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易筋经》对中医学的理论贡献

2010-02-11刘理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2期
关键词:易筋经经筋医家

王 愿,刘理想

(1.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北京 101118;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试论《易筋经》对中医学的理论贡献

王 愿1,刘理想2

(1.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北京 101118;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易筋经》;导引;中医学 ;经筋

导引是中医学重要领域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即有广泛记载,《素问·异法方宜论》把导引与其他 4种疗法并列,体现了导引在当时医学临床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从西汉第一部导引专著《引书》直至明代,尽管导引专书与导引方法层出不穷,但多属于只记载锻炼方法,鲜有理论论述,这种情况直到明清之际《易筋经》出现才发生改变。《易筋经》不仅记载了系统的锻炼方法,还对中医学的理论建设及养生学方面有一定的贡献,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中的理论价值值得重视。

1 《易筋经》的版本及理论构成

《易筋经》初为抄本,始见于明代,从清代中期以后开始广泛流传,并在流传中不断增衍发挥,最终使《易筋经》远远超过了一本书的概念,而近乎发展成为一个学术流派。因此,《易筋经》的理论构成,除其早期抄本的理论内容外,还应包括后期各家的发挥内容。

1.1 版本流传概况

《易筋经》的早期抄本最早出现于明天启四年(1624),清代凌廷堪(1755~1809年)在《校礼堂文集》中记载为 1卷。目前可见的最早版本为道光 9年(1829年)傅金铨辑本,2卷。此后相继有来章氏、宋光祚辑本,亦为 2卷本。因此 2卷本《易筋经》是目前可见的最早版本,流传也最为广泛,仅据《全国中医联合目录》2卷本《易筋经》即有 12种之多。

此后,陆续有各种增订本出现,以及各种在早期2卷本基础上的汇编与发挥版本,以周述官于光绪21年(1895)编著的《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为最详,不仅广采前代《易筋经》多种版本,还对多种养生文献加以汇编整理,共 18卷,最早刻本为民国 19年(1930)的石印本。此外,清末至民国之间,尚有多种以《易筋经》为名的删节本出现。因此,本文所讨论的“易筋经”理论,实际以早期 2卷本中的理论内容为基础,周述官辑本中发挥与汇编的理论部分仅作参考。

1.2 主要理论来源

元明两代是三教合流的重要时期,成书于明代末期的《易筋经》在这一文化背景下,不再拘于一家之言,而是对各家养生经验加以广泛吸收。因而,《易筋经》的理论来源非常广泛,儒释道医各家理论在本书中都有明确体现。

首先,《易筋经》无论版本如何变化,其作者均保留了“达摩祖师”的托名称谓,并在序文中强调原书为梵文,本书是由梵文翻译而来,同时还描述了达摩祖师、慧可、李靖、牛皋等人的传承关系。这说明无论是原作者还是传承者,都在刻意突出本书的佛教文化背景。此外,在《易筋经·总论》一开篇即阐明“易筋”与“洗髓”是佛家成就正果的基本工夫。也就是说,本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佛家修炼目的而设,所以无论从源流还是从目的上看,本书都以佛教理论为核心。为此,书中还有佛家理论专题,集中于《洗髓经》。

道(家)教理论也是是本书的重要理论来源。明清之际,道家内丹一脉纷纷开宗立派,出现南北东西中等众多流派,这些流派的内炼经验也对原有的医家导引养生活动产生影响,出现了明清医家引入内丹方法作为内功的趋势,以徐文弼《寿世传真》为代表。《易筋经》虽强调佛家背景,但在具体方法上,也顺应这种趋势大量采用内丹练法,从基本术语、主要理论及锻炼要领,多直接采用道家观点,《炼元丹说》、《元精次第采补法》等很多篇目,甚至通篇采用道家理论。

在儒家理论方面,亦有多篇文献在讨论三教关系时,强调儒家义理对养生的重要性,认为在研习本书时,应该广泛参考儒家经典。这类观点集中于《三教参悟说》等多篇文献。其养生实践的入手方法为“守此中道”,“守中者 ,专于积气也 ”,“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这些提法是儒家“中庸”观念与道家养生实践结合的产物,尽管没有长篇理论论述,但是在更深层次上体现了儒家理论对养生实践的影响。

中医学理论是本书的核心内容,所占比重亦最大。如上所说,虽然本书的根本目的是为“登正果”,但在具体实现方法上,则始终围绕“易筋”与“洗髓”。从篇幅而言,又以易筋为重点,“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只有通过易筋达到理想的健康水平,才能进入“洗髓”的阶段,所谓“易筋功已竟,方可以事于此”。可见“筋”是本书的核心范畴,易“筋”既是目的也是方法,为此书中努力从中医学中寻找“易筋”的理论依据,并对中医经筋理论有所发挥,对中医学的理论建设具有积极的价值,这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1.3 主要理论内容

《易筋经》全书内容分为理论与实践两类,其理论部分集中于“总论”、“膜论”、“内壮论”3篇文献。“总论”陈述“易筋之大概”,先讲易筋之目的,再介绍由“胎禀而受之”的各类筋骨、筋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最后集中论述易筋的基本要旨;“膜论”围绕“筋、膜、气”三者的关系,论述锻炼次第以及在锻炼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偏颇;“内壮论”论述了内壮的3种基本原则。在周述官辑本中,这 3篇与“揉法”、“采精华法”、“洗髓经”等篇目辑为第 1卷“演说易筋洗髓合编”,另有第 2卷“推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仍以理论内容为主,但其中大多直接选自《内经》等医学著作,可与前 3篇文献互相参照。由于缺少理论创新,因此本文仍以“总论”、“膜论”、“内壮论”3篇为依据。

2 《易筋经》的理论成就

由于《易筋经》传出较晚,理论篇幅也较为简短,因此其理论成就长期未能受到医家重视。但是审视其关于“筋”的论述,并与中医传统观点相比,可以发现本书的理论成就不仅与《内经》一脉相承,而且还在实践基础上有所发展,主要表现为第 1次应用中医理论论述了导引体系。

2.1 锻炼目的

在本书之前,各家对锻炼目的均应用本流派的范畴加以解读,但医家对导引目的长期也只用“延年”、“增寿”之类的概念加以描述,多流于泛泛之谈。尽管“总论”开篇也引入“正果”等佛家概念,但通篇都是围绕“筋”的概念来论述锻炼的目的。

导引是以形体运动为主,在中医学体系中,只有“筋”连属关节,主司运动。《素问·痿论》说“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因此《易筋经》以“筋”核心,把中医基础理论和导引实践自然接合起来。该书总结了《内经》关于“筋”的论述,首先提出了筋的 5种病理状态和 5种健康状态。5种病理状态依次是:筋弛、筋挛、筋靡、筋弱、筋缩,5种健康状态依次是:筋和、筋舒、筋壮、筋强、筋长。个人受遗传及后天多种因素影响,筋的生长状态差异很大,健康水平也就此分野,而锻炼的目的,就是把各种病态之筋改造为健康的筋,所谓“筋弛者易之以和,筋挛者易之以舒,筋靡者易之以壮,筋弱者易之以强,筋缩者易之以长”,这也正是书名“易筋”的本意。只有完成这种改造,才能“人各成其人”。筋的后 5种状态是健康状态,也是导引锻炼的具体目的。因此可以说,本书由“筋”的概念入手,把锻炼目的严格置于中医理论指导之下,避免了此前附会于玄学的种种表述。

2.2 锻炼内容

围绕“筋”的概念,该书把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几乎所有中医理论都吸纳进来,并把锻炼对象加以分类,包括二分法和三分法 2种。

在二分法中,锻炼对象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脏腑、四肢百骸等可见形体为“有形”,而周身上下又主之于气,气为“无形”。这种分法强调在锻炼中必须“有无”结合,所谓“炼有形为无形之佐,培无形为有形之辅”,偏废任何一方都是偏颇的,“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有形的身体尽管包罗万象,但《易筋经》只选取了筋与膜两个范畴,进一步提出锻炼对象的三分法,即有形以 “筋 ”、“膜 ”为代表 ,无形以 “气 ”为代表。在二分法“有无”结合锻炼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三者并重锻炼的关系:“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在这种思路指导下,《易筋经》建立了从内壮到外壮的锻炼体系。

2.3 锻炼方法评价

由于本书对中医理论的全面引入,使本书具有了从生命整体水平上对锻炼规律进行探索的思辨能力,并对各种锻炼方法进行评价,这在中医导引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突破。

依据上述“筋、膜、气”并炼原则,该书指出在所有的锻炼方法中,存在 4种偏颇的倾向,第 1种是只炼筋与膜而不炼气,会造成“筋膜泥而不起”;第 2种只炼气,而不炼筋与膜,会造成“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络……筋不能坚固”;第 3种只炼筋不炼膜,则导致 “膜无所主”;只炼膜,不炼筋,则 “膜无所依”。这 4类锻炼方法的具体所指,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但这种理论分析为评价各种锻炼方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对后世的导引研究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3 《易筋经》的理论贡献

2卷本《易筋经》及其后续多种增订本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三教合流、医道共参等方面是一个典范之作,包括对后世武术理论的建设都具有开拓性的价值,但本文集中探讨该书对中医学的理论贡献。

3.1 第一次对中医导引经验的系统总结

如果说早在《内经》时代,导引即与药物、针灸、砭石等疗法相并列,但在汉魏之际,药物与针灸纷纷完成早期的理论总结,出现了《伤寒论》、《针灸甲乙经》等经典著作,并且随着历史发展,各代都有医家对这些疗法的临床经验不断进行总结与完善。但从西汉已知的第一部导引专书《引书》起始直至明代,其间尽管导引著述层出不穷,皆处于有方法而无理论的水平,即使一些著名医家关于导引的专书、专章里,也多是对导引锻炼方法的简单罗列。隋代出现的《诸病源候论》,尽管以病为纲列出大量导引方法,但其病因理论与导引实践仍然是脱节的。也可以说,在明代以前,历代医家始终未能完成对导引经验的理论总结。《易筋经》从筋入手,全面引入了中医基础理论,第一次尝试用中医范畴总结导引锻炼经验,摸索导引实践的基本规律,尽管其篇幅简要,且有些观点值得商榷,但其理论的开拓意义应值得重视。其在中医导引领域的理论贡献,或可与《伤寒论》之于方药、《针灸甲乙经》之于针灸相论。该书出现于明清,也说明了导引理论的晚熟。

3.2 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经筋理论

“经筋”理论是中医经络学说的内容之一,《灵枢·经筋第十三》记载了十二经筋的循行路线、分布部位及常见病证,这是对“经筋”学说的最早记载。《内经》其他篇章中关于“筋”的论述,可以视作对“经筋”理论的补充。从此角度来看,经筋内联脏腑气血、外络四肢百骸,成为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后世医家对经筋领域鲜有涉及,除张景岳在《类经》中的有关论述值得重视外,其他医家少有建树,但《易筋经》对经筋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值得重视的。

首先该书对经筋理论的应用与中医经典是一脉相承的,并非凭空杜撰,“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通身之活泼动摇者,皆筋之挺然者也”,这与《素问》中所言“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是一致的。在这一背景下,本书关于经筋的论述并未停留在对前代理论的转述上,而是以导引经验为基础对经筋理论有所发挥,其理论价值集中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筋膜”的解剖学定位比前代更加清晰。历代医家对筋膜论述最为详实者首推张景岳,他在《类经》中解释“筋膜”时首先引用了全元起的说法:“人皮下肉上筋膜也”,然后认为“盖膜犹募也,凡肉理脏腑之间,其成片联络薄筋,皆谓之膜,所以屏障血气者也”。《易筋经》在论述筋膜时则对其解剖定位更加清晰,在论及“膜”时认为“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进而又与筋、肉相比较,“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应该说该书关于筋膜的论述与现代解剖学论述非常一致,但又与《内经》及张景岳的论述一脉相承,可以认为是对中医经筋解剖学定位描述的细化和发展;二是从应用层面发展了“筋、膜、气”三者的关系,其核心观点是“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筋更难”。在锻炼次序上应从最难处入手,从炼气开始,“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张能起,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这种观点在中医经筋理论中是耳目一新的,可以认为这是通晓医学的导引人士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医经筋理论的进一步总结和发展。该书在具体锻炼实践中,特别强调对指(趾)爪等肢体末梢的运用,以及与脏腑的配合练习,这些要领明显体现了对经筋理论的应用与发挥;三是开拓了中医经筋理论的应用领域。根据《内经》记载以及后世历代医家的观点,中医经筋理论主要用于指导痹证等临证实践,虽也认为与人体运动有关,但从未有文献对经筋与运动的关系作进一步阐述。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立足导引阐述经筋理论,再用经筋理论指导锻炼实践,完成了对经筋理论应用领域的扩展,集中体现了中医理论与导引实践的相互促进关系,因此本书也可视为经筋理论指导人体运动实践的典范。

3.3 初步构建了中医特色的导引学术体系

按照编撰原则,《易筋经》以前的导引专书(专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零散锻炼方法的简单汇编,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按摩法》;另一类是按照某一标准对若干导引方法的系统整理,其中以病为纲如《诸病源候论》,以身体为纲如《寿世传真·分行外功诀》,以时令为纲如《保生心鉴·二十四气图》。严格地说,这些整理只是一种文献的汇编方法,还谈不上对学科内在规律的探索。而《易筋经》则第一次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初步构建了具有学科雏形的导引学术体系。

按照学科体系的一般框架,《易筋经》所构建的导引体系包括 3个部分:一是基础理论,原则上中医学基础理论都是导引体系的基础理论,以经筋理论为重点;二是应用理论,指以炼气、炼膜、炼筋为核心,涉及锻炼原则、锻炼步骤、方法评价等内容;三是锻炼体系,这是在上述理论指导下对各种锻炼方法的系统安排,包括揉法、形体锻炼、拍打、吐纳、药物等多种练法,不仅从形式上对历代锻炼方法加以总结,更是依据气、膜、筋共炼原则对各类方法的系统组合,形成了层次分明、理法并重的锻炼体系。

《易筋经》一书的理论成就是突出的,但是由于其传承长期以宗教、武术群体为主,加之导引在中医发展过程中所处的边缘地位,以致该书一直游离于中医学术视野之外,其对中医学术的重要贡献也很少引起医家的关注。尽管该书的部分观点值得商榷,理论建设也较为原始,但其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中的地位与贡献,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与研究。

R 222.19

A

1006-3250(2010)02-0111-03

2009-06-28

王愿(1979-),女,医学硕士,从事传统体育养生研究。

■通讯作者:刘理想 (1977-),男,医学博士,从事中医养生学及中医文化相关领域研究。E-mail:llxmail96@sina.com.cn

猜你喜欢

易筋经经筋医家
膝骨关节炎经筋辨证的研究进展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易筋经(九)
易筋经(八)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