴定黄瓜胚胎发育相关基因.中国农业科学,43(11):2292-2299.

时秋香,刘世强,李征等.2009.与黄瓜M基因连锁的三个共显性标记.园艺学报,36(5):737-742.

司旻星,关媛,潘俊松,何欢乐,蔡润.2007.黄瓜(Cucumis sativusL.)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5(2):130-137.

宋慧,陈劲枫,Jack Staub.2009.黄瓜果肉颜色和类胡萝卜素含量QTL分析与相关合成基因的定位//2009年全国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作物学会:108.

宋晓飞,李晓丽,冯志红,闫立英.2009.黄瓜基因组DNA提取及AFLP体系优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37(29):14035-14037.

苏绍坤,刘宏宇,秦智伟.2006.农杆菌介导iaaM基因黄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东北农业大学学报,37(7):289-293.

孙汉友,杨玉椿,刘卫东,于英俊,王红.2007.日光温室黄瓜新品种济优9号的选育.中国蔬菜,(2):36-37.

孙小红,杜胜利,张桂华,王葆利,郭蔼光,裴国亮.2006.AFLP,SSR在黄瓜黑星病抗感材料上的多态性比较.华北农学报,21(3):105-107.

孙晓丹,商庆梅,秦智伟.2009.黄瓜嫩果白色果皮遗传规律及AFLP分子标记研究//2009年全国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作物学会:77.

孙涌栋,李贞霞,张兴国,陈碧华,李新峥.2007.黄瓜cDNA-AFLP分析体系的建立.华北农学报,22(4):116-119.

孙涌栋,张兴国,李新峥,李贞霞,陈碧华.2008.黄瓜果实CsEXP5基因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华北农学报,23(1):12-14.

陶倩怡,李征,何欢乐,潘俊松,蔡润.2010.黄瓜单性花决定基因M的表达分析.遗传,32(6):632-638.

田菲菲,张凤国,朱杰华,孙明清,蒋继志.2009.菜粉蝶提取物诱导黄瓜抗炭疽病相关基因cDNA片段的分离与分析.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7(4):741-742.

王翠艳,丁东风,于小菊.2008.用floral dip法对黄瓜遗传转化的初步研究.生物学通报,43(2):9-12.

王桂玲,秦智伟,周秀艳,赵咫云.2007a.黄瓜果瘤的遗传及SSR标记.植物学通报,24(2):168-172.

王桂玲,秦智伟,周秀艳,赵咫云.2007b.黄瓜DNA提取及优化SSR反应体系的建立.分子植物育种,5(s):196-200.

王惠哲,李淑菊,霍振荣,管炜.2007a.黄瓜枯萎病菌AFLP分析体系的建立.华北农学报,22(1):95-97.

王惠哲,李淑菊,刘秀峰,李平,霍振荣,管炜.2007b.与黄瓜抗炭疽病相关基因连锁的 AFLP标记的筛选.园艺学报,34(1):213-216.

王惠哲,李淑菊,管炜.2009.与黄瓜抗黑星病相关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分子植物育种,7(3):550-554.

王惠哲,李淑菊,管炜.2010.黄瓜褐斑病抗源鉴定与抗性遗传分析.中国瓜菜,(1):24-25.

王佳,梁国华,缪旻珉,陈学好.2006.正交设计优化黄瓜ISSR体系.分子植物育种,4(3):439-442.

王佳,徐强,缪旻珉,梁国华,张明志,陈学好.2007.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分子植物育种,5(5):677-682.

王瑞,林毓娥,黄河勋,梁肇均.2009.华南型黄瓜雌性性状分子标记初报.园艺学报,36(s):1998.

王鲜,廖金铃,李迅东,卓侃,崔汝强.2007.黄瓜对爪哇根结线虫侵染反应相关基因的分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304.

王烨,顾兴芳,张圣平.2008.预处理和外源激素对黄瓜未授粉子房的胚状体诱导的影响.华北农学报,23(6):50-53.

王振国,张海英,于广建,张峰,王永健,许勇,郭绍贵,宫国义.2007.黄瓜SRAP反应体系的正交设计优化.华北农学报,22(4):112-115.

魏爱民,张文珠,杜胜利.2006.影响农杆菌介导的黄瓜抗虫基因遗传转化体系的因素研究.天津农业科学,12(3):1-3.

魏爱民,韩毅科,杜胜利.2007.供体植株栽培季节和栽培方式对黄瓜未受精子房离体培养的影响.西北农业学报,16(5):141-144.

魏跃,王永平,李为观.2009.黄瓜胞质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西北植物学报,29(10):1954-1961.

吴慧杰,张建,姜奇峰,纪淑娟,陈莹.2010.春大棚黄瓜新品种春绿7号的选育.中国蔬菜,(1):36.

向太和,王利琳,庞基良,胡江琴,申屠连峰,吴锴.2006.不同性别类型黄瓜ACC合酶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和酶切扩增长度多态性标记.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33(4):362-367.

辛明,秦智伟,周秀艳.2008.黄瓜植株高度遗传分析及其分子标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39(5):34-38.

徐慧妮,王秀峰,孙旭东,杨凤娟,杜栋良.2008.黄瓜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原核表达.园艺学报,35(7):1017-1022.

徐晴,张桂华,韩毅科,魏爱民,杜胜利,张显.2008.黄瓜远缘群体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分析.华北农学报,23(1):45-49.

徐晓锋.2006.黄瓜α-半乳糖苷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硕士论文〕.扬州:扬州大学.

闫立英,娄丽娜,李晓丽,冯志红,娄群峰,陈劲枫.2009.黄瓜种质资源单性结实性评价.园艺学报,36(7):975-982.

闫立英,娄丽娜,李晓丽,娄群峰,冯志红,陈劲枫.2010.雌雄同株黄瓜单性结实性遗传分析.中国农业科学,43(6):1295-1301.

闫世江,张继宁,刘洁.2009.黄瓜苗期低温弱光下MDA含量主基因-多基因联合遗传分析.西北植物学报,29(3):458-462.

杨迪菲.2006.黄瓜耐热性QTL定位的研究〔硕士论文〕.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杨福强,李琳,李明远,刘丽英,任华中.2009.中国刺瘤型黄瓜种质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西北农业学报,18(6):205-211.

杨瑞环,哈玉洁.2006a.日光温室黄瓜新品种津优33号的选育.中国蔬菜,(3):24-26

杨瑞环,哈玉洁.2006b.水果型黄瓜新品种津美2号的选育.中国蔬菜,(9):29-30.

杨瑞环,哈玉洁.2008.大棚黄瓜新品种津优13号的选育.中国蔬菜,(5):33-34.

杨寅桂,娄群峰,陈劲枫,刘强,李为观.2007.黄瓜CSHSP70基因内含子结构分析.中国农业科学,40(12):2915-2919.

姚丹青,何欢乐,蔡润,潘俊松.2009.黄瓜MADS—box基因CsMADS06的cDNA的克隆与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7(1):48-52.

叶永亮,杜波.2009.黄瓜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的建立.黑龙江农业科学,(5):5-7.

余纪柱,顾晓君,金海军,张红梅.2007.空间诱变选育特小型黄瓜新种质.核农学报,21(1):41-43.

员金鑫,秦智伟,曹虹.2010.黄瓜不同品种盐渍的适应性评价.东北农业大学学报,41(6):41-48.

詹艳,陈劲枫,Ahmed Abbas Malik.2009.黄瓜游离小孢子培养诱导成胚和植株再生.园艺学报,36(2):221-226.

张驰,关媛,何欢乐,曹辰兴,蔡润,潘俊松.2009.利用SRAP分子标记对黄瓜Gl基因的初步定位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7(4):380-383.

张峰,毛爱军,王永健,张丽蓉,刘立功.2006.少刺型黄瓜新品种瑞光2号.中国蔬菜,(7):51-52

张峰,毛爱军,张丽蓉,王永健,刘立功.2010.秋保护地黄瓜新品种北京204.中国蔬菜,(11):29.

张凤青.2007.黄瓜品质性状的AFLP和SCAR标记研究〔硕士论文〕.重庆:西南大学.

张桂华,韩毅科,孙小红,李淑菊,魏爱民,杜胜利.2006.与黄瓜抗黑星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研究.中国农业科学,39(11):2250-2254.

张桂华,韩毅科,杨瑞环,杜胜利,王鸣.2007.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华北农学报,22(3):21-24.

张桂华,黄焕焕,韩毅科,魏爱民,李淑菊,杜胜利.2010.与黄瓜感花叶病毒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8(2):280-284.

张海霞,张海英,于广建,张峰,毛爱军,王永健,许勇.2006.与黄瓜抗枯萎病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华北农学报,21(2):121-123.

张海英,张海霞,张峰,毛爱军,许勇,王永健,于广建.2006.黄瓜枯萎病抗性基因的连锁分子标记.生物技术通报,(s):320-322.

张海英,王振国,毛爱军,张峰,王永健,许勇.2008.与黄瓜白粉病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 SSR分子标记.华北农学报,23(6):77-80.

张海英,张洁,毛爱军,张峰,许勇,王永健.2009.黄瓜抗西瓜花叶病毒性状的序列特征性扩增区域(SCAR)标记.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7(2):312-316。

张丽蓉,毛爱军,王永健,张峰.2007.水果型黄瓜京研迷你4号.中国蔬菜,(4):56-57.

张鹏,秦智伟.2007.黄瓜耐热性遗传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38(4):486-490.

张鹏,秦智伟,王丽莉,周秀艳.2010.黄瓜果实弯曲性遗传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41(1):29-33.

张若纬,顾兴芳,王烨,张圣平,张宝玺.2009.基因型和6-BA对黄瓜子叶节再生频率的影响.中国蔬菜,(22):45-48.

张若纬,顾兴芳,王烨,张圣平,张宝玺.2010.不同黄瓜基因型子叶再生体系的建立.华北农学报,25(s):50-54.

张守才,李磊,秦玉红.2007.光滑少刺型黄瓜新品种水果黄瓜1号的选育.中国蔬菜,(11):25-26.

张素勤,顾兴芳,张圣平,邹志荣.2007.黄瓜霜霉病抗性遗传分析.西北植物学报,27(12):2416-2420.

张素勤,顾兴芳,张圣平,王晓武,邹志荣.2008a.黄瓜AFLP反应体系的优化.西北农业学报,17(3):271-273.

张素勤,顾兴芳,张圣平.2008b.黄瓜对霜霉病和白粉病抗性研究.江苏农业科学,(3):136-138.

张素勤,顾兴芳,张圣平,王晓武,邹志荣.2010.黄瓜霜霉病抗性相关基因的AFLP标记.西北植物学报,30(7):1320-1324.

张文珠,魏爱民,李加旺,王疆.2007.黄瓜主要种质材料对美洲斑潜蝇抗性研究.北方园艺,(11):203-204.

张文珠,巍爱民,杜胜利,韩毅科,张桂华,刘楠.2009.黄瓜农杆菌介导法与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西北农业学报,18(1):217-220.

周胜军,朱育强,陈丽萍,戴丹丽.2007.水果型黄瓜新品种浙秀1号的选育.中国蔬菜,(9):29-30.

周晓艳.2007.黄瓜全雌性相关的RAPD标记及ACC合酶基因的克隆〔硕士论文〕.曲阜:曲阜师范大学.

朱妍妍,张卫华,于玉梅.2008.激素配比对黄瓜子叶再生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山东农业科学,(2):36-38.

Huang S W,Li R Q,Zhang Z H,Li L,Gu X F,Fan W,Lucas W J,Wang X W,Xie B Y,Ni P X,Ren Y,Zhu H M,Li J,Lin K,Jin W W,Fei Z J,Li G C,Staub J B,Kilian A,van der Vossen E A G,Wu Y,Guo J,He J,Jia Z Q,Ren Y,Tian G,Lu Y,Ruan J,Qian W,Wang MW,Huang Q F,Li B,Xuan Z L,Cao J J,San A,Wu Z G,Zhang J B,Cai Q L,Bai Y Q,Zhao B W,Han Y H,Li Y,Li X F,Wang S H,Shi Q X,Liu S Q,Cho W K,KiMJ Y,Xu Y,Heller-Uszynska K,Miao H,Cheng Z C,Zhang S P,Wu J,Yang Y H,Kang H X,Li M,Liang H Q,Ren X L,Shi Z B,Wen M,Jian M,Yang H L,Zhang G J,Yang Z T,Chen R,Liu S F,Li J W,Ma L J,Liu H,Zhou Y,Zhao J,Fang X D,Li G Q,Fang L,Li Y G,Liu D Y,Zheng H K,Zhang Y,Qin N,Li Z,Yang G H,Yang S,Bolund L,Kristiansen K,Zheng H C,Li S C,Zhang X Q,Yang H M,Wang J,Sun R F,Zhang B X,Jiang S Z,Wang J,Du Y C,Li S G.2009.The genome of the cucumber,Cucumis sativusL.Nature Genetic,41:1275-1281.

Li Z,Liu S Q,Pan J S,Zhang Z H,Tao Q Y,Shi Q X,Jia Z Q,Zhang W W,Chen H M,Si L T,Zhu L H,Huang S W,Cai R.2009.Molecular isolation of theMcene suggests that a conserved-residue conversion induces the formation of bisexual flowers in cucumber plants.Genetics,182(4):1381-1385.

Ren Y,Zhang Z H,Liu J H,Staub J E,Han Y H,Cheng Z C,Li X F,Lu J Y,Miao H,Kang H X,Xie B Y,Gu X F,Wang X W,Du Y C,Jin W W,Huang S W.2009.An integrated genetic and cytogenetic map of the cucumber genome.Plos One,4:e5795.

Song H,Lou Q F,Luo X D.2007.Regeneration of double hap loid p lants by androgenesis of cucumber(Cucumis stativusL.).Plant Cell Tissue Organ Culture,90:245-254.

Yuan X J,Pan J S,Cai R,Guan Y,Liu L Z,Zhang W W,Li Z,He H L,Zhang C,Si L T,Zhu L H.2008.Genetic mapping and QTL analysis of fruit and flower related traits in cucumber(Cucumis sativusL.)using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Euphytica,164:473-491.

Zhang S P,Miao H,Gu X F,Yang Y H,Xie B Y,Wang X W,Huang S W,Du YC,Sun R F,Wehner T C.2010.Genetic mapping of the scab resistance gene(Ccu) in cucumber(Cucumis sativusL.).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135(1):53-58.

Zhang S Q,Gu X F,Zhang S P,Zou Z R.2007.Inheritance of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in cucumber and development of an AFLP marker for resistance detection.Agriculyural Sciences in China,6(11):1336-1342.

Zhao L,Liao F,Wang C Y,Chen M,Wei A M,Du S L,Ma B C,Hu X Y,Wu Z Q,Wang R J,Li MG.2009.Generation of transgenic cucumbers with expression of a ten-tandeMrepeat long-acting GLP-1 analogue and their biological function on diabetic rat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54:4658-4663.

猜你喜欢

十一五黄瓜遗传
非遗传承
清新脆嫩的黄瓜
黄瓜留瓜要注意两点
我喜欢黄瓜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十一五”至今广西农科院产业支撑能力分析研究
黄瓜黄瓜你是不是菜
“十一五”时期环保投入的宏观经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