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兽医在生猪疫病防治上的常见误区

2010-02-11吴日钧

猪业科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驱虫兽药中毒

吴日钧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李庄畜牧兽医站,江苏 海安 226661)

基层兽医在生猪疫苗预防接种、驱虫、疾病治疗、人工授精等工作中存在着观念、认识、方法、技术、操作和管理上的很多误区,现阐述如下。

1 在预防疾病和免疫上的误区

不重视疫苗免疫,存在侥幸心理;不注重整体卫生防疫和消毒;而有些则过分依赖疫苗免疫,忽视了生物安全措施和饲养条件、营养卫生和管理措施的改进完善,认为疫苗免疫是疫病预防的唯一措施(有一针安天下的心理)、疫苗免疫多多益善,而忽略了控制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等措施。

1.1 疫苗保存

冻干苗与灭活苗保存的环境温度一样,要么都冷藏,要么都冷冻,不区别保存。冻干苗应在-18 ℃以下,而灭活苗正常保存在2~8 ℃冷藏室中。夏季防疫时,不使用冷藏箱或包,或箱和包内不放冰块。这几年来,夏秋季高热病频发、难以控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和高温天气保管或使用疫苗不当,使疫苗受到高温导致疫苗效价降低或无效有关。

1.2 对免疫的认识和作法

应该认识到免疫只是降低了发病率,提高了防病的安全系数,并不能保证免疫以后生猪不发病。如喘气病活疫苗胸腔注射后攻毒保护率能达79%,是当今攻毒保护率最高的喘气病疫苗,若采取肌肉注射接种攻毒保护率仅有30%,不同种类、不同制剂的疫苗采用不同的接种方法免疫效果也不一样。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很多,除疫苗的质量外,还与合理的免疫程序、正确规范的操作方法、疫苗病毒血清型、饲料营养、饲养管理、卫生环境条件、生猪自身状况等因素有关。

1.2.1 添加药物

免疫期间,饲料和饮水中添加抗菌素和抗病毒药、激素等,降低免疫效果或导致免疫无效。免疫前后应使用些免疫增强剂和抗应激功能性添加剂(如电解多维、葡萄糖等)。

1.2.2 消毒事宜

免疫期间及前后,进行了消毒。在免疫期间及前后各3 d内,应禁止各类消毒。

1.2.3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多种疫苗同时使用,导致相互干扰;同种疫苗首免、二免间隔时间不合理(特别是活疫苗,时间过长,形成免疫真空;过短,之前接种疫苗产生的有限抗体与过多病毒相互作用,可使生猪容易感染该病);几种疫苗接种相互间隔时间过短,使生猪始终处于频繁的疫苗接种应激状态之中。

1.2.4 免疫与生产合理安排

仔猪断奶、阉割、防疫3项一起进行。本来,仔猪断奶后,需抓猪转群,生长环境转移变化,仔猪缺乏母源抗体保护,就是一个很大的应激,此时容易遭受各种病原的侵入袭击。再去进行去势阉割、免疫注射,使得仔猪本来脆弱的抵抗力进一步降低,真是雪上加霜。几种应激因素加在一起直接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甚至会形成僵猪、导致免疫失败。

1.2.5 合理的免疫剂量

疫苗使用时,随意加大剂量。或者把2次免疫的剂量合并成一次进行免疫;这样造成免疫麻痹。

1.2.6 注重疫苗实效

认为进口的、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的疫苗、兽药、添加剂、饲料、消毒剂等产品比国产好;价格贵的比便宜的好(个别兽医图自己的经济效益,使用昂贵的疫苗、药品)。

1.2.7 健全免疫登记制度

有的不是在免疫接种时佩挂耳标、登记免疫台帐、建立免疫档案,而是待到出售时,再佩挂耳标。

1.2.8 注意细节

打飞针、打空针、推送猛;注射针头偏短,针头号偏大,导致疫苗液或药液容易倒溢出来。

1.2.9 打破传统

一些猪病(如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等)流行已不再具备明显的季节性。应该树立常年防疫新意识,落实常年防疫措施,应改变过去只注重于春、秋两季防疫的传统观念,预防免疫“一刀切”的方式已不再适用。

2 在诊断、治疗和用药上的误区

兽医临床诊断表现在感性的判断和经验处理上,常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顾此失彼,没有全群预防治疗意识观念,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缺乏必要的化验室诊断。对症且对因综合诊断、下药才是治病的根本。重视个体治疗,忽视群体疾病控制与治疗。只重视治疗,忽视保健。忽视饲料营养、饲养管理和卫生环境条件,搞不好温度、湿度、密度、空气清新度的统一,不重视提高生猪的非特异免疫力。

2.1 用药误区

2.1.1 随意使用中药

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无残留,不会产生抗药性,但实质上“是药三分毒”,中药与西药比,相对而言,其毒副作用小、不易形成有害残留、不易产生抗药性。

2.1.2 超大剂量滥用药、随意配伍、不按说明书用药

1)不看兽药成份,不知道其主要成分,几种兽药一起用,导致重复用药。盲目追求新、奇、特兽药,并且认为获奖的、专利的才是好的。有许多新名称的兽药,是把老兽药重新包装,有的改变规格、剂量,换名称,起新名,故作神秘,迷惑人,其实际有效成份与以前是一样的。特别要注意有的中成药中的成分与一同使用的西药成分相同或相似,以防药物中毒。

2)总认为广谱的比窄谱的抗菌素好、安全。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就不用广谱,能用低级(低效)的就不用高级(高效)的,用1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2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3)抗生素种类越多越好。认为多用几种抗生素,总有一两种起作用。同一类的几种药一齐用,造成药害。

4)随意配伍、大剂量下药、短时间用药。导致配伍药物失效或产生毒副作用或毒副作用增强,既增加畜主的经济负担,又不见疗效,细菌还容易产生耐药性,使混合或继发感染难以控制、治疗。

5)磺胺类药使用不合理。对“首次突击量,以后用维持量,症状消失后使用最小量”的用药规律不了解、不知其原因、不执行。

6)保健药、维生素、微量元素随意加大剂量,认为不会出现中毒现象。长期超大剂量使用,可在体内肝、肾、脂肪组织等组织器官中蓄积贮存,引起慢性中毒后果。

7)将益生素和抗生素合用,造成益生素活菌被抗生素杀死。

2.1.3 忽视药品和肉品的安全性

1)有些原料药,治疗量与中毒量相差不大,如喹乙醇、马杜拉霉素等用量过大或拌料不匀,极易引起中毒。

2)使用违禁兽药,如氯霉素、呋喃唑酮(痢特灵)、金刚烷胺、克喘素(瘦肉精)等等,导致药物残留严重,影响肉品质量安全。

3)使用人药,片面认为人药比兽药疗效好。人药用在食用动物身上,法律是禁止的,因为会造成动物体内药物残留,产生毒副作用。人吃肉后,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本身,大家的吃肉安全健康无法得到保证。

2.1.4 凭经验用药

有病就用抗生素,见热就打退热针(青霉素、氨基比林、安乃近),见泻就用止痢药(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喘气咳嗽就用卡那霉素和地塞米松来对付,一有好转就停药。

2.1.5 使用单一固定处方。

1)细菌和病毒性疾病,以前通用青霉素+链霉素+地塞米松来治疗;而现在通用头孢噻呋钠+干扰素(或黄芪多糖、由于抗病毒西药——金刚烷胺、病毒灵、利巴韦林等的禁用、存在着滥用干扰素或糖皮质激素现象)等高级药物来治疗。不见疗效或疗效不明显时,盲目加大剂量,形成病原微生物对药物的耐受性和适应性增加,结果只能使感染性疾病更加难治;同时,以后生猪发病时,很难有合适的药物来治疗。并且,喻正军等人(2009年)指出,r干扰素也能促进病毒的增殖,因此,如果圈舍里圆环病毒比较严重的话,不要滥用干扰素。此外,糖皮质激素类过量使用也能引起免疫抑制现象。

2)中毒总用阿托品解救。实际上,阿托品用于有机磷中毒上的抢救。某兽医对肥猪熏蒸药(磷化铝)中毒也采用阿托品解救。磷化铝,其中毒机理与老鼠药磷化锌相似,均属于无机磷类药物。

2.2 在驱虫上的误区

因大部分驱虫药都采用拌料饲喂,因此保证所有生猪都能按剂量吃到驱虫药十分重要。大部分驱虫失败都是因为生猪没有能吃到适当剂量的驱虫药。

1)重视育肥猪驱虫,不重视母猪的驱虫;重视体内驱虫,不重视体表驱虫。母猪配种前,应驱虫。

2)认为伊维菌素可以驱生猪体内各种寄生虫。实际上伊维菌素对绦虫、吸虫则无效。

3)喜欢一次大剂量用驱虫药,很容易引起中毒。

4)驱虫后,不及时打扫圈舍、清理粪便和污水、不及时消毒。

2.3 在母猪疾病治疗上的误区

1)对母猪乱用激素。在使用外源性生殖激素的时候,激素种类要正确,时间要准确,用量不可随意加大,以免造成激素的分泌抑制,使母猪繁殖机能紊乱。

2)怀孕母猪有病不治疗。母猪怀孕初期和后期,打针易应激引起死胎或流产、早产。因此有病时可以采用拌料或饮水给药。

3)随意人工助产造成母猪伤害。普遍存在手臂不消毒、指甲不剪短等直接手工掏猪的现象。

4)母猪产后乱打消炎针。除非是人工助产母猪需打消炎针,顺产的母猪没有必要产后也打消炎针,母猪的子宫有一个自行清污的过程。

猜你喜欢

驱虫兽药中毒
兽药残留检测中的优化与应用
兽药生产质量管理按新规执行
给猪驱虫的小经验
中毒
使用铅笔会中毒吗
爸爸中毒了
家里主子这么多驱虫怎么办
《西游记》中毒记
兽药
犬寄生虫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