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模式在生物化学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2010-02-08朱益波李斑斑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分组测试实验

朱益波,李斑斑

(常熟理工学院 a.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b.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心理行为。所以认知模式是学习风格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美国研究学习风格的权威邓恩夫妇把学习风格定义为:“学生集中注意并试图掌握和记住新的或困难的知识技能所表现出的方式。”邓恩夫妇还认为: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是其认知风格、情感风格和生理风格的集合体。由此可见,认知模式是学习风格中不可或缺的要素[1]。

朱智贤把认知模式概括为“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风格。”认知模式可以划分为五组类型:合作型与竞争型;独立型与依赖型;参与型与回避型;场独立型与场依赖型;审慎型与冲动型。其中,研究最多、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Witkin提出的场独立型/场依赖型认知模式。这不仅因为这组认知模式较之其它四组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的更为明显,而且因为它的测试手段较为完善和成熟,故场独立型/场依赖型是认知模式研究的核心[1]。

近几十年来,认知模式被广泛应用于众多学科的教学研究中,尤其是在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2-5]。但是认知模式在本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研究还尚未见报道,故本文将目前较为成熟的认知风格研究应用于生物化学综合实验教学探索中,以便相关研究人员参考。笔者所在学院生物科学专业设置的生物化学综合实验课程安排在短学期的实践周进行,并将生物化学理论课及配套实验课程作为其先修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理论基础及相关基础性、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的锻炼,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以及初步的研究能力。在以往的实验分组中,我们通常是按照学号顺序或奇偶号进行分组。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是由于我们的学生进校时并没有文理科的区分,这导致学生在所学课程和认知模式上会存在较多差异。本研究中,我们将不同认知模式进行组合,并根据分组成员的实验课程成绩进行分析,以探讨认知模式在实验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一、研究方法

(一)认知模式测试

本研究采用镶嵌图形法测试学生的认知模式。为使测试结果准确可靠,我们在测试前将学生集中在一起,让他们了解该测试方法及注意事项。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给他们发放测试卷,将他们分开并同时开始测试,时间结束后统一收卷。测试结果根据分数评价表对认知模式进行分类。该测试过程需在学生自愿并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测试,否则对测试结果会有较大影响。

(二)实验分组

认知模式测试结果分为三类:场依存型、中间型、场独立型。因中间型的认知模式介于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两者之间,为便于研究,我们将中间型的同学单独分组,并在数据分析时将其剔除。对属于场依存型或场独立型的同学,我们将其分成三类组合:场依存型组合;复合型组合(场依存型和独立型组合);场独立型组合。最后根据人数分别随机分成若干组,每组2到3人。

(三)实验主要内容

实验课程共计划30课时,五天内完成。主要内容包括:大豆油脂萃取及油脂含量测定、油脂酸价及过氧化值测定、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及蛋白质含量测定、分离蛋白质功能特性分析(黏性、热凝集性、乳化性分析)、分离蛋白的紫外吸收特征及荧光光谱。

(四)考核方式

实验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预习报告;思考题回答;实验操作及结果;实验论文。实验总成绩由上述成绩分别以权重为0.25、0.2、0.25、0.3计算得出。

预习报告评分内容包括:实验思路清晰程度、实验原理掌握情况、实验安排及设计合理程度、欲测指标及方法了解程度、实验流程图及数据记录表格设计情况、可能出现的问题思考情况等。

实验操作及结果评分内容包括:实验操作规范情况、误操作出现情况、常识错误出现情况、实验结果准确程度。该过程评分依据主要根据实验结果准确程度,因实验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实验操作的总体情况。

实验论文评分内容包括:论文写作规范程度、结果与讨论的逻辑性及深度、灵活应用所学相关知识的能力、文献查阅情况等。

二、结果与分析

(一)认知模式测试及分组结果

共有37人参与测试,测试结果见表1。

表1 认知模式测试结果

由表1结果可以看到:场依存型共有18人,中间型4人,场独立型15人。男生中55.6%属于场依存型,33.3%属于场独立型。女生中46.4%属于场依存型,42.9属于场独立型。根据该结果,我们设计实验分组如表2所示。

表2 实验分组

(二)实验成绩的正态性及齐性检验

根据表3中所列结果分别进行各组成绩数据的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采用SPSS13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见表4和表5。

表3 实验成绩

续表

表4 正态性检验结果

由表4可知除依存型组合的实验论文数据不成正态分布外(0.037<0.05),其余各组别的成绩数据均呈正态分布。由表5可知除预习报告成绩各组别数据具有方差齐性外(0.165>0.05),其余成绩的各组别数据均不具备方差齐性。由以上结果表明,分组情况对成绩的影响显著性分析应进行非参数检验。

表5 方差齐性检验

(三)非参数检验结果

非参数检验结果见表6。依据表6的统计数据,我们知道不同组别对于各种成绩的影响并不显著(均大于0.05)。即不同认知模式的组合对于学生的实验成绩没有显著的影响。这与我们的初衷并不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为以下三点:(1)本实验课程综合性程度较高,决定实验成绩的因素很多。除了学生本身的认知模式有影响外还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态度、实际动手和思考能力、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关。(2)成绩评价标准不够精细。尽管在成绩评定中已经尽量客观,但是实验中仍有不少成绩的评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3)样本数偏少。全部参与的学生只有37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数据的完整性。

表6 非参数检验结果

另外,由表6结果可以看到分组情况对于预习报告成绩的影响似乎较为显著(与0.05较为接近)。考虑到非参数检验的结果不如参数检验可靠[6],各组别预习报告的数据方差齐性及正态分布,我们再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见表7。

表7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由表7结果显示不同认知模式的组合对于预习报告的成绩有显著影响。由图1可以看出:复合型组合及独立型组合的平均成绩要明显高于依存型组合平均成绩。根据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风格的特点,我们知道场依存型的认知风格是善于从整体上把握和认知事物,但对于细节问题却常有疏忽,此外还常表现出较强的沟通能力,易受他人的观点影响。从总体来看,依存型组合成员对于细节关注不够,而预习报告的评分标准中更加注重对于细节问题的评分,故场依存型组合的预习报告平均成绩较低。场独立型的认知风格是善于对事物和问题进行分析,易于把部分和整体区别看待,从而更专注于问题的某一部分,常表现出分析问题的能力强,能抓住问题的要害,但是沟通能力不强。由图1结果我们可以推测复合型组合的小组成员具有较好的互补性,在对问题的细节和整体上把握都应较好。

图1 各组预习报告成绩均值

尽管由数据统计结果来看,不同认知风格的组合对于最终的总成绩无显著影响,但是从实际实验过程及学生的反映来看,复合型小组成员之间可以更好地沟通和交流,包括与教师的交流。另外,他们对实验细节及整个实验过程的把握都更好,这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中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由此可见,在综合性的实验课程中根据认知模式的分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合作,有助于实验的顺利开展和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结 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在综合性实验课程中,将认知风格互补的同学进行分组有助于学生提高预习报告成绩,有助于他们对实验整体和细节的把握,也有助于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实验的开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此外,对于该项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需注意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1)积累更多的样本数据,并尽可能在平行班中进行研究;(2)制定更加详细并可行的评分标准;(3)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和交流,获得更多有用信息。

总的来看,认知模式在生物化学综合实验课程中的应用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和借鉴。但是对于其具体的应用方式和方法还需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后决定。

[1]王冰.学习风格中认知模式的可调控性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108-111.

[2]杨亚萍.从认知角度看隐喻理解对二语习得的启示[J].语文学刊,2006(12):139-142.

[3]赵娅琴.对于二语习得中场独立/依存研究的反思[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4):130-131.

[4]周卫京.二语习得风格研究50年回顾与反思[J].中国外语,2006(6):62-66.

[5]周山.浅析二语习得者个体差异的三因素[J].琼州学院学报,2007(4):38-40.

[6]秦晓晴.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122-150.

猜你喜欢

分组测试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幽默大测试
做个怪怪长实验
分组搭配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怎么分组
分组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