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丹溪“六郁”学说浅析

2010-02-11潘桂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2期
关键词:朱丹溪解郁香附

李 清,潘桂娟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朱丹溪“六郁”学说浅析

李 清,潘桂娟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本文从脉、因、证、治 4方面,对朱丹溪提出的气、血 、痰、热 、湿 、食之“六郁 ”理论进行系统阐发。在郁证脉象特点方面,提出郁脉多沉;在病因方面,提出六气及情志皆可致郁;在证候方面,总结了“六郁”的病位、各自主症及预后转归;在治法方面,依据朱丹溪对药物的认识,剖析其解郁之法、解郁之方、解郁之药,并总结后世对“六郁”学说的发展与完善。

朱丹溪;六郁学说

“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1]”《黄帝内经》中所论“五郁”是基于五运六气而论,而朱丹溪“六郁”则是从病因的角度而言。“郁”作为朱丹溪“四伤”学说的重要内容,至今仍在临床诊治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其作为理论命题尚未得到系统的阐释。本文参照《脉因证治》一书的体例,从脉、因、证、治 4方面对“六郁”进行如下阐发和归纳。

1 六郁之脉

戴思恭根据朱丹溪的理论,总结“六郁”脉症,认为郁脉皆沉,沉则为郁,但又因兼气血痰火湿食,而有涩、细、滑、数、缓、紧的不同。郁在上则见于寸,在中则见于关,在下则见于尺,但见气血不顺而脉不和平,就是有郁。但也有学者认为,一旦气血食积痰饮发生留滞,脉象就会出现结促,因此认为结促脉就是郁脉。笔者认为,结促脉经常是郁病至极才出现的,病郁未必都出现结促脉。郁脉虽沉,但并不是如牢脉、革脉这类弦强不和的脉;郁气一散,则气通脉和,所以郁病经服用开郁药后,脉反而洪大,这是因为病气已开的缘故。以下将“六郁”之脉一一阐析。

气郁,脉象多沉涩。而造成脉沉涩的原因有很多:“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无汗,或因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糅,脉道阻涩,不能自行,亦见涩状”[2]。湿郁,脉象多沉细。许多学者认为,沉细脉主寒或体虚,而不知细因湿,沉因郁,沉细脉实为湿郁的表现。痰郁,寸口脉沉滑;热郁,脉象多沉数;血郁,脉象多沉。食郁,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左为人迎,右为气口”[3]。心主血,左寸候心血,肝、胆、肾、膀胱的功能都与精血密切相关,因此盛衰都体现在左脉上;肺主气,右寸候肺气,脾、胃、命门、三焦的功能皆有赖于肺气,因此盛衰都体现在右脉上。食郁主要影响的是脾胃之气,而心、肝之精血受到的影响不大。因此,气口脉紧盛,而人迎脉平和。

对此,《医灯续焰》概括得非常精辟。如“沉而滑,则有水有物,痰停之郁也。沉而紧,则寒实有物,食积之郁也。沉而涩,则往来滞涩,气虚不呴之郁也。沉而芤,则沉下中空,血虚不濡之郁也。沉而数,则不能炎上,火伏之郁也。沉而细,则附骨流衍,湿着之郁也。”并将六郁脉证编为歌诀:“六郁多沉,滑痰紧食,气涩血芤,数火细湿。[4]”

2 六郁之因

气郁,常因所愿不遂,或突受刺激,或贫窘所迫,或暴怒所伤,或悲哀所致,或思念太过所造成。湿郁,常因雨露岚气侵袭,或坐卧湿地,或汗出湿衣所造成。血郁,常因七情内伤、郁结日久波及血分,或因跌扑外伤所造成。热郁,常因阴虚生内热,或者胃虚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而发热,六郁独不言风寒,是因为风寒常郁而化热,这也是热郁的重要病因。食郁,常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厚味所造成。痰郁,常因脾虚等原因造成痰湿留滞而成。

“六郁”又可相继而生,气郁可导致湿滞,湿滞日久可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消化。

可见,六气、情志、饮食、外伤等因素皆可致郁,其中六气所致之郁多伤在经腑,治以消散则郁解;而情志所伤造成的郁病多伤在气血,耗损脏阴,这种情况则不可治以消散。情志致郁,初起伤气,继而及血,应治以苦辛凉润宣通。苦能泄热,辛能理气,凉润能濡燥,宣通能解结。

3 六郁之证

3.1 郁在中焦

郁病多在中焦。中焦即脾胃,胃为水谷之海,法天地,生万物。人身之清气、荣气、卫气、春升之气,都是胃气的别称。脾胃居中,心肺在上,肝肾在下。六淫、七情、劳役妄动,常导致脏气不和,而有虚实克胜之变。而中气之病常先于四脏,一有不平,中气不和而先郁,再加上饮食失节,积于脾胃,所以中焦致郁者多。

3.2 六郁主症

《丹溪心法》中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气、血、痰之病也多兼郁,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失治误治而成郁。

气郁者,胸胁痛。肝舍于惏胁,故胁痛多属于肝。“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5],故肝主阴血而属于左胁,脾主阳气而隶于右胁。左胁多由怒伤或瘀血而作痛,右胁多由痰积或气郁作痛。尽管如此,痰气也有流于左胁者,但多与血郁相兼而痛。血积也有伤于右胁者,但多由脾气衰所致。

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郁滞不通故痛,湿为阴邪,故得温则痛减,得寒则加剧。

痰郁者,动则喘。肺气不清,痰郁结成黏块,凝滞喉间,咯咳难出,多因火邪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故其津液随气而升,被火邪熏蒸,日久则成郁结,非中焦脾胃虚弱所致之湿痰可比,治须开其郁,降其火,清润肺金而散凝结之痰,取效缓慢,且非半夏、茯苓等药所能治。

热郁者,瞀闷,小便赤。热郁之病,其脏应心,心火移热于小肠故小便赤;热炎上焦则瞀闷。热在五行属火,火性炎上,怫逆不遂则郁。故凡瞀闷目赤,少气疮疡,口渴溲黄,卒暴僵仆,呕哕吐酸,瘛疭狂乱,都是热郁证或热极化火的表现。

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血郁则气道涩滞,四肢得不到气血的充分濡养,故常自觉疲乏无力。饮食尚可,郁血随便而出故便红。

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饮食积滞化热故嗳酸,腹有饱胀感,食不能入。

3.3 预后转归

郁为燥邪,故常导致肺气失宣,影响全身气机的正常升降。“六郁”日久,中焦不能运化,甚者可致精血干涸、肌肉消瘦、骨蒸潮热、女子经闭、乳岩项疬等,而成郁劳之症。

4 六郁之治

4.1 解郁之法

从朱丹溪的“六郁”用药来看,解郁之法大体为气郁者开之,血郁者行之或消之,痰郁者消而导之,湿郁者燥之、利之,热郁者清之,食郁者消之。六郁之中,以气为主,气行则郁散,郁开则病愈。然而又有久郁损伤元气,或随散而随郁者,则应攻补兼施,使邪衰而正胜,或专行补益,养正以除邪。

戴思恭对朱丹溪的治郁之法予以补充,认为“治郁之法,有中外四气之异。在表者汗之,在内者下之,兼风者散之,热微者寒以和之;热甚者泄阳救水,养液润燥,补其已衰之阴。兼湿者审其湿之太过不及,犹土之旱涝也。寒湿之胜,则以苦燥之,以辛温之;不及而燥热者,则以辛温之,以寒调之。[6]”

4.2 解郁之方

朱丹溪以越鞠丸解诸郁,用香附开气郁,苍术除湿郁,抚芎行血郁,山栀清火郁,神曲消食郁。郁为燥淫,燥居阳明燥金之位,肺属金,主气,主分布阴阳,肺气伤则影响一身之气的升降,故《黄帝内经》言“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此方意在恢复气机的升降,其中苍术气味辛烈,通行敛涩,香附下气最速,二药相配,一升一降,则郁散而平。抚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为通阴阳血气之使,开中焦之郁。而胃主行气于三阳,脾主行气于三阴,脾胃既布,水谷之气得行,则阴阳脏腑,不受燥金之郁,皆由胃气而得通利。

对于此方的命名,明·吴昆据其功效望文释义,认为“越鞠者,发越鞠郁之谓也”[7]。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芎藭”条中对此方名另有一解,认为该方主用越桃、鞠穷,越桃为栀子的别称,源自《名医别录》;鞠穷即山鞠穷,为川芎的别名,始出于《左传·宣公十二年》。

4.3 解郁之药

苍术、抚芎总解诸郁,其中苍术为足阳明经药,气味辛烈,健运脾胃,使谷气径直输布至各经,疏泄阳明湿邪,通行敛涩。使用时须用米泔水浸 7d,逐日换水后,刮去黑皮切细。

解郁之药虽不离苍术、香附,但“六郁”所用之药仍各有不同。气郁可以加香附,但须用童便浸过,否则性燥。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为足厥阴肝、手少阳三焦气分主药,兼入冲脉,开郁气,消痰食。“六郁”之中,以气郁为本,气逆而郁则血亦凝滞,气顺则血亦随之而和畅。因此,朱丹溪在气郁、痰郁、热郁、血郁、食郁的治疗中都以香附入方。

湿郁另以白芷、茯苓入方。茯苓属金,白色者补,赤色者利,张仲景多用之利小便,但阴虚者应慎用。痰郁者用海石、栝楼、姜制南星入方。海石味咸性寒,善治老痰积块。栝楼味甘性润,甘能补肺,润能降气,肺气降则痰自降,故能荡涤胸中郁痰。热郁者另加炒山栀、青黛入方。栀子善开郁热之火,又能降火。炒山栀能去热毒风,利五淋,通小便,性虽寒而无毒,主治胃中热气。气血津液郁滞不行,不能濡养脏腑而内生虚热者,则非栀子不可治。青黛能收五脏之郁火,解热毒。血郁以桃仁、红花、青黛入方。桃仁味甘苦,苦重于甘,为阴中之阳,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能去血中之郁。红花即《本草衍义补遗》中所载红兰花,既能破留血,又能养血。食郁者另加山楂、炒神曲、醋炒针砂,三者都能消食积,行结气。

用药又随四时不同而进行加减,春加芎,夏加苦参,秋冬加吴茱萸,以顺应四时升降浮沉、寒热温凉之变化。

后世发展了朱丹溪的“六郁”思想,创制了“六郁汤”,并给“六郁”逐一制方。至明代赵献可则以逍遥散加减解郁,与越鞠丸相比,逍遥之归、芍即越鞠之川芎,逍遥之白术即越鞠之苍术,逍遥之陈皮即越鞠之神曲,逍遥之柴胡即越鞠之香附,逍遥之加味即越鞠之栀子。郁甚而有热者加左金丸,热非寒品不除,故用黄连泻火;郁非辛热不开,吴茱萸辛热且气臊,肝之气亦臊,同气相求,佐金以制木。服后木郁已舒者,继用六味地黄汤加柴胡、芍药以滋肾水,是对朱丹溪解郁之法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1]元·朱震亨(著);彭建中(点校).丹溪心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元·朱震亨(撰);施仁潮(整理).格致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晋·王叔和.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4]清·潘楫(撰);杨维益(点校).医灯续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5]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6]明·戴思恭撰,左言富点注.推求师意[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7]明·吴昆(著).医方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通讯作者:潘桂娟,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R 222.19

A

1006-3250(2010)02-0093-03

2009-11-05

李清,2007级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朱丹溪解郁香附
冯明教授解郁化痰法论治月经后期经验初探
朱丹溪拜师
开郁二陈汤治疗中医妇科疾病验案举隅
解郁消痞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患者的临床疗效
健脑解郁黄花菜
孝顺成就一代名医
孝顺成就一代名医
治胃寒痛
对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含香附制剂质量控制的探讨
补中益气丸合七制香附丸治疗产后便秘2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