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课程教学的制约因素与技能目标——以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为例

2010-02-08黄涛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专业技能技能因素

黄涛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电子工程系,北京 100102)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中,传统的教法与做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实要求。适应社会、适应学生的高职课程改革进入到教师的日常工作。在课程改革的探索过程中,为了保证课程教学体系的平稳过渡、保证课程教学的成功实施,对影响课程教学的因素和对课程改革的道路进行定性的分析是必要的。

一、课程教学的制约因素

(一)教学观念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还是客体,这是关系到教育如何进行的根本问题。学生主体论的教育观必然要求教育创造一切条件使得学生能够自我学习,自我激励,自我完善。[1]学生客体论的教育观难免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一切设计,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的指引,从而扼杀学习的主动性。如果认为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客体,那么,有必要理清什么时候、什么程度上是主体和客体?应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逐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终生学习但不应该终生做小学生。但高职课堂教学的现状远非如此。

(二)学生因素

学生学习素质的评价关系到高职教育改革的走向。有人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智商、情商等方面落后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因此,高职教材要尽量避免理论深度,尽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及基本的技能;也有人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是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要严格管理,实行导师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实际情况中,可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有的学生可能是心理因素、学习习惯等造成学习掌握能力偏低,也有不少学生确实是接受能力、阅读能力、学习积极性和持久性、学习兴趣等等存在不可克服的障碍,不完全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如何弱化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困难部分,使得所有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成了高职院校教师的艰难抉择,高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很多院校都在主动地、迫切地寻求专业和课程改革的突破点。[2]

我们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地域因素。如北京学生几乎全部在北京就业,我们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技能一定要符合北京的产业结构,培养的学生要具有足够的能力能够满足首都经济建设的需要。我们还要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的特点,在关心他们学习的同时,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有时候,我们甚至应该考虑学生的性别因素。

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素质的分析是必要的,这是我们高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之一。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定量的、客观的分析是一项严肃的、严谨的工作,作为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基本状况是清楚的,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采集数据并加以整理,作为课程改革领导层决策的依据。

(三)市场因素

市场导向使得教师的投入程度受到强烈影响,教师批作业、答疑已经很少甚至灭绝了,很多教师在其他院校兼课,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并没有完全投入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上。这首先在于学校对教师是讲成本的,每一课时都构成计价工资;学校要求教师一切问题全部在课堂上解决,推崇“精品课程”,以此来解决教学成本和学生负担的问题。学生的课堂学习类同于听讲座、听报告,课前没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千篇一律,考试背题背答案;实验不动手,看老师演示;毕业设计基本没有,网上下载应付了事。这些都是市场因素对学校、教师和正常的教学环节造成的重大影响,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受害、社会受害、教师声誉受损。教育应该相对独立于市场,教育如果紧跟市场走,很难完整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但是,市场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又是客观存在的,如何抑制市场因素对教育的不良影响有赖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有效干预。

(四)成本因素

教育受市场因素的腐蚀实质上是利益的驱动而丧失教育的社会职责。但教育还是要考虑成本因素的。如果教师是一带一的、师徒相授式的教学,那么学生一定会学得很好,但是,教育成本也会居高不下。一些私立学校、贵族学校可以考虑几个老师带一个或几个学生的教育模式。高职教育应该是以合理的成本培养出一定技能的合格人才。成本和学生掌握的技能与程度的关系有待于定量地加以分析。目前,国家对教师实行绩效工资,教师的工资应该是大幅度提升的,教师的收入在整个社会应该不低于公务员的收入。在已经实行绩效工资的前提下,可以探索实行师徒制或者导师制,鼓励和要求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今后几年,北京的生源将大幅度下降,教育行政如果能在高职层面试行10-15人的小班上课,一定会给高职教育以从容的改革时间。

(五)师资因素

师资因素是影响课程教学的最重要因素。德才兼备是一个好教师的评价标准。只有品格高尚的人才会勇于奉献,只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能有所奉献。高职教育要求“双师”型教师即教师加工程师,要求教师既会讲也会做。这在设想上是合理的,但在现实当中很难体现。拿工程师资格证很容易,但有工程师技能却需要时间和实践的历练;同样,工程师要达到教师的讲授水准也需要磨练。鉴于目前的人事制度,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是稀缺的。仅仅凭一些证书大规模普及“双师”型教师队伍,恐怕还不够,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是师资建设的核心。多途径多渠道地给予教师实践的机会,同时,还需要改变教师职称的上升途径,规范教师的职业历程,构建高职院校的独特师资力量,这需要较长的时间。适度引入市场机制,合理地构建师资队伍的进退机制,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现实。

(六)教学设备与实践环节

实验和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不可或缺的教学实践环节,这就离不开教学设备。实验室建设不仅包括实验所需要的设备、器材、器件,还应该包括实验实践环节的各种规范。硬件设施到位后,实施什么样的规范才能保证学生的技能掌握到规定的程度。这些软性的东西需要学校组织教师加以细致系统的整理。实验室建设是工科技能型课程建设最重要、最困难的部分,但同时又是最被忽视的部分。以实验室为龙头的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技能,但如果没有相应的规范加以监督、监管、评测,实验室教学也很容易南辕北辙,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二、课程改革的原则与方法

(一)课程改革必须围绕技能目标

课程教学的制约因素是我们课程改革的着眼点,有文章探讨过针对这些因素的改革思路。但是,这些因素有赖于社会大环境长时间的改善,可以是我们课程改革的着眼点但很难是着力点,我们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持续改善的课程改革的道路。我们以为,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以专业技能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是现实的、可操作的。[3]

课程改革的目标不能离开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实际上应该培养学生具备市场需要的技能。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在各种约束条件下尽量给予学生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能。约束条件是指师资力量、教学成本、学生现状等课程教学的制约因素。无论怎么分析市场需求、无论怎么分析就业岗位群、无论学生如何变化,高职教育如果不能给予学生市场生存的技能,那么,高职教育的目标就不能达到。课程改革始终不能忘记授予学生“渔、猎”的技能。当我们抱怨专业不能涵盖社会需要或者与社会岗位有距离的时候,与其革新专业,不如审视我们的专业技能是否具备社会需求、技能程度是否满足岗位要求、技能宽度是否满足工作需要。我们不应该盯住专业不放,而应该注重专业的实质技能。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专业技能可以概括为三类:第一,电工电子技术;第二,智能仪表仪器的软硬件设计;第三,工控系统集成与调试。相对于这三项技能,可以把各门课程归结其下,成为课程群或者称之为技能课程模块的大课程。表1是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的课程归纳表。因此,课程改革首先要对技能课程模块进行整合;其次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方面予以改变,紧紧围绕技能要求去组织教与学;再次,尽量与社会专业技能考核挂钩,力图通过社会化考试获取国家相关职业证书。除了专业技能,学生还需要一些公共技能。计算机应用技能是现代社会的普遍要求,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要能够使用一些办公软件和工具软件,因此,这些课程的学习也是必要的。为照顾学生的个人兴趣,学生还能够选修自己感兴趣的技能课程模块。我们每届学生都有人自学考取会计师、导游员等证,如果学校安排这么一些技能课程模块,相信有更多的学生能够兼顾自己的兴趣,获取类似的职业证书,这有利于工管结合,也有利于复合人才的培养,同时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如此看来,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与学的改变,可能还需要改变一些教学管理环节。比如,专业教研室细化为技能教研组,学生能够自由地选修非本专业的技能课程模块或者技能课程模块的分课程。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掌握技能的时候,无论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工作、还是对于学校的教学管理都具备了客观的基础,比如,对于教师的工作评价,既用不着学生的主观打分,也用不着督导的听课分析,学生拿到国家职业证书就是最公正的客观评价。技能课程模块对于原本若干门分散的课程进行了综合,这本身就是很好的改革。原来的教学体系是学一门考一门结一门,相关的各门课程没有综合,甚至把先后关系的课程并行或者倒过来安排教学也不少见。

我们还要协调好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模块与专业技能课程模块的关系,要保证专业技能课程学习的充足时间,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二)课程教学的方法

课程改革的技能目标原则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同样的或者更高的技能,这就要求学校要下大力气梳理整合教师队伍的技能、培训和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引进有较高技能水平的专业教师充实教师队伍;然后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比如项目导向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课程教学改革。[4]

我们在借鉴和学习项目导向的教学方式的过程当中,应该允许教师有适度的弹性,以利于教师的比较、反复、巩固、提高。改革应该是改变中的改善,改善中的改变,两者必须同时具备。

还应该善于发现和保护教师当中自发进行的课程改革。不管如何改革,只要能更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符合党的教育方针、顺从师生的个人意愿,就值得肯定和鼓励。在教学方法上,在借鉴学习先进经验和鼓励创造创新两者之间有适当的共容,体现学校管理的民主精神。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应该有宽容的一面。要求所有的课程都按照一种教学方法显然不符合世界多样性的哲学观;学生给老师打分、末位淘汰也把教师置于被动状态。管理层的宽容能使教师的课程改革精雕细刻,更臻完善。

表1 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技能与课程模块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实事求是地兼顾市场的需求,因此,课程改革紧紧围绕技能目标是很好的选择。同时,在技能目标和课程教学的各种制约因素之间建立定量的分析也是迫切需要的,课程教学的方法还应该是多样而有效的,这有助于形成高效和谐的高职教育体系。

[1]刘次林.学生作为教育主体[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1(3):51-53.

[2]吴建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32-33.

[3]程宜康,吴景松.对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8(4):47-49.

[4]万平.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27-29.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技能因素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解石三大因素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画唇技能轻松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药学专科学生专业技能考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