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模化猪场控制环境污染的综合措施

2010-02-11李长强王立春

猪业科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猪舍猪场密度

李长强,王立春

(1.山东省沂水县职教中心,山东 沂水 276400;2.山东省沂水县许家湖兽医站,山东 沂水 276400)

环保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规模化猪场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如果说动物疫病影响的是经营者的效益,那么环保问题则已关系到规模化养猪场能否继续生存和发展。

1 倡导健康科学的养殖模式

健康科学的养殖模式,是影响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的关键。要以优化环境、优先效益、优良结构为基本着眼点,按照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合理选择品种、科学饲养密度、平衡投入和产出水平入手,按照环保、节能、效益协调同步的循环发展模式,在不影响家畜生长和养殖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再利用。在改造养殖设施、改善养殖流程的基础上,探索生态养殖和多元化养殖的新途径,以开发高新技术和环境清洁技术为先导,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饲养模式,从源头上减轻和消除污染。按照无公害畜产品质量标准和健康养殖技术规范,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切实抓好无公害畜产品的生产。

1.1 搞好规划设计

过去许多集约化猪场过多考虑运输的成本而忽视其对环境的潜在威胁,往往将场址选择在大中城市的城郊或靠近公路、河流水库等环境敏感的区域,以致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现在不得不重新面临搬迁。因此建场时一定要把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将排污及配套设施规划在内,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对粪污的消纳能力。在场址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在偏远地区、土地充裕的地方建场;同时最好能与当地的立体农业相互促进,变废为宝,达到生态农业综合持续稳定地增长。

猪场中各建筑物布局要做到利用土地经济,联系方便,尽量缩短运输距离,猪场一般可划分为生产区、管理区和病猪隔离区3个区。生产区是猪场的主体部分,包括各类猪群的猪舍和生产设施及饲料加工、贮运、调制等厂房。各类厂房的安排应根据猪群特点加以考虑。对于饲养单一型肥猪的猪场只考虑一定规模下厂房布局即可;对于综合经营的猪场,应将不同生理阶段的猪群分开,一般育肥舍位于猪场最前面,依次安排哺乳母猪和妊娠母猪舍。种公猪舍要与母猪舍隔开一段距离,相互间闻不到气味,不互相影响,配种站可安排在公猪舍附近,饲料仓库及饲料加工间宜安排在场内适中位置,缩短饲料运输距离。隔离区包括猪隔离室、贮粪场等,应安排在猪场的最下风或偏风向,并与生产区有一段距离。管理区应安排在猪场上风处一角。由于外来人员多,应与生产区隔开,以免造成疫病流行。

1.2 引导推广生态养殖

走农牧并举的路子,大力发展生态型、环保型养殖业,积极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相结合的生态农业,实现多级循环利用。据调查,小型生态养殖的最佳模式是猪—沼—果。由于果园面积大,猪粪利用率高。如果能把猪场建到果园,利用沼渣肥种果,基本上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以前,也对猪—沼—鱼养殖模式进行过推广,但现在看来存在严重的卫生安全问题,该模式虽然为水产养殖提供肥料和饵料,变废为宝,看似形成科学的良性循环,降低养殖成本,为养猪粪便废水处理提供出路。然而,该模式的后果是直接污染了水源,一方面,随着集约化小养猪场的发展,猪病明显增多且复杂化,猪用药物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水产养殖业向高密度发展,水质下降,渔业生态环境退化,水源不足、换水成本增加,影响下游生态环境、居民生活或农业生产活动,水产品的卫生安全越来越得到重视,因此不提倡猪—沼—鱼养殖模式。

2 开发推广环保型饲料提高饲料转化率

2.1 推广环保型饲料

一是推广合理饲料配方,按可消化氨基酸含量理想蛋白质模式,配合平衡日粮、降低粗蛋白含量使氨排出量减少,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2.2 使用膨化和颗粒饲料,开发新型无公害饲料添加剂

采用膨化和颗粒加工技术,破坏或抑制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有害物质和微生物,可改善饲料卫生,提高饲料转化率。

2.3 开发应用各类无公害饲料添加剂

在配制日粮时可采用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的“理想蛋白质”模式,在饲料中辅助添加益生素、酶制剂、酸化剂、氨化抑制剂、吸附剂、纤维素或寡糖以及除臭剂等,可以大大减少猪粪尿中氮、磷和臭素的排出量。猪日粮中近2/3的磷是以植酸磷和磷酸盐的形式存在的。由于猪体内缺乏能有效利用植酸磷的各种酶,所以在加工时必须大量添加无机磷以满足猪的生长所需。如果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就可以将植酸磷水解为游离的正磷酸和肌醇而被吸收,从而提高磷的利用率,间接缓解磷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植酸酶可提高饲料中植酸磷的利用率,既可减少饲料中无机磷酸盐的添加,又可降低粪尿中磷的排泄量;添加一定量的益生素,能够调节猪胃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促进有益菌的生长繁殖,使饲料在猪消化道的降解率上升15%,同时能提高氮的沉积率,使排放到环境中的氮减少15%~25%,从而减轻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

3 加强饲养管理

3.1 猪舍最佳温湿度控制

3.1.1 温度控制

适宜的温度对猪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一般猪舍的适宜温度,哺乳仔猪为25~30 ℃,生长猪20~23 ℃,成年猪15~18 ℃。夏季气温过高,不仅影响猪的采食和增重,而且可能导致中暑直至死亡,因此必须采取降温措施。方法有经常向地面喷洒凉水、圈外搭凉棚、设置洗浴池,通风,供足水等。另外,搞好绿化也有助于改善猪舍环境温度。冬季气温低,用于维持体温的能量增加,使饲料消耗增加,猪的增重减慢。采取保温措施,减少维持消耗,是提高冬季饲养效果的关键。封闭式圈舍要吊顶棚、加厚垫草、适当多装猪(增加密度)、舍内吃食,定时舍外排泄粪尿,利用猪体散热来保持舍内温度;敞圈养猪的条件下要在猪圈周围设置防风帐,堵抹猪圈四围的裂缝,防止贼风侵袭。

3.1.2 湿度控制

湿度对猪的生产性能有一定影响,在高温高湿情况下,因猪体散热困难,导致食欲下降,采食量显著减少,甚至中暑死亡。而在低温高湿时,猪体散热增加,猪感觉寒冷,相应猪的增重、生长发育减慢。此外,空气湿度过高,有利于病原性微生物繁殖,使猪抵抗力降低,易患湿疹等皮肤病;空气湿度如果过低,也会导致猪体皮肤干燥、干裂。猪舍的湿度一般控制在50%~70%为宜。为了防止猪舍潮湿,一般在中午气温较高时,打开门窗,加强通风来排除潮气,如天气阴冷,则可在猪舍走道或地面撒石灰等来吸收潮气。

3.2 通风换气

消除或减少猪舍内的有害气体,除了注意通风换气外。还要搞好猪舍内的卫生管理,及时清除粪便、污水,不让其在猪舍内腐败分解。调教猪到运动场或猪舍一隅排粪便的习惯。干燥是减少有害气体产生的主要措施,通风是消除有害气体的重要方法。当严寒季节保温与通风发生矛盾时,可向猪舍内定时喷过氧化物类的消毒剂,其释放出的氧能氧化空气中的硫化氢和氨,起到杀菌、除臭、降尘、净化空气的作用。

3.3 合理的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是指猪舍内猪的密集程度,用每头猪占用的面积来表示。饲养密度直接影响猪舍内的空气卫生状况,饲养密度大,猪只散发出来的热量多,舍内气温高,湿度大,灰尘、微生物和有害气体增多。为了防寒和降暑,冬季可适当提高饲养密度,夏季可降低密度。饲养密度对猪的生长速度有较大影响,密度过大,猪过于拥挤,猪难以安睡,相互间的争斗增加,严重影响增重;密度过小,猪舍利用率降低,影响经济效益。对于农村养殖户来讲较好的饲养密度应为每头猪占地0.8~1.0 m2。

3.4 加强环境消毒,灭杀蚊虫

环境消毒是切断疾病传染源的根本性措施,要制定切实可行常规消毒制度和非常规消毒制度,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常规消毒制度指在没有任何传染病发生的情况下,所进行的环境工作消毒制度。非常规消毒是无定时的,遇到特殊情况下的消毒制度。环境消毒新技术还包括利用火焰喷射消毒器、冲洗喷雾消毒机及紫外线灯等先进设备进行环境消毒。

猪场易孽生蚊蝇,对人畜有害,因此要定时清除粪尿、垃圾等废弃物,保持环境的清洁、干燥,同时使用杀虫剂或黑光灯(灭蝇灯)等杀灭蚊蝇。

3.5 搞好猪场绿化,注意水源防护和水体净化

猪场绿化对改善猪场环境有诸多好处,可以明显改善场内的温度、湿度和气流、净化空气、阻留有害气体、尘埃和细菌等。

避免水源被污染,一定要重视排水的控制,并加强水源的管理和定期卫生监测等工作。如果水质较差,应采取净化消毒措施后再使用。

4 废弃物的生物净化和合理利用

对猪排泄物的生物净化、合理处理与利用,是将猪排泄物变废为宝的有效措施之一。所谓生物净化,就是利用厌氧发酵原理,将猪排泄物转化成清洁廉价的沼气和无公害的有机肥。据测定,这种方法能在常温条件下使污染物BOD减少70%~90%,通过厌氧发酵装置获得的沼气中,甲烷含量高达70%以上,可以直接作燃料,这项实用技术已在全国许多地方的养殖场推广使用。它的优点主要是经济实用、环保低耗、处理量大、程序简单、无二次污染、便于操作和掌握。

猪场粪污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矿物元素、腐殖质及其他物质,经无害化处理后,可杀灭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和虫卵,处理后的粪便和污物施入农田后,可起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效果,分离出来的污水在净化以后还可做简单的再利用,可谓一举多得。

5 完善兽药残留的检测、监控机制,积极开发无公害药品

加大违禁兽药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积极开展无公害药品的研究,采用现代制药先进技术,生产出针对性强、低毒、无残留、无公害的放心药品。

猜你喜欢

猪舍猪场密度
分类做好猪场防暑措施
夏季猪场如何驱赶蚊子
『密度』知识巩固
密度在身边 应用随处见
猪场降本增效 聚焦五个重点
母猪怀孕后如何控制猪舍环境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冬季猪舍有啥讲究
“玩转”密度
密度应用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