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剂量盐酸氨溴索用于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预防效果观察

2010-02-09广东德庆县人民医院526600

中国乡村医药 2010年8期
关键词:伊红透明膜表面活性

潘 颖 (广东德庆县人民医院 526600)

我院2007-2008年以大剂量盐酸氨溴索静脉滴注结合雾化吸入预防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分组资料 我们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96例早产儿为盐酸氨溴索组(治疗组)。治疗组男61例,女35例;胎龄27~32周27例(28.1%),32+1~37周69例(71.9%);体重<1kg 2例(2.1%),1~2kg 59例(61.5%),>2kg 35例(36.5%)。Apger评分:≤3分9例(9.4%),4~7分27例(28.1%),≥8分50例(52.1%),不详10例(10.4%)。另收集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同院的137例接受常规治疗的早产儿为对照组。对照组男90例,女47例;胎龄27~32周23例(16.8%),32+1~37周114例(83.2%);体重<1kg 2例(1.5%),1~2kg 83例(60.6%),>2kg 52例(38.0%)。Apger评分:≤3分9例(6.6%),4~7分26例(19.0%),≥8分85例(62.0%),不详17例(12.4%)。两组患儿性别、胎龄、体重及Apger评分相似。

1.2 治疗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吸氧、保暖、抗感染、改善微循环、加强静脉营养及应用球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对胎龄<34周或体重<2kg早产儿给予大剂量盐酸氨溴索30mg/(kg·d),分3次静脉滴注,治疗3~5d;同时使用盐酸氨溴索7.5mg/次雾化吸入治疗,2~3次/d。

2 结果

治疗组96例,出现肺透明膜病6例,发生率6.2%;对照组137例,出现肺透明膜病27例,发生率19.7%。治疗组的肺透明膜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1,P<0.01)。

3 讨论

肺透明膜病多发生于早产儿,尤其胎龄小于32周的新生儿。该病以肺泡壁附有嗜伊红透明膜和肺不张为特征,与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有关。由于PS缺乏导致肺泡萎缩、肺顺应性减低,致广泛性肺不张、肺泡及小支气管表面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嗜伊红透明膜,限制气体交换,引起严重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缺氧酸中毒可致肺血管痉挛、肺阻力增加,导致卵圆孔及动脉导管重新开放,产生右向左分流,使肺灌注量明显下降,缺氧酸中毒更加严重,又进一步影响PS的合成与分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形成嗜伊红透明膜,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

近年来,盐酸氨溴索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预防方面,受到较多的关注。由于盐酸氨溴索能增加人体中表面活性物质产生,调节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与合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促进肺泡膨胀,防治肺泡萎缩,从而改善肺的顺应性和气体交换,达到预防和治疗肺透明膜病的临床效果。谭黎杰等[1]报道,大剂量盐酸氨溴索能促进PS的合成和分泌。

我们应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预防和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取得了满意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因而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与抢救成功率。本组病例应用盐酸氨溴索剂量较大,达到了30mg/(kg·d),经临床观察未发现药物过敏或毒性反应。关于使用的时机,岳艳玲[2]认为4h内用药效果显著,4h后用药预防作用下降,但能减轻病情、缩短病程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在经济条件和医疗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均已经开展了PS替代治疗,且疗效确切,但无论天然或合成型PS价格均较昂贵,在基层医院,特别是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难以开展。盐酸氨溴索作为一种经济实惠而又无毒副作用的药物,在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了较好的优势,早期大剂量应用效果也满意。

[1]谭黎杰,刘岩青,徐松涛,等.盐酸氨溴索对胸部外科手术致PS下降的保护作用[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2000,27(6):484-487.

[2]岳艳玲.盐酸氨溴索预防早产儿肺透明膜病时机探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5,5(7):509-511.

猜你喜欢

伊红透明膜表面活性
观察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经X线鉴别诊断实际价值
改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方法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影响
表面活性类温拌剂对SBS改性沥青性能影响
醇溶性和水溶性伊红在活检小组织标本预染上的应用比较
关于两种伊红染液在HE 染色中的选择探讨
酸性伊红粉剂的制备及在HE染色中的应用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大剂量氨溴索对预防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发生的临床意义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X线诊断
介绍一种改良的伊红染色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