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读、双课、八环节”教学研究与实践解读

2010-01-20鸡西市教育学院张霁虹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0年3期
关键词:环节母亲探究

✿鸡西市教育学院 张霁虹

✿鸡西市第1中学 吴振凯 刘洪喜马明思

“四读、双课、八环节”教学研究与实践解读

✿鸡西市教育学院 张霁虹

✿鸡西市第1中学 吴振凯 刘洪喜马明思

●什么是“四读、双课、八环节”

四读:检读基础点线穿、诵读经典感悟谈、引读标题技法牵、比读类文生活连;

双课:每篇课文完成的节数为两课时;

八环节:基础检测、思路疏理、经典品味、感悟漫谈、标题解读、技法探究、类文比读、生活故事。

●研究思路

为了适应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求,使学生养成学生语文的良好习惯,真正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较高水平的四种能力。在具体实验操作上,此课题实施探讨了下面两方面内容:①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与学有机统一;②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的研究探讨,即通过对教法的改革探索出一条学生脱离教师指导独立学习的良性发展的教学思路。

●训练步骤

一、检读基础点线穿(自主学习阶段)

1.操作环节:

(1)基础检测:运用工具书自查、自解文中生字、生词、整理课文文体知识:作者、课文出处、写作或发表时间、课文背景介绍、文中涉及的名人、名著、名言名句介绍等。其用意旨在扫清课文的评析障碍,为课文内容的分析做好铺垫。

(2)梳理层次:整段或数段浏览式阅读,以场景为单位快速汇总出文章层次,确定文章“点”(立足点、出发点、描写点、评议点、情感激发点等);“旨”(文章所要说明、叙述描写、议论的主要内容等);“线”(围绕“点”,作者展开的层面,即文章本身所展开的几幅场景、几个片段、几个角度、几个方面等)。

2.学习形式:以自主学习为主,合作学习为辅。

二、诵读经典感悟谈(自主、合作学习阶段)

1.操作环节:

(1)运用自己的语言缩解文章内容,可进行语言的创新、添加、改造等,对文章的任意一个场景、片段等进行想象展示;也可就自己喜欢的语段进行情感式诵读。

(2)阅读文章后,漫谈对文章情节、写法、中心等方面的理解与认识。对文章本身内容进行深度剖析;结合生活实际,做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

2.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为主,合作学习为辅。

三、引读标题技法牵(合作、探究阶段)

1.操作环节:

(1)标题解读:对标题本身做字面理解和联想式深度拓展分析(包括立足点、引入点、创思点、字面意、内在意等)。

(2)技法探究:品味作品的特色和方法。

2.学习方式:合作探究为主,自主学习为辅。

四、比读类文生活连(自主、探究联想阶段)

⒈操作环节:

(1)比读类文,让学生通过与原文比较,在合作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两篇文章中的独特之处(包括内容、方法、语言等)加以点评,使学生对作者在文章语言锤炼方面的精妙和功用以及作者渗透于文章字里行间中的深邃的情感内涵作揣度和品味,从而为下面的生活故事构想打基础。

(2)生活故事(写生活):思维创想,追忆或畅想自己经历熟知的生活故事,运用思维、调动感官,形成简短书面构想,作说的准备。

2.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为主,合作探究为辅。

●潜在优势

四个解放:1.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学会整理、汇总;2.解放学生的脑,让学生学会思考、创新;3.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学会说话、表达;4.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学会独立。

四个好处:1.便于学生知识的记忆和巩固;2.便于学生把握各种文章的文体特点;3.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记忆文库;4.便于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方法的指导,使读写融合真正落到实处。

四点变化: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变单项教学为师生双边活动。2.加强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3.加强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内思考,使课内、课外的结合达到有机统一。4.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教学设计,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案例解读

课 题:《我的母亲》。

描述者:马明思。

教 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

我们用“伟大”这个字眼来形容“母爱”。当今的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在不随波逐流的同时,对爱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在胡适《我的母亲》一课中,我与学生有了一次次思想与情感的碰撞。

一、善于动脑的“思路梳理”

在初读课文后的“思路梳理”环节,学生说出了人物梳理的方法,找出了本文的主要人物、事件、品质、情感,学生对不同的文体已经能够快速地找到要明确的点线了。这时一个平时不太发言的学生问道:“老师,点线中的情感,我认为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老师说的作者写作时的情感,还有一种是不是文中人物的情感呢?”听了这个问题,我报以微笑。我为他分析:“我们现在分析的是思路,什么是思路呢?不是文中主人公的思路,而是作者写作文章的思路,人只有情感充溢胸膛的时候,才会动笔写作抒发情感,所以我们要分析作者写作时的情感,才能知其所以然,也为同学们的写作打下基础。”在这样的交流对话中,我的学生已经学会如何思考。

二、值得探究的“经典品读”

此环节选取经典段落,对文本进行细致品析,学生结合学案内容进行研讨并归纳总结出自己的观点。此时小晓把手举了起来:“老师,作者这篇文章不是先要表达母亲对‘我’的管教吗?为什么后面要介绍家里那一段情况呢?”还没等我回答,学生已经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那是为了要表现母亲的品质。”“证明母亲是个宽容、善良的人。”提问题的学生也若有所思,我见时机成熟,便适时引导:“同学们想一想母亲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呢?你的母亲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学生马上回答出来。“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呢,当我们看到父母对人有礼貌,我们自然而然地就学着做呢?”学生大声喊着,并说在父母身上学到了什么。这时,小晓又举起了手:“我明白了。母亲是以身示范,对他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教育。”他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三、敞开心扉的“感悟漫谈”

在言传、身教的引导下,母亲的形象已经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了。所以我让学生畅谈对自己母亲的感情。学生有讲述母亲所作的感人事件的,有直接对母亲表达感谢的,也有学生认为自己的母亲太唠叨,而很多同学也都点头表示认同。这时,我对学生说:“我记得于丹在讲解《论语》时,说过这样一个观点:父母以自己爱的名义,把所有的要求都强加到孩子身上,这种行为叫非爱行为。老师也认同这个观点。”有学生在下面鼓掌。我接着说:“于丹在阐述这个观点后,还提出了解决办法,你们想知道吗?”我顺势开导:“在听办法之前,请同学们回答几个问题:为什么父母总要唠叨同一个问题呢?他们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呢?”学生不说话了,开始低头思考,那个认为自己母亲唠叨的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们都知道自己做得不够好,我们在成长的路上总是犯错,父母是为了我们好,只是……”“我的学生们,你们是这么可爱,你们的父母怎能不近人情?如果你常常与父母沟通,你就会有所收获。”几天后,接到两位母亲的电话,说感觉孩子一夜间长大了。我想这就是“漫谈”的最佳效果吧。

四、妙趣横生的“技法探究”

在前面的学习环节,学生不仅对文中的母亲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同时也都在心中默默地讲述着自己的母亲。所以在本文的技法探究环节,我没有去分析课前备好的那些内容,想到母亲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为什么不就此来个探究,从副词的角度入手,看看那深沉的母爱是如何通过副词表达出来的呢?问题一提出,学生研讨了起来,不一会,各个小组就开始争相发言了,有的说:“比如文中‘大嫂’和‘二嫂’斗气,摆脸色,对此,母亲是‘忍’和‘让’时,作者有一段议论:‘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这里的两个‘最’分量很重,饱含了作者的情感。”有的补充道:“作者是用儿童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小小年纪便跟母亲同喜同忧,母亲的委屈和忍耐他全看在眼里,以致影响他成人后的看法。他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我适时鼓励引导:“不错,你的发现真了不起。对‘母亲’的深层次理解还可以从文章中的6个‘从不’(从来没有)看出来,一是‘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表达出对母亲辛苦的体谅;二是‘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表露出对母亲照顾我的自尊心的欣慰;三是‘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表现对母亲宽容的钦佩;四是‘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表达对母亲谦让的褒奖;五是‘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表露了母亲待人的仁慈温和。话说得如此肯定,母亲从来没有常人常犯的这些缺点,这是胡适最佩服的地方,也是给他影响最深的地方。”这时,学生既学到了一种技法,又加深了对母亲形象的理解,作者把功劳算在母亲身上,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而这种感情,却是用极质朴、极有分寸的副词来表达的。学生为之动容。

通过上述对“四读、双课、八环节”具体实践的解读,不难看出,“四读、双课、八环节”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语文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本课题经鸡西市第1中学初中部语文组近4年的课堂实践操作,已完成了课题立项时的6点假设验证。此过程也提升了教师进行课题实验研究水平与教育科研能力。课题设计者吴振凯老师通过实施实验,不仅个人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还使培养的学生在省内外作文大赛中屡获大奖。这个模式在语文教学改革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铺垫和引领作用,体现在:

1.创设形成了一套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经过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反复验证,最后确定了本教法的基本模式。这每“步”、每“环节”都贯彻了因材施教,异步推进的教学思想;都有分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分层启动方法:都溶进了学法的指导和习得。因此,此模式既是全班、分组、个别教学的系统体现,又是分层教学和点拨教学的有效载体。此教学模式,经过十余位老师近四年的研磨,形成了依“序”而“活”,“活”中有“序”的教学特点。

2.为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了教学改革的机制。一是因材施教的机制。它使语文教学形式更灵活多样,教学目标更为分化具体,教学内容更切合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教学活动更具有立体交叉性,为课堂开辟了多向交流的渠道。二是变“讲堂”为“学堂”的机制。三是教学的内控机制。“四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四个认知阶段;“八环节”中的每一“环节”都是面向全体、分类指导,旨在推动全班学生整体提高、分层进步。同时“四读”是“八环节”的目标系统,“八环节”是“四读”的操作系统。这样每“环节”的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就会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发挥语文教学的整体功能与系统效应,有效地防止负迁移。

3.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①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渐形成。由于积极创设各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学习的教学情境,学生真正能够与教师、文本形成共鸣,语文课堂真正成了学生与教师、文本、作者平等对话的平台。②逐渐养成了主动读书的良好习惯。如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边阅读边思考、抓重点要点的习惯,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习惯,记读书笔记积累运用语言的习惯等。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成为他们在语文阅读活动中的一种心理需要和行为定式。

4.教会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语文的方法。对于初中孩子来说,在他们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均未形成定式的情况下,创设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供他们用以模仿、借鉴,这对他们学会学习将是一个催化与促进。有些教师可能会担心模式的固定会僵化学生的思维,实际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模式虽然是固定的,可每天的教学内容却是变化的,每天学生评议的问题以及对问题认识的角度也是在变化的。既然一切都是在动态中,学生的思维不但不会受模式自身的限制,反而更容易在模式的训练中被激活。这种效果的产生必将推动学生对“模式化”中的学法不断钻研与探究,从而寻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自我学习之路,这一结果的产生正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形成的发源地和学业起步的摇篮。

5.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具体操作、实施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并在预习习惯强化养成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听课与复习效果。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时期的青少年,都有着一种强烈的个人表现意识。其心态就是通过公众场合不断展示,使自己的内在才华得以挖掘,得到他人的认可与赏识。抓住学生这种心态,在课题的八个环节设计上,除引读部分的“标题解读”“问题探究”属于课上合作完成外,其他6个环节则均属于学生课前通过自读而预习完成的。这种编排的目的,一是通过目的性、计划性的导向使学生强化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二是缓解课堂时间紧、知识容量大所造成的无法授完课的矛盾,以此提高课堂知识传递与反馈的效率。由于大量的内容产生于学生的预习环节中,故课堂在授知与收知中,其频率明显加快。而且学生是在一种熟知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传递与交换。同时,学生为了把问题回答好,就得在预习中做到认真、严肃,这样,日久天长,就会使学生对预习变被动为主动。预习习惯养成了,学生课堂的听课就会变得轻松而愉悦。随着学生对预习的重视,学生的听课效果大大改观,同时也改变了考前复习时的沉重而烦杂的紧张局面。特别是预习笔记的规范性、条例性、计划性、完整性都为听课后的复习做好了铺垫,使考前的资料整理避免了复习工作的重复与盲目。可以说,课堂模式的创立,确实为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

总之,依据“基础——结构——内容——迁移”的语文课程的分析脉络设计并实施的此次课题实验,在对发展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合作、探究意识,在实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实现教师与学生角色、功能的转换,在完成课堂教法与学法的融合等诸方面都得到了较为肯定的回答。

●几点思考

一、“四读”模式运用不能只流于形式,要汲取内在精髓。目前我们每位教师都在深入研究这种模式的精华部分后,有梯度、分层次性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当中,把养成学生学习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作为目标。

二、“四读”模式解读和实验不仅要看到表面,还要进行剖面分析。现阶段在没有细化这种模式的前提之下,我们只能对这种模式进行文字表述方面的解读,还不能深入地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剖面解读。

三、“四读”模式要与成熟的经验和教学个性特色相结合。目前,实验的教师都认为,在实验的过程中,不能抛开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和成功的经验,还要结合外校成功的理论或经验,同时还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实际的操作中强化方法和学法的指导,力促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不断深入的课改实践,使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最成功的教学,应立足于“关注学生兴趣、把握学生情感、抓住学生脉搏、贴近学生生活”,应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应使学生多方面得到发展,真正实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认识世界”“认识生活”“认识他人”“认识自己”“发展思维”的要求。“四读、双课、八环节”正是立足于这一宗旨,按照“基础——结构——内容——迁移”这样一个训练思路来发展学生、发展自我的。当然,此模式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以使这一课改花蕾尽快绽放。

E-mail:lili79928@163.com

❖编辑/李莉

猜你喜欢

环节母亲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给母亲的信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悲惨世界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