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西竹木根雕产业现状及走向规模化生产的对策*

2010-01-08林乙煌赖唯永

海峡科学 2010年10期
关键词:根艺竹木根雕

林乙煌 赖唯永 林 辉

闽西竹木根雕产业现状及走向规模化生产的对策*

林乙煌 赖唯永 林 辉

龙岩学院

竹木根雕产业属于高附加值产业类型,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能有效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该文通过分析闽西农村竹木资源特色,研究当前竹木根雕产业结构和地方产业政策。针对闽西竹木根材资源特色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其高附加值产业特色化规模化发展的对策。

根雕产业 现状 对策 闽西

1 闽西竹木资源及竹木根雕产业的概况

1.1 闽西地理气候条件独特、根雕资源丰富

闽西位于中亚热带,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年日照时间1915.9 h,年降水量1600~2200毫米,大多数土壤有机质达4%以上,十分有利于竹木的生长,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之一,竹木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盛产经济竹木有绿竹、苦竹、石竹、大头典竹、红木、檀香、马尾松等16属89种,共有竹林面积16.73万hm2,其中活立木蓄积量7249万m3,活立竹数2.85亿根[1]。山多林密,年深月久,形成了一个由多树种组成的优质天然林区。老树的根枝叉沉溪底常年被流水冲刷或暴露地面经风霜雨露侵蚀,形成各种诡异的自然形态。材质优良,具有天然花纹,清秀高雅,色泽美观,富丽堂皇等特点。

1.2 根雕创作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闽西根雕艺术出现于宋末元初,历史悠久,作品风格以古朴浑厚、飘逸典雅为主,形成精湛的加工技艺。充分利用树木或竹子的根、桩、瘤、枯木为原料,以自生形态或畸变形态为审美取向,讲究自然天成和人工技艺有机结合,早期作品大都局限于神像或神案上摆设的吉祥动物[1]。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根艺研究会的组织、指导下,连城县成立了冠豸山根雕根雕协会,自此,根雕艺术作品先后到美国、欧洲、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览,是根雕创作最为活跃的县城,形成了“中国根雕看福建”的良好发展局势。

根雕工艺业属于连城县重点扶持的“4+1”特色产业中的竹木加工业,现有加工企业近百家、从业人员6000多人,在连城县文亨乡形成了根雕工艺品一条街,年产值已达3亿元,成为连城县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2 影响闽西竹木根雕产业进一步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闽西竹木根雕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具备产品种类齐全、市场网络广、加工技术熟练等有利条件,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了闽西特色的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根雕企业分散,行业标准呈现凌乱的现状

截至2009年竹根根雕加工企业超过100家,行业年生产总值近3亿,但80%以上处于“家庭作坊式”生产模式,加工方式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产品综合科技含量较低。“家庭作坊式”的分散经营和较小规模也使得无法消化数额较大的贸易订单,先进的适用技术也无法更好地得到推广。“作坊主”小富即安、缺乏长远规划的心态也限制了产品的进一步发展。产品销售过程中缺乏统一行业运作标准,同类产品价格相差较大,不同级别产品缺乏统一的质量鉴定标准。“作坊主”无法在质量和售后服务上取胜,往往以低廉的价格招徕顾客,从而形成恶性竞争。行业未实现产业化,龙头企业尚未形成,缺乏强有力的行业名牌的带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和发展,原有的管理和生产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林业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求,严重影响根雕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制约着连闽西雕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2 缺乏工艺熟练的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更新较慢

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已成为根雕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的瓶颈,特别突出表现为熟练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人才层次搭配不合理,年轻学徒相对较多。闽西熟练的根雕技术人员主要从泉州、闽清、莆田等地引进,缺乏本地技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严重短缺术人才,造成人才流动量大;技术人员年龄结构趋向老年化,缺乏中青年技术人才,已出现明显人才断层现象。2009年全县有专业技术人员6000多人,45岁以上的技术人员4692人,占78.2%;在从业人员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8人,仅占0.133%。技术人员年龄结构的老年化,高学历人才的缺乏,影响根雕加工技术的创新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

2.3 根艺原材料的干燥处理技术落后,干燥效果不理想

跟材干燥是根雕产品加工的首要环节,目前因根艺原材料的加工技术引发的 “裂”、“霉”、“蛀”向来是竹根雕产品制作者面前的难题,影响根雕产业的发展。现广泛采用的根艺原材料的干燥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2]:

2.3.1人工干燥法

“家庭作坊式”受厂房条件限制,为了使根材干燥适度,常采用火烤法、水煮法。水煮的时间大约8小时以上,而烘烧根材约12小时之后,翻动根材再烘,经过多次翻动和检查,直到根材被烘烤均匀为止。因缺乏火烤法、水煮法的相关技术指标,根材厚度相对较大,干燥时间长,干燥过程中容易造成根材开裂、变色、炭化等问题(见图1)。

图1 根材在人工干燥时常见的开裂情况

端裂或仅限于木材的端面,或延伸至端部的一侧或两侧,后者通常称为劈裂。主要原因是由于木材顺纹方向的导水性远远大于横纹方向,当木材干燥时,水分从端面的蒸发要比从侧面蒸发快得多。端部含水率低于中部,端部的收缩受中部木材的限制,因而在端部产生拉(伸张)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木材的横纹抗拉强度时,端面发生开裂。

表面裂纹通常都限于弦面,并且沿径向发展。浅的表裂可以用刨光的方法除去,但深的表裂不但难看,而且会降低木材的强度,特别是抗剪强度。表裂也影响木材的油漆质量,具有表裂的木材油漆后,可以因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发生裂纹张开和闭合,引起漆膜破裂。

2.3.2 自然干燥法

根材放置在露天、仓库、温室、地道、走廊、车棚等处,经过太阳晒、自然风干,在大气中进行干燥。自然干燥法严重受天气及环境影响,要防止雨淋和阳光直射,应放置到背阴通风处,且空气流通不得过于剧烈。干燥时间较长,一般约在60天至180天,干燥过程中根材易出现裂纹和变形(见图2)。

图2 根材在自然风干时常见的开裂情况

3 推进闽西竹木根雕产业特色化规模化发展的对策

根雕艺术是闽西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品种,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继传统“中国根雕看福建”之后的“闽西名雕”。为进一步提高根雕艺术创作水平,发展壮大根雕艺术创作水平,发展壮大根雕文化产业,现提出如下思考。

3.1 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做强做大竹木根雕产业

根雕产业要进一步发展,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利用地方优势,挖掘资源潜力。结合闽西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地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设计好发展思路,立足特色,突出重点,加强创新,以开发“奇、巧、怪、绝”特色产品为重点[3],兼顾市场需求量大、技术熟练的产品。还要重视产品的精深加工,赋予产品特色的文化内涵。通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制定根艺产品的质量标准,获取国家环保品牌认证,促使产品上档次、上品牌,增加企业的生产效益。根艺产品的精深加工首先要解决原材料的脱水、脱脂、防腐、防裂的技术难题,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公关,靠坚强的技术做产品质量的后盾,才能真正更好地提高产品附加值。

3.2 鼓励创新,提高产品的保护意识

鼓励创作艺术精品,扶持和推动根雕艺术家多出精品,不断提升连城根雕艺术水准和文化品味,提高保护艺术精品的意识。艺术精品是根雕艺术发展历程的宝贵资源,必须切实加以保护,要将获得国家级奖项的创作精品登记造册,引导根雕艺术家珍视自己的创作成果,让获奖精品留存闽西。

3.3 设置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1)把根雕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和文化艺术类人才培养规划,大力培育初级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培养中高级职称的工艺美术师。”十二五”期间,凡被国务院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和被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艺术家,分别给予奖励。评上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的艺术家,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与艺术苗子“结对带徒”,成绩显著的,给予一定奖励[4]。

(2)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到连城开办学术讲座,同时要充分发挥现有大师的领军作用。加强第二梯队建设,鼓励他们参加各类专业培训、讲座、交流、进修等活动,有效提高根雕人才艺术素养。将根雕艺术教育纳入职业高中工艺美术专业教育课程,加快培养一批根雕事业发展的后备人才,促进根雕艺术教育理论传承。

(3)加强新技术的引进,新工艺的开发利用,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地方高校+政策”的三赢合作模式。以高校的科技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保障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解决当前存在的技术更新难、技术人员短缺、加工设备落后等现状;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地方产业政策,发挥它们在企业与高校、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另外,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培养根艺造型能手、科技示范户、农村经济人、专业合作组织的领办人等四种农村适用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倡导从业人员持证上岗,造就一批具有现代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

3.4 积极开展宣传交流活动

加强对“闽西根雕”这一区域品牌的宣传推介,汇编、出版相关资料。精心组织策划,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不断提高连城根雕的对外知名度和品牌认可度。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以中国连城冠豸山根雕网为主阵地,丰富网页内容,开设网上订购业务,使互联网成为根雕对外宣传和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

4 小结

竹木根雕作为闽西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品种,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出龙头企业,树立出知名品牌,不断进行艺术创新,适销对路,切实提高根雕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变传统规模小、资源消耗大、利用率低的家庭作坊纯手工加工的生产方式及不规范的市场运作,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从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独立的品牌,才能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变为闽西的特色文化产业。

[1] 龙岩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地区志[M].连城:上海人民出版社.

[2] 汪传龙.根雕制作技法[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 张良.漫谈根雕艺术[J].艺术百家,1991,(4).

[4] 何国英.嵊州根雕的“根”深叶茂之路—对嵊州根雕发展的观察与思考[J].今日浙江,2009,(15).

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JA08233)。

猜你喜欢

根艺竹木根雕
浅析健康化设计理念之下的竹木家居设计之美
唐山市奇石根艺协会召开年会
浙江九川竹木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全竹办公系列定制家具
故园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筷子
木根雕艺术创作实践与思考
根雕艺术成收藏新宠
根雕艺术品正逐步进入收藏领域
天趣无双的海派根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