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作用浅析

2010-02-12陈连荣管华林余国富郑建甫

自然保护地 2010年4期
关键词:武义县林权公益林

陈连荣 管华林 余国富 郑建甫

(浙江省武义县林业局 321200)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林业经营管理体制,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不但利于实现资源增长、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现代林业发展目标,同时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 武义县林权制度改革基本情况

武义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全县有林地面积 175.6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4.2%;森林面积170.5万亩,占林地面积的97.1%;森林覆盖率为70.2%。1981年开始实行“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三定”政策,1986年根据县委《当前农村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若干政策问题》规定,林业生产实行联产承包,家庭经营政策长期不变。随后开展了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工作,至1989年,全县在完善林业责任制工作中共补发自留山证8220份,换发自留山证12883份;重新签订责任山承包合同6100份,完善修订合同 36629份;为 38966个农户划清了山林界址,埋设了永久性界标,并调整了收益分配不合理状况,全面修订和完善了乡村林场经营责任制,重新确立了“一、二、七”比例分成的经济政策,消除了林农一直来怕政策变的思想顾虑,强化了森林资源的管理。2004年,根据县委 “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定”,为进一步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开展了以“自留山长期无偿使用,责任山承包期再延长 50年”为主要内容的山林延包工作。在全面换发林权证的基础上,稳定林业生产责任制,明晰产权,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2008年,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进入了配套改革阶段。

1.1 林权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在2008年茭道镇林权信息化系统建设试点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开展资料收集、完善林权证清册补填等,已完成全县3.1万块167万亩山林集体林权属性数据录入工作,为加快全县林权信息化系统建设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充分保障。目前,各乡镇街道通过召开会议,建立林改工作领导小组,林权信息化系统建设外业勘界纷纷开展。至2010年底,将全部完成全县集体林权信息化系统建设。

1.2 林权抵押贷款

截止目前,全县共完成林权直接抵押贷款2宗,贷款金额18万元。2008年,通过调研,学习外地经验,并结合武义县实际,率先开展了毛竹林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大田乡下弄村叶德明、叶德有承包的600亩竹林,成为2008年度首批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发放贷款对象,发放贷款 13万元。之后,又对西联乡马口村陈美武流转承包的500亩山林,实施林权抵押贷款5万元。

1.3 实施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及林木政策性保险

为适应现代林业发展需要,加快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县政府同意,报请省林业厅批准,实施了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为全省20个改革试点县之一。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进一步拓宽了林农对森林资源,特别是商品林的经营自主权,有力推进现代林业发展;同时,为增强公益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抗击风险能力,实行了公益林政策性林木火灾保险,保险金额为400元/亩。从2010年7月1日开始,一旦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发生林木火灾,每亩可获得400元的保险赔偿,用于恢复受损的森林资源。

1.4 完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

武义县统管山比例占集体林权的38.5%,存在着产权不够明晰、经营主体不够落实、经营机制不够灵活和利益分配不够合理等问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省林业厅《关于开展完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武义县林业局开展了“完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础调查,并将实施以“均股均利”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产权明晰政策。

2 林权制度改革在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2.1 催生加快新型林业合作组织发展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是顺应市场经济新形势,林农自愿组织联合起来形成的新型市场主体,因此它是林业经营机制的创新,对促进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全面提高林业生产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林权制度的主体改革,催生了武义县林业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建设,而深化实施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又加快了合作组织的发展。成立于1998年的柳城“宣平板栗专业合作社”,通过十年的发展,社员从最初的7户到现在的207户,板栗基地也从当初的500亩到现在4680亩,辐射面积达18000亩,为栗农年均增加收入420万元,成为浙江省三大板栗集散中心之一、“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到目前,武义县已成立毛竹、油茶、板栗以及其他林产品林业专业合作社近20余家,入社农户2000多户,带动农户8000多户。合作社直接介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有效改变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格局,解决了一家一户“干”不好、政府“包”不了、社区“统”不了的问题,促进了农业增收和农民增效。

2.2 推进森林资源流转

以实现 “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为主要目标,围绕森林资源“盘活、变现、增效”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由于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资源流转的进一步规范,大大推进了森林资源流转。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全县共实现森林资源流转1762宗,涉及森林资源面积 136759亩,其中流转10年以下的764宗,面积52524亩;11-30年流转660宗,面积79525亩;31-50年流转336宗,面积4502亩;51-70年流转2宗,面积28亩。平均每宗77.6亩,规模大的达上千亩。流转主要以竹林、用材林、经济林、荒山为主。因此,流转主要分布在全县毛竹重点乡镇、南部山区乡镇。如大田乡下弄村叶德明、叶德友兄弟对该乡岭下汤下村近600亩竹林实施了为期26年的流转,目前该竹林已成为武义县现代竹子示范园区的核心区;西联乡双溪口村朱宏伟在坦洪、桃溪、柳城、西联等乡镇共流转杉木林、毛竹、板栗、荒山2000余亩;还有许多工商业主通过流转荒山发展毛竹,全县通过流转毛竹新造林面积已达10000余亩。

2.3 促进兴林富民

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化,大大推进了森林资源流转,因而不仅使森林资源得到进一步盘活,而且生产要素得到了优化组合,使投资者找到了投资方向,规模经营者有了用武之地,为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是提升产业基地建设水平。武义县主要竹产区通过实施竹林流转,不但大大加速了笋竹两用林、低效林改造的进程,而且加快了现代竹子示范园区实施,推进了竹产业的快速发展。坦洪乡与金华金山油脂有限公司通过 “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 联动发展的合作模式,发展有机油茶基地10000亩,进一步推进了武义县油茶产业的提升发展。二是促进了科技兴林富民战略的有效实施。通过流转,使林业从分散粗放经营向集中集约经营转变,先进实用科技应用普及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发展迅速。

3 林权制度改革存在问题

3.1 林权流转抵押贷款发展较慢

主要原因有:一是责任山、自留山面积小,过于分散,不利于流转与融资。全县共有自留山442352亩,户均拥有自留山4.5亩;责任山1105400亩,户均责任山11.2亩。普遍存在一户多山,一山多户现象,抵押融资能力较弱。二是投资回报周期的长短,影响林权流转抵押贷款工作。三是其它渠道融资能力增强,影响林权流转抵押贷款工作。

3.2 各项配套改革及制度完善需要加强

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采伐改革、林木保险、林业金融创新、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多项配套改革和机制创新等。今后要加强调查研究,借鉴外地经验,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和制度创新。

4 努力方向目标

4.1 立足林权改革,狠抓林业发展机制创新和支撑体系建设,推进现代林业建设

根据《武义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完成林权信息化系统建设,开展“十二五”森林采伐限额及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力争2010年底基本完成武义县集体林权制度的各项配套改革。巩固林权主体改革成果,促进山林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林业金融创新,加强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4.2 立足生态优先,狠抓绿化重点工程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全县重点公益林建设与管理,积极开展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迹地更新,加强森林城镇及绿化示范村建设。做好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监管发放、生态公益林森林效益监测、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控等工作,实行公益林护林员GPS巡查考勤,加强全县公益林监管队伍管理。

4.3 立足兴林富民,狠抓林业产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推进高效生态林业建设

以毛竹主导产业为重点,以省级竹子现代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积极实施毛竹低效林改造和毛竹造林,全面加快武义县竹产业生产发展水平。同时,以油茶低效林改造、项目实施、示范户培育为抓手,强化基地与专业合作社、企业的合作发展,提升油茶产业发展。加强林区道路和设施林业建设,林业合作专业组织培育,促进全县高效生态林业建设。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力争基本完成改革工作。

4.4 立足依法治林,履行好政府职能,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

加强林业法制建设、依法治林,强化森林消防、有害生物防控,切实提高森林灾害现代监管水平;通过严查破坏森林、林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震慑犯罪,教育群众,增强全民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树立全社会共同关注森林、保护生态的良好风气,全面提高森林生态安全体系。

猜你喜欢

武义县林权公益林
浙江省武义县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ArcGis在辽宁省国家公益林调整中的应用
龙泉七成公益林实现信息化管理
武义供销农贸城赏石文化博览会盛大开幕
林权供求信息
林权供求信息
林权供求信息
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探讨
林权供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