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物毕罗 何足以行

2010-02-11孟庆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中医学科学理论

孟庆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万物毕罗 何足以行

孟庆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躬逢盛世,各界关注,中医得获前所未有的声援赞誉和投入。此时此际令人思考的是:万物毕罗,何足以行?此行足下,路向何方?作为几许?

欲明路向,须先知当代中医学术现状和势态。当代中医学术的现状和势态的特征是转型。中医学经历先秦的肇创期、秦汉的奠基期、魏晋隋唐的自为期、宋金元的发展期和明清的承继期后,在整个 20世纪,都属于传统中医向现代化中医过渡的转型期。引发转型的原因,是培育中医发展的文化环境发生变迁和随着西学东渐,西医学甫入国门后与中医学互动所致。转型主要表现在:学科的分化与重组;新病名的引进,病概念的强化;辨证论治内涵的拓宽;对某些西医学知识和方法的吸收和使用;医生临证的思维方式有所分豁;以及文献表达方式及病历书写内容的取新等等。一句话,是当代中医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的重大变化,导致了学术的转型。

催助转型的动力有三:一是社会对中医需求的扩大与提高,包括医疗需求、养生保健、法律要求、国际交流等;二是社会为中医学提供了新的物质条件、技术条件和科学新理念;三是新一代中医基础知识结构的改变,学习中医专业以前的学业基础是现代科技和科普知识,对现代科技体系的知识容易互动和吸收。以此,转型成为历史的必然。

转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转向西医,把自己融进了西医,成为西医的一部分。另一种是在自我保持前提下实现自我超越,笔者称此为中医现代化。笔者还认为,中医现代化应该是在新形势下中医学发展的主要目标。

在中医现代化的目标下中医何以足行?我认为值得重视和思考之处有三。

一是阐述原创思维,弘扬特质。

中医现代化以继承发扬传统学术为主旨,不是片面要求借助现代科技推出一些表在层面的创新。现代科技对中医药的武装或换装以及结合,毕竟是发展中医学的外在硬件,中医学理论体系才是中医学术的核心,它是中国科技原创学术中的典范,无论是从文化优先或原生态弥足珍贵而论,还是从中医学走的是另一条从整体认识论探索人体生命的道路而言,中医学理论体系都应该继往开来、“接着说”、发扬光大而不应该被现代所“化”,而且要以它的基质去包容、接纳现代科技,使中医药的特质,在阐述原创思维的过程中得以弘扬。

元末明初的医家王履曾说:“端本澄源,中含至理,执其枢要,众妙俱呈。”中医学理论的特质堪为其枢要,此枢要有哪些?简捷而论,主要是天人合一与自然至理的哲学观;整体求解和模型化的方法论,以及意象的思维方式等。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主干,是国人认识世界的基本路线。在中医理论中有“人与天地相应”、“人与天地相参”、“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与四时之法成”等诸多说法,天地人为三才,天人合一即“道在于一”。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科学的重大贡献之一。在科技高度发达以后,驾驭自然、索取自然乃至破坏自然而遭到报复之际,欲求可持续发展,科学观应该回到古代天人合一的原点上来。《周髀算经》有言:“知地者智,知天者圣。”中医学理论始于“究天人之际”,“善言天者,必应于人”,诊治、预防、养生皆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察天之五运,并时六气”,“顺时气,养天和”。中医学理论也贯穿道家“自然至理”的意念,以自然之理为至高至上、自然皆合理,合理皆自然,强调“道法自然”。中医学以元气生成论的整体观阐述人体,重视从整体调节入手祛病健身,重视人体的时间结构,时间是自然的衍生过程。这与西方科学的构成论的整体观、重视人体的空间结构大异。中医以整体的关联性认识人体和宇宙、整体与局部,提出了“应同”的理论,即“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人是小宇宙,人体之局部有整体之信息。这一论述成为治病从整体求解的理论根据。中医学在反复入微地观察人体之后,又发挥《易经》“象”的理论,把实体的脏腑,提升到藏象的层次,用藏象的理论模型来阐述脏腑的功能和与其他的联系。意象思维也是中医临证常用的思维方式之一,中医以此常语称“医者意也”。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以其关联特征从局部推求整体,从模糊认知全貌。从目前发展起来的分形理论和模糊数学等,都预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有着深邃的理论内涵和发展前景。中医学的理论思维,属于中国科学的原创性思维,对这些独具异秉的学术遗产,当代中医学人,当竭尽心智,论辨昭晰,光大其理,才堪言作为。

二是运用现代化的理论研究方式。

以人体生命特征为研究对象的中医学理论,据气、形、质而阐述人从天真到疴瘵的过程、机因和论治的理法方药。从究天人之际入手,临观八极,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古代的研究方式主要是个人行为,明·徐春圃曾创立一体堂宅仁医会,清代张志聪办过侣山堂,开群体研究的先河,但仅仅限于讨论和著书。20世纪 50年代始建国家研究机构以来,开展了实验研究是为创辟。中医现代化要求在研究方式方法上继续提升。承担中医现代化重任的中医理论研究,其方式方法应该是:

在思维上是创造的。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科学也是艺术。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独具的专长,是诸种思维活动中的最高表现形式。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就蕴源于先民的原创思维。它和理论的真理性、价值性是一致的,以其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气血概念等导致藏象经络等理论的发明。中医学发展到今天,按照原初路线走下去,仍有广阔的空间而不是无路可行。中医学应该在充分阐释原创理论的前提下,提高创造思维的能力,捕捉新信息,激发创造思维;运用新技术,调动群体智慧加工新信息;积极反思与整合新旧信息;把握机遇,运用想像和联想拓展创造思维的空间等。在延续中医传统思维方式的同时,也要改变一些思维习惯,包括重视求异思维,在思维方式上实现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辩证统一。以思维能力的提高来推动理论的发展。

在实践中是参与的。实践是医学理论的母体。医学理论的发生有两种动力机制。一种是从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之后运用理念框架(例如哲学等)经加工萃为理论,再去指导临床。另一种是先实验研究,然后对其资料和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逻辑总结概括为理论,再去指导临床。这两种实践路线都是发展中医理论所必须的。中医学还要着重对“形”、“质”方面的内容的实验研究,补充有关知识的不足。在实验研究方面,更需要有研究方法的创新。如对藏象经络的研究,不能停留在经验科学与实证主义之上。

在范围上是开放的。开放包括理论框架的开放和研究主体人才结构的开放。在中医学理论发展的长河中,理论体系随时都在汇百川而成巨流。理论框架有两次大规模的扩展,一次是把阴阳五行发展为五运六气,由此引发了金元四家之崛起和气化学说、病机学说的完善;另一次是外感热病学在伤寒之学后发轫了温病学说。时值今日,随着研究内容的丰富,有非中医学人的参与,即多学科研究中医的学术开放,将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新思路,补充新鲜血液。

在方法上是系统的。系统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系统科学的理论,以其整体系、层次性、联系性、有序性等,对天人合一、藏象系统、全息观念等可以作一定的解释。天人合一可比拟为大系统,“生气通天”有耗散结构的思想。可以用系统论的观点定义健康:健康就是构成生命三要素(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运动变化而实现生命活动三大特性(功能的有序性、结构的整体性、人与环境间的耗散结构性)的综合而达到的自组织状态。但系统论毕竟是从空间构造性出发建立的理论,与中医学重视时间结构的特质还是有差异的。有学者提出用综合集成法统理中医化,无非是把不相统属的中西医学及科技要素加合起来,因其论者尚不晓中西医学的特质,是说难有发展。在科学上没有万能的理论和技术,系统科学的方法中医学可以借鉴、援用,但不能被其统包代替,中医学总要据自身的研究对象和特点,在探索中创立适合自身的研究方法。

在组织上是群体化的。个体化的科学研究,已经无法胜任现代的科学研究。欲承担当代重大科研项目,应该是有组织的群体,是高素质多学科成员的组合,有科研帅才的带头人策划并负责组织管理,才能承担艰巨的科研大业。

三是自强作为,排除干扰。

百余年来,对中医发展的噪音太多,洋务运动思绪蘗出的废医之论,积渐至民国演为取消派,嚣谑一时。有的中医也惟恐不能融入西医。杨则民先生率先提出中医学是独特理论体系的特识命意后,中医遂自相引重。当年萧龙友先生曾在《整理中医药学意见书》中论道:“惟是今之医,守旧者自以为能,执迷不悟,维新者则又偏于西说,而以古人为非,此两失之道也。要知医无新旧,只有是非,吾但求吾之是可矣,不必他议也。”但是取消派余音未绝,轻薄为文哂不休,21世纪初还曾有一时的喧闹。在善意的讨论中,又有补天派、重构派、结合派等论派各说齐陈。恩格斯说:不同概念的两个渐进线,不能相交。中西医学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藏象经络与器官脉管,概念不同,不能相合。中医学与西医学及其他科学的关系是“自强作为,通其可能,存其互异”的关系,既不能在设想的融合中求生,也不能冀望于其他学术的扶助,50余年的经络研究已经做了很好的说明,手段、仪器可以使用,关键的实验研究还须创新于自得。

从中医现代化的目标来看,中医学只有在西医视野之外的原创道路上继续前进,弘扬传统的医学发现和医学发明,才能以其出新而增益中医学理论体系。切莫为取新耳目避熟就生,取新弃本。正如胡塞尔所说:“我们切勿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科学无排他性,不同体系的内容不可以替代,可以沟通。在中医现代化中,并不排斥分析方法,没有分析就没有高水平的综合,通过分析,化复杂为简单,西医学的分析成就烜赫,但对生命的整体认识是自然至上的,用分体的加和所表述的整体,其分析层次越多,误差越大。对中医没有的治病救人技术,都要拿来我用,然而引进不是替代,要先引进后吸收。实验是方法手段,不是终极目标,切莫为实验而实验,有些证明定义的实验,是把简单事弄复杂了,是浪费。要充分发掘中医的理论资源,顾护原生态才能“变而不失其正”,“遗形而存其神”。理论是佳构之体,是乐章之谱,离体之用,难免失精;离谱之唱,荒腔走调。

近年来媒体时有张本倒退观念者,中医教育立基于大学已半个世纪,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博士硕士和数万学士,却有撰文者语云各承家技与师带徒能传实学而最堪用。上世纪 30年代,叶橘泉先生就在《明日医药》上撰文指出“整理中国医药必须开设有病房的医院,进行科学研究。”中医兴建综合医院,在病房诊治病人,实现了现代意义的临床,然而拔高坐堂之词屡见报端。还有的出版社以出版《批评中医》和不负责任的医学著作为开拓市场计。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周桂钿教授提出了危害科学的“三子”,三子者“棍子、骗子、傻子”也。我认为,称其傻子的人,虽然迷信“科学”,惟舶来是从,倒是能借助某些东西在唬人中猎名取利,岂能称傻子?应该叫“混子”才是。棍子者,是“伪科学”、“不能证伪”论者的打人之器。骗子者,打着科学的旗号骗名取利,包括论著、职称、课题基金、学衔等。混子们以引进和模仿为创新,爆炒概念,杜撰新词,循环证明,以拼盘为挖掘。《庄子·大师宗》有言:“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骗混之作,其成果档次愈高,离中医理论的特质愈远。

世界是多元的。近年来有学者指出,真理和学术都是多元的。对于医学来说,发生是多元的,发展至今仍有中西之别。西方科学是物理时空选择,东方科学是生命时空选择;西方是元素论,东方是元气论。对于医学来说,西医学是构成论的整体观,中医学是生成论的整体观。当代各门科学之间有互动互补和学科交叉的大趋势,但都以主体意识发展自身,西医学的形成就是如此。9世纪中叶,有不同学源的 4名医生,在意大利萨勒诺建立了西医最早的医学院,一个希腊医生,一个拉丁医生,一个希伯来医生,一个阿拉伯医生,传承了以希波克拉底、盖伦为主流的医理和技术,培养了人才,揭橥了西医学体系的发展。后来远传法国宫廷,名闻于世。当代中医学逢此整体化与交叉科学的时代,也应该与哲学、科学、技术等结成联盟,蒇谋生知,厚积捷发,在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构建起有东方科学特色的人体生命科学。

猜你喜欢

中医学科学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拔牙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