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三十)番茄匍柄霉叶斑病(灰叶斑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0-02-14李宝聚周艳芳李金萍谢学文

中国蔬菜 2010年23期
关键词:叶斑病寿光图版

李宝聚 周艳芳 李金萍 谢学文

匍柄霉属(Stemphylium)真菌可以引起多种蔬菜病害,包括番茄、莴苣、辣椒、甘蓝等。美国、以色列、新西兰等地均报道过由匍柄霉引起的番茄叶斑病,在我国也有类似报道,多称之为番茄灰叶斑病(刘安敏,2002;李宝聚,2009)。我们在前几年的蔬菜病害调查过程中发现,北京大兴、辽宁海城、河北廊坊、保定以及山东寿光等地都有该病的发生,但当时并未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2009~2010年的蔬菜病害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番茄匍柄霉叶斑病由一种不常见病害逐渐发展为严重发生的病害,在海南省海口市西秀镇龙头村、海南省海口市灵山镇大昌村、山东寿光洛城镇黄家尧水村、山东寿光田柳镇陈马村等地都发现了番茄匍柄霉叶斑病的严重危害。尤其是在山东寿光田柳镇陈马村,番茄于1月份定植后开始零星发生匍柄霉叶斑病,到了3月份番茄大约1.7 m高时,温室中绝大多数的番茄都发生了匍柄霉叶斑病,尤其是连阴天湿度大,温度忽高忽低时,该病发生更为肆虐,严重影响了番茄的产量,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现对番茄匍柄霉叶斑病的症状、病原菌、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等进行简单描述,方便广大农民认识该病,并进行及时防治。

1 病害症状

番茄叶片受害后,症状主要分为两种。①小型斑:小型斑为最常见症状,病斑初为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但是病斑保持在0.5~5.0 mm之间,初为圆形或近圆形(彩色图版1),后期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有的病斑连成片呈不规则形(彩色图版2),病斑中央灰白色至黄褐色,边缘深褐色,具有黄色晕圈,有的病斑上具有同心轮纹,叶片背面病斑颜色较叶片正面浅(彩色图版3)。②大型斑:这种症状相对较少,病斑较大,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直径可达5~10 mm。病斑中央褐色,边缘深褐色,叶背病斑颜色较深,为黑褐色,病斑周围具有黄色晕圈(彩色图版4)。有时在叶缘也形成大型病斑,病斑沿着叶缘发展呈不规则形。以上两种病斑到发病后期时均易穿孔破裂(彩色图版5)。严重发生时病斑布满整个叶片(彩色图版6),使叶片干枯脱落,甚至整个枝条变黄干枯(彩色图版7)。该病严重时蔓延至叶柄、茎蔓,甚至萼片、果实,造成减产(彩色图版8~10)。

2 病原菌形态

报道过的番茄匍柄霉叶斑病的病原菌主要有茄匍柄霉(StemphyliuMsolani Weber)和番茄匍柄霉(S.lycopersici)两种,但是我们的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山东、海南等地的番茄匍柄霉叶斑病病原菌以茄匍柄霉为主。该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叶两面生,圆柱形,光滑,淡褐色,直立或弯曲,具有层出梗1~2个,0~3个隔膜,大小为(12.5~77.5)μm×(5.0~7.5)μm(彩色图版11)。分生孢子单生,淡褐色,长方形,矩圆形,顶端尖,基部钝圆,正直或稍弯,1~3个横隔膜,数个纵斜隔膜,大小为(26.3~43.5)μm×(15.0~22.5)μm(彩色图版12)。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正面灰色(彩色图版13),背面开始灰色,后逐渐从中央变为土黄色,7天直径可达到45 mm(彩色图版14)。分生孢子梗圆柱状,光滑,淡褐色,直立或稍弯曲,1~7个隔膜,大小为(35~170)μm×(3.8~5.0)μm(彩色图版15)。分生孢子单生,矩圆形,基部凹陷,加厚,脐痕明显,顶部平滑或稍尖,黄褐色,表面具细疣,直立,1~4个横隔膜,数个纵斜隔膜,大小为(21.3~50.0)μm×(10.0~17.5)μm(彩色图版 16)。

3 番茄匍柄霉叶斑病的发生规律

3.1 病菌来源及传播途径 番茄匍柄霉叶斑病菌可在保护地土壤中的病残体及种子上越冬,成为该病的初侵染源。当温、湿度适宜时,当年发病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喷水及其他农事操作进行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在田间不断蔓延(Min et al.,1995)。在适宜条件下,该病传播极快,从发病到全株叶片感染只需2~3天。

3.2 侵染途径 番茄匍柄霉叶斑病一般从植株的老叶开始侵染(KiMet al.,1999a),故植株中下部的老叶发病较重。因此,及时摘除老弱病叶也是控制该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3.3 流行特点 番茄匍柄霉叶斑病主要是在气候暖湿地区的春、夏季节发生,主要发生在春番茄上,发病初期为4月末5月初,此时的栽培温度已经稳定在10℃以上,但相对湿度不是很高,病害不会迅速传播蔓延,5月中旬发病高峰来临,此时相对湿度较大,利于病害蔓延,病害一般持续到7月中旬就开始减弱,秋季几乎不会有该病的发生。

3.4 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番茄匍柄霉叶斑病的发生及流行受温度及相对湿度影响,连雨天、多雾的早晨以及温度忽高忽低变化均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及蔓延。之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番茄匍柄霉叶斑病发病初期,病情指数随着温度升高以及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升高;发病中期温度在10~25℃范围内,相对湿度越大病害发生越严重;发病后期,相对湿度降低,虽然温度一直维持在18℃以上,但是发病程度已经减弱(韩长志,2007;Min etal.,1995;KiMetal.,2004)。可见番茄匍柄霉叶斑病的发生及迅速蔓延对温度的要求较低,但是对相对湿度的要求较高,只有在相对湿度适宜时才会迅速传播蔓延。

3.5 与栽培品种之间的关系 经过多次的田间调查以及采集病样发现:近两年来在我国山东寿光等地的番茄主产区,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当栽培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品种时,在3月末4月初棚室内就会大面积发生番茄匍柄霉叶斑病,如寿光地区主栽的番茄品种红罗曼,具有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特性,但在春季栽培时大面积暴发番茄匍柄霉叶斑病。目前番茄匍柄霉叶斑病的大面积发生及流行是否与大面积栽培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品种有关,有待进一步调查。

4 综合防治技术

4.1 选育和栽培抗病品种 栽培抗病品种是植物病害综合防治技术中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由于番茄匍柄霉叶斑病是近年来在我国新发生及流行的一种病害,因此对于该病害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番茄匍柄霉叶斑病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报道较早,已有部分抗病品种在生产 中 推 广,如 FL47、FL91、HA3073、Phoenix、RPT153 等(KiMet al.,1999b)。韩国、加拿大等国家也都积极致力于抗病品种选育的研究。

4.2 农业防治 ①清除病残体,种植期内及时清除田间老弱病叶,在拉秧后及时将田间病残清理并焚烧,减少初始菌源。②合理轮作,在发病较重的田块利用非寄主植物如十字花科、瓜类蔬菜轮作3年以上。③控制温湿度,在病害发生初期严格控制棚室内的温湿度,温度控制在20℃以下,相对湿度在60%以下,适时放风除湿,并且应防止早晨棚室内发生滴水现象。④隔离栽培,在发病较重的田块周围,种植非寄主植物或设置隔离带进行隔离,防止无病田块染病。

4.3 化学防治 因为该病流行较快,因此在初期发现病斑后及时用药非常关键。可以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900~1 5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2 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以及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4 000倍液等。药剂的使用间隔期要依据病害的严重程度以及天气情况而定,如果阴雨连绵,则可以缩短用药间隔期,因为高湿的天气利于该病的传播及蔓延。

5 关于叶斑病命名的建议

目前,关于蔬菜叶斑类病害的名称比较混乱,一般按病害形成的症状来称呼,如番茄灰叶斑病(茄匍柄霉StemphyliuMsolani)、黄瓜褐斑病(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大白菜黑斑病(芸薹链格孢菌Alternaria brassicae)等,俗名就更多,如黑点病、黄斑病、轮纹病等。因为病害症状随着发生时期、品种和环境条件变化较大,再有各地的方言变化也比较大,因此就形成了一病多名的现象,不同地方很难交流。基于此,建议蔬菜叶部病害的名称采用“寄主+病原菌简称+发病部位”的形式,如番茄匍柄霉叶斑病(番茄灰叶斑病),黄瓜棒孢叶斑病(黄瓜褐斑病、黄瓜靶斑病、黄瓜小黄点病等),大白菜链格孢叶斑病(大白菜黑斑病)等。

韩长志.2007.番茄灰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硕士论文〕.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李宝聚.2009. 番茄灰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中国蔬菜,(17):24-26.

刘安敏.2002.保护地番茄灰叶斑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中国植保导刊,24(4):23-24.

KiMB S,Cho H J,Hwang H S,Cha Y S.1999a.Gray leaf spot of tomato caused by StemphyliuMsolani.Plant Pathol.J.,15:348-350.

KiMB S,Lee Y K,Lee Y S.1999b.Developing integrated control measures for two leaf spot diseases infecting pepper plants.Final Research Report of Special Grant Research Project funded by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ies,Korea.

KiMB S,Yu S H,Cho H J,Hwang H S.2004.Gray leaf spot in peppers caused by StemphyliuMsolani and S.lycopersici.Plant Pathol.J.,20(2):85-91.

Min JY,KiMB S,Cho KW,Yu SH.1995.Gray leaf spot caused by StephyliuMlycopersici on tomato plants.Korean J.Plant Pathol.,11:282-284.

猜你喜欢

叶斑病寿光图版
番茄糖转运蛋白SlSTP2在防御细菌性叶斑病中的功能
A New Record of Eritrichium (Boraginaceae) in China
基于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和中图版比较的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谓词逻辑的飞机线束工装图版设计
“二月兰叶斑病菌甘蓝链格孢生物学特性观察实验”的教学设计
全国37家涉农媒体总编辑齐聚寿光 探秘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寿光模式”
谢寿光:中国版芝加哥手册之梦
山东寿光农产品批发市场最新蔬菜
菩提树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山东寿光农产品批发市场最新蔬菜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