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蠕虫病药物的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监护

2010-02-09刘立立吴逢波陈路佳

中国药业 2010年23期
关键词:囊虫蠕虫绦虫

刘立立,吴逢波,陈路佳,占 美,唐 尧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药剂科,四川 成都 610041)

寄生在人类肠道的蠕虫很多,分为线虫、绦虫和吸虫,线虫又包括蛔虫、钩虫、蛲虫、鞭虫和姜片虫等。在我国,肠蠕虫病以线虫感染最普遍。抗肠蠕虫病药物是指能够驱除或杀灭肠道蠕虫类的药物,它主要通过干扰蠕虫活动,引起虫体麻痹或痉挛,将其驱除体外[1-2]。近年来,随着一些高效、低毒、广谱驱肠虫药的问世,肠道寄生虫的感染得到了进一步控制。但是在部分地区由于经济条件、饮食习惯的影响,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发病率仍然较高。杜明杰等[3]在2004年9月至10月期间,对洛阳市人群肠道寄生虫的调查分析发现,肠道寄生虫的平均感染率为8.53%,其中以蠕虫类感染为主。由此可见,探讨抗蠕虫病药物的合理使用依然是非常必要的课题。

1 抗蠕虫病药物的作用机理分类

1.1 影响虫体能量代谢的药物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如甲苯达唑、阿苯达唑,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一类抗蠕虫病药物,能选择性地与蠕虫细胞内的微管结合,抑制微管的装配,从而干扰依赖微管的葡萄糖摄取和利用,引起虫体能源发生障碍而引起死亡,同时还能够抑制虫卵的发育[1]。

苯并咪唑类药物的驱虫谱较广,对线虫病(如钩虫、蛔虫、鞭虫、蛲虫等)、吸虫病(如华枝睾吸虫和并殖吸虫)、绦虫病(如牛带绦虫、猪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等)及猪带绦虫幼虫引起的囊虫病均有效。针对不同的虫体,可采用不同剂量和疗程治疗。对于眼囊虫病,治疗应特别注意,须先行手术摘除虫体,而后进行药物治疗。这类药物抗线虫效果明显,已成为线虫感染的首选药物[2]。

阿苯达唑是甲苯达唑的同类药物,杀虫作用最强,在肠道吸收后,经肝脏代谢的活性产物丙硫苯咪唑-亚矾在血浆中浓度较高,可进入组织与体液,无论对肠道线虫还是组织内寄生的蠕虫如旋毛虫、囊虫与棘球蚴等均有良好的效果[4]。并且,它可透过血脑屏障,因此对脑组织内的蠕虫感染效果较好。

1.2 作用于神经-肌肉胆碱受体的药物

这类药物多为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如左旋咪唑、噻嘧啶、哌嗪及其他一些结构相似的药物。近年来利用电生理技术证实,线虫体壁细胞的表面存在烟酞乙酞胆碱受体(nAChR),能与烟碱类抗蠕虫病药物结合。药物与兴奋性受体结合,可导致线虫肌细胞的去极化和强直性麻痹,从而导致虫体排出[4]。此类药物的驱线虫效果较好,驱虫谱相对窄,可作为二线用药或者联合用药。但噻嘧啶和哌嗪有拮抗作用,不宜联用。噻嘧啶作用快于哌嗪,能使虫体显著收缩,导致虫体痉挛或收缩性麻痹而排出体外。左旋咪唑与噻嘧啶合用对严重钩虫感染的治疗效果好,与甲苯咪唑合用可增强驱虫效果。

1.3 影响虫体酶系统的药物

这类药物包括恩波吡维安和氯硝柳胺,通过选择性干扰虫体呼吸酶系统,抑制虫体能量代谢,从而妨碍虫体生长。恩波吡维安是一种青铵类染料,口服不吸收,胃肠道浓度高,对蛲虫的杀灭作用强,曾作为蛲虫单一感染首选药。此药服用后粪便呈红色,宜事先告知患者。氯硝柳胺为水杨酸的衍生物,对多种绦虫具有杀灭作用,但对虫卵无作用,曾是驱绦虫的首选药物。在驱猪带绦虫时,需在服药前加用镇吐药,服药后2 h,必须使用硫酸镁导泻,排除成虫,防止节片破裂后虫卵散出(释放的虫卵可反流入胃及十二指肠,引发囊虫病)。

1.4 其他

伊维菌素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维菌素发酵产物B1的22,23-双氢衍生物,主要是作用于虫体的γ-氨基丁酸受体,使氯离子内流增加而引起去极化,导致虫体麻痹。吸虫和绦虫神经、肌肉细胞中缺乏可与该类药物特异性结合的位点,也不利于γ-氨基丁酸作为外周神经递质,因此该类药物对吸虫与绦虫无驱虫作用[5]。该类药物主要用于线虫感染的治疗,对蛔虫和鞭虫效果较好,是盘尾丝虫所致盘尾丝虫病的首选药物[6],但国内未用于临床治疗,主要是作兽药使用[7]。

吡喹酮是治疗吸虫感染的首选药,可增加细胞膜对钙的通透性,引起寄生虫虫体痉挛和麻痹。血吸虫接触低浓度的吡喹酮后仅20 s,虫体肌张力即可增高;血药浓度达1 mg/L以上时,虫体立即会强烈痉挛。另外,此药对绦虫及囊虫也有良好效果。

2 抗蠕虫病药物的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抗蠕虫病药物,首先应查明感染的寄生虫,根据肠虫类别选用相应药物,且严格把握用药剂量和疗程。用药剂量不足,会导致疾病进一步发展;剂量过大,则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

蛔虫感染: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除可引起肠道症状外,还可引起胆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等。目前首选阿苯达唑治疗,其阴转率与剂量相关,400 mg顿服转阴率为100%,300 mg顿服转阴率为88.8%[8]。有学者建议,联合噻嘧啶治疗可消除蛔虫窜动的副作用。

钩虫感染:钩虫感染常伴有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在驱虫治疗前宜先纠正贫血。目前驱虫的药物较多,包括苯并咪唑类和噻嘧啶等,在治疗过程中常需多次反复治疗才能根治。苯并咪唑类药物与噻嘧啶联用可提高疗效。

棘球蚴病:棘球蚴虫大多寄生于肝脏,也有一部分能通过血液循环达到肺、脑及骨骼肌而引起全身症状。对于肝脏寄生的患者,常采用手术治疗;对于全身感染的患者,通常使用药物治疗。阿苯达唑吸收较好,体内分布较广,且能透过血脑屏障,在包虫囊液中的浓度高于甲苯达唑,因此作为首选药物被广泛使用。其每日剂量20 mg/kg,疗程可长达17~66个月[8]。近年来使用的阿苯达唑脂质体,可增加血药浓度而提高疗效。

绦虫感染:绦虫感染病程长,但预后良好,目前首选吡喹酮进行治疗。对于并发囊虫病的患者,以脑囊虫的发病率最高,在治疗上仍以吡喹酮为首选药物,但应注意颅内压升高、癫痫发作等并发症,可合理应用脱水剂及抗惊厥药物对症治疗。

丝虫病:丝虫常寄生于淋巴组织、皮下组织和浆膜腔,对人体危害较大,临床上主要使用乙胺嗪治疗。治疗过程中,由于大量微丝蚴被杀灭后,释放的异质性蛋白可引起过敏反应,应予以重视。

吸虫病:吸虫病包括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等感染,在治疗上均采用吡喹酮。应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使用不同的剂量和疗程,同时应积极进行对症治疗。

3 抗蠕虫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3.1 胃肠道反应

胃肠道反应是抗蠕虫病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较轻。可能与药物在胃肠道不吸收有关,通常不需处理就可缓解。

3.2 肝功能异常

常表现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或)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多数药物都有可能发生,可能与药物在肝脏代谢有关。一般都为一过性的,停药后可恢复。

3.3 迟发性脑病

多发生于用药后10~40 d,病理改变为大脑皮质脱髓鞘。引起迟发性脑病的药物主要是咪唑类,包括甲苯达唑、阿苯达唑及左旋咪唑。左旋咪唑所致脱髓鞘脑病,国外报道是使用了5-氟尿嘧啶产生的神经毒性所致[9]。国内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可能是一种变态反应[10]。患者起病初期应用激素治疗一般有效,临床多予甲基强的松龙或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甲基强的松龙的疗效较地塞米松更好且副作用较小[11]。

3.4 过敏反应

在治疗囊虫病时,由于用药剂量较大、疗程较长,不良反应一般于用药后2~7 d出现,表现为皮疹、肌肉酸痛等,多数与囊虫死亡释放异质性蛋白有关,以咪唑类药物常见。在用药的最初几天应当密切观察患者,注意皮疹、胃肠症状、休克先兆的出现,以利于及时抢救治疗。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进行脱敏治疗,再根据患者情况加用小剂量药物,与强的松和(或)氯苯那敏同时服用[12]。

3.5 其他

吡喹酮可致心律失常,常表现为短暂的心律失常或ST-T阳性改变,患者无明显感觉,可自行恢复正常,临床上无需特别处理,但对于合并冠心病或心律失常的患者,应当引起重视[13]。伊维菌素可致视觉异常、关节疼痛等,通常症状较轻微,持续时间较短,可自行缓解。乙胺嗪可致过敏性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等,临床少见,一旦发生需立即停药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4 结语

合理使用抗蠕虫病药物,应遵循对症、足量、适量的原则;应明确药物的作用机制,合理地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同时,还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另外,抗蠕虫病药物的选用,应依据循证研究的结果,遵循安全、有效的原则。

[1]李 端,殷 明.药理学 [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81.

[2]杨宝峰,苏定冯.药理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3.

[3]杜明杰,游传新,朱 鑫,等.洛阳市人群肠道寄生虫病流行现况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13(3):375-376.

[4]覃宗华,谢明权.抗蠕虫药物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2,27(1):37-40.

[5]孙庆申,赵 凯.伊维菌素的研究进展[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4):7-9.

[6]Mycek MJ,Harvey RA,Champ PC.Lippincott's Illustrated Review:Pharmacology[M].向明译,第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360.

[7]肖树华.我国抗蠕虫药物研究的进展及面临的问题 [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杂志,2009,27(5):383-388.

[8]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63.

[9]Israel ZH,Lossos A,Bara KV,et al.Multifocal demyelinative leukoencephalopathy associated with 5-fluorouraciland levamisole[J].Acta Oncol,2000,39(1):117-200.

[10]王夏红,李蜀渝,穆俊林,等.咪唑类驱虫药致迟发性脑病4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3):443-444.

[11]吕达平,任明山,杨任民.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急性炎性脱髓鞘脑病(附24例疗效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0,8(2):125.

[12]牛俊英,尹世敏,李艳萍.阿苯达唑治疗脑囊虫病致过敏反应及脱敏疗法[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3,16(1):21.

[13]姚婉芳,戴 倩,邹德芹,等.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0,12(3):146-147.

猜你喜欢

囊虫蠕虫绦虫
鲫成鱼绦虫病治疗一例
蠕虫状MoS2/C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
一次开颅治疗颅内多发性脑池型囊虫1例
鸡绦虫病症状及治疗
秋季谨防家禽蠕虫病
椎管内大范围囊虫病1例
牛羊绦虫病的预防和中西医治疗分析
体内出现绦虫的原因
发动机机体用蠕虫状石墨铸铁的生产工艺
蜗牛和蠕虫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