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件研究

2010-01-07陈燕飞

海峡科学 2010年11期
关键词:海峡西岸海西经济区

陈燕飞



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件研究

陈燕飞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该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文首先界定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及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范围,接着分析了海西发展高新技术的条件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海峡西岸经济区 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

1 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

“高新技术”(High Technology)一词最早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197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在《技术和贸易》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了高新技术概念。1981年美国又出版了一份名叫《高新技术》的杂志。1983年出版的美国《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辞典补9000词》中,收录了“高新技术”的词条[1-2]。其对高新技术的解释为:所谓高技术即科学的技术(Scientific Technology),它涉及到生产和使用先进的(Advanced)或精密的(Sophisticated)仪器设备[3]。

“高新技术”产业一词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公认的定义和界定范围,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高新技术主要为: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环保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2000年我国科学技术部新修订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划定高新技术范围如下: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核应用技术;其它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认定跟高新技术相关的产业就是高新技术产业。

2 海峡西岸经济区概述及范围界定

2.1 海峡西岸经济区概述

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是在2004年元月上旬召开的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时任福建省省长的卢展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这一提法引起广泛赞同。随后当年11月,福建省委正式颁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阐述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总体要求和战略目标,提出了构建九大体系的任务,并制订了具体目标。这一纲要相继在2007年通过正式表决,并在2009年重新完善修编。

海西概念的提出及建设也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支持,在2005年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写入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相继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为了重视和加快海西建设,2007年10月,海西首次写入全国党代会报告。2009年5月,国务院全文发布《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支持海西建设发展[4]。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传统的世界区域经济格局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现代区域经济新格局,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后,海峡西岸经济区被称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增长极,在未来亚洲区域经济新格局中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5]。

2.2 海峡西岸经济区范围界定

广义上讲,根据《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中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它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它面对台湾,毗邻台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因此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6]。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肩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狭义上讲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省为主体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和宁德,包括福建周边的浙江温州、丽水、衢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揭阳等共计20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本文所指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从狭义的范围上去界定,以所述的2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

3 海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分析

3.1 海西的地理位置重要,经济腹地广阔

2007年1月,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纲要中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6]。

从区位地理特征看,海峡西岸经济区地处东南沿海,有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深水良港,与台湾隔水相望,毗邻港澳,具有地理意义上的开放特质,具有对外开放的前沿优势;北有长江三角洲,南有珠江三角洲,处于国内两大发达区域结合部,是连接两大三角洲的沿海陆上通道的必经之地,西有江西连接广大内陆地区,因此海西作为两岸三地的连接点,在地理位置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作为海西主体的福建还形成了东有闽浙赣皖13地市协作区,南有以厦门市为龙头的闽粤赣13地市经济协作区,西有闽粤赣边区经济技术协作区,北有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区,中有以福州市为中心的闽浙赣皖福州经济协作区,与周边的合作全面展开,经济腹地极其广阔[7]。

3.2 海西的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并保持持续增长

海西地区包括以闽浙粤等沿海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城市,主体福建是基于已经发展较好的沿海闽东南一带的基础之上,浙南地区三市和粤东地区四市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区域体辐射下已有较好的发展,赣东南地区四市经济发展也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整个海西地区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较强的经济实力。表1是海西地区总体的经济发展主要指标,整个海西地区生产总值2009年21095.8亿元,并且在2009年和2008年分别保持12.0%和13.1%的速度增长,2008年海西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300670.0亿元)的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9年为7600.52亿元,同时连续两年保持14.0%和17.8%的增长速度;全社会固定投资2009年为10744.8亿元,比2008年增长22.2%,2008年为8808.49亿元,比2007年增长21.3%,可见增长速度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力度逐年增强;地方财政收入2009年为1423.08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3.9%,同时保持2008年比上一年增长19.5%的增长速度。

表1 海西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指标(亿元)

表1 海西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指标(亿元) 年份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2007年16329.035829.977264.231046.15 2008年19191.276867.78808.491249.66 2009年21095.87600.5210744.81423.08 数据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010年[8]。

数据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010年[8]。

3.3 海西外向型经济发展优势明显

海西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外向经济发展优势明显(见表2)。

表2 海西地区对外经济情况(亿美元)

数据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010。

其中,作为海西的主体,福建省的对外经济情况如表3所示:

数据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010。

浙南地区三市2008年外国和港澳台地区在华直接投资新签项目合同数105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5945万美元;粤东地区四市2008年外国和港澳台投资企业603个,产值478.46亿元;赣东南四市2008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280个,合同外资金额16503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2452万美元,比上年项目数少出353个,合同外资金额16221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0743万美元相比,受金融危机影响合同数目及外资金额有所减少,但是实际利用外资却增加了11709万美元,在上年的基础上增加了10.57%,可见赣东南地区实际充分利用外资能力逐渐增强,外向经济发展趋势逐渐增强。

3.4 海西产业发展各具特色

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是海峡地区发展较好的大城市,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是福建省的经济中心,厦门、汕头是国家批准建设的经济特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泉州与温州分别是福建省与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方,漳州、莆田是海西地区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其他各城市也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海西各地区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产业发展特色。

福州市重点向电子信息、半导体、计算机软硬件、生物医药、轻工机电、冶金机械等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厦门市以电子信息、光电、电工、软件、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为支柱;泉州市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电子、纺织鞋服、食品饮料、建材陶瓷、机械制造。漳州市突出闽台农业科技合作,有福建省唯一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也是全国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和国家两部一办(外经贸部、农业部、国台办)批准的海峡两岸(福建漳州)农业合作实验区所在地。莆田市重点扶育“三个基地”:石化生产基地、轮胎生产基地、电子信息工业基地,并大力扶持制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三明市以光机电一体化、新型材料、生物工程、食品工业等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同时重点发展纺织、林竹、机械、化工等主导产业,特别是纺织产业已有纺织企业72家,产业链完整。南平市的重点发展产业主要包括木竹制品、纸业、食品加工、精细化工、电线电缆、汽车配件、纺织服装7个产业集群,以及电子器材业、机械制造业、冶金建材业等。龙岩市规划确定重点发展烟草、机械、钢铁、铜、建材等产业,加强培育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物流3个新兴产业。宁德市的电机电器、船舶修造、医药化工、汽摩配件、建筑建材、食品加工、电力能源等行业有一定发展规模。特别是电机电器和船舶修造两大产业,已被列入福建省重点培育扶持的产业集群。

同时,浙南的温州重点发展电子电器、汽摩配、生活用具、鞋革服饰、泵阀业,加大“引资、引智、引才”力度,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衢州以建设“氟硅之都”为目标,以氟硅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等为产业重点;丽水已形成新医药、竹产业、光机一体化、电光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五个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发展较快,其中精细化工材料与特种纸材料份额较大;

粤东的汕头强化电子信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等作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地位;潮州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确定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潮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加快推进陶瓷、食品、服装、电子、不锈钢、包装印刷、塑料等支柱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揭阳逐步形成塑料化工、机械五金、新型材料、电子电器等技术产业,全力打造新材料基地,广东工艺鞋出口产业基地和广东不锈钢制品出口产业基地;梅州确立了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制造业等4个主导产业。

赣东南的鹰潭以铜冶炼及铜材精深加工、网络智能水表制造、微型元件制造产业、节能灯饰、现代医药产业、银矿勘探开采及综合利用为优势产业;抚州具有生物医药、新型能源、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香料香精、变电设备、日用陶瓷、塑料制品等优势产业;赣州已初步形成了有色冶金及新材料、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现代轻纺等四大主导产业;上饶在光伏太阳能、机械工业(机械制造、电子、光学、汽车及配件)、有色金属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较好。

3.5 海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惠的政策

为了加快海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进和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竞争力,福建省政府结合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实际,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对新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不分大中小企业规模)三年内以税额达到一定数额后所缴税一定百分比用于支持该企业发展的形式减税,对新入驻企业引进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给予奖励等优惠政策,高成长性企业可实行“一事一议”的特殊优惠政策,支持高新区设立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对服务外包和创意产业给予政策优惠等等一系列的措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

厦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制定了引进领军人才等办法,对引进的领军人才进行物质奖励,并给以扶持基金和税收优惠待遇,对于需要技术改造的企业允许申请办理技改资金扶持,对需要专利申请的企业给予资助,鼓励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等。

除上述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外,海西的其他高新技术开发区同样也制定了相关的关于引进创新创业人才的优惠机制,鼓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创造发明,同时给予相关企业税收及扶持资金上的优惠政策,尽可能的集聚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以鼓励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6 港口资源丰富

海西地区港口资源丰富,非常有利于发展港口临海型工业城市。福建省拥有全国长度第二的海岸线(3324公里),共有22个较大港湾、367个码头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46个)。海峡西岸城市群区域中拥有近岸天然水深20米以上的大型深水港址岸线总长约54公里,可建118个20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良港有三都澳港、厦门港、福州港、湄洲湾港等[9]。

虽然海西地区有很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条件,但是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第一,海西城市群规模小、城市化水平不高,中心城市带动力弱。核心首位城市福州是海峡西岸城市群的经济中心、信息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知识文化与技术传播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龙头带动作用、联动作用、市场引导作用和先导示范作用等;但由于经济规模与人口偏小,使海峡西岸城市群缺乏核心辐射源。

第二,在投资环境方面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调查表明福建省的投资硬环境及软环境均落后于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北京等地,这是海峡西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客观事实。

第三,没有显著的促进目前经济增长和城市规模扩大的引擎[9]。与其他几个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发展较好的区域相比,北京有2008年的奥运概念,聚集了中国最大、最好的高校,拥有中国最多的科研人才和研究基地,以及目前天津滨海新区开发效应;上海有世博会,加上杭州、南京、苏州、宁波、无锡等经济发达城市,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珠江三角洲在世界最自由和繁荣的经济体——香港的辐射下,再加上CEPA和珠港澳大桥、2010年广州亚运会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发展也是十分迅速。而海西地区主体福建因为台湾问题一度难以完全放开发展。

第四,科技与教育水平不发达。由于历史原因,国家对福建的教育和科技投入较少。福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数量偏少,以致科研基础薄弱,教育发展水平不高。

4 海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建议

4.1 促进城市联盟战略,培育和壮大海峡西岸城市群

城市联盟是促进城市间经济合作与交流的一种有效形式,城市联盟的建立有利于带动城市与其周边区域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化水平不高,推进城市联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10]。

4.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风险资金

基础设施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以港口、铁路、高速公路建设为重点的立体交通网络,构建“畅通、安全、高效、舒适”的交通运输体系。资金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人才、资金、技术)之一,是严重制约海西高新产业发展的瓶颈,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重点吸引风险投资为企业投资创业提供便捷条件。

4.3 发挥对台区位优势,创新区域协作机制,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海峡西岸经济区最大的区位特点就是对台优势。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相对于海峡东岸的台湾来说的,台湾的新竹工业园是大陆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学习的典范,我们应该借发展海西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引进新技术,加强与台湾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交流。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主体的福建要积极与周边省区开展协作,树立协作发展的新观念,形成联系紧密的经济发展共同体[10]。

4.4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是关键。为此,必须紧紧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性机遇,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壮大人才队伍,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加快人才聚集,进一步优化人才机制和人才环境。

[1] 李宗.知识经济:21世纪的新经济形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 尚勇,张晓原,柳卸林等.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 Perroux,F.1970.Note on the Concept of "Growth Poles".In McKee,L.D.et al. (eds.) Regional Economics:Theory and Practice.The Free Press,New York.

[4] http://www.fjsen.com/zhuanti/node_3711.htm..

[5] 应莉雅.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研究综[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7,15(1).

[6] 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

[7] 王彦晓,陈巧玉.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构架的探讨[J].经济师,2005,(10).

[8] 2010年福建统计年鉴.

[9] 丁长发,海峡西岸城市群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7,(64).

[10] 林喜庆,许放.对海峡西岸经济区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8,(7).

猜你喜欢

海峡西岸海西经济区
孙海西、甘赛雄作品
海峡西岸农业高职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海峡两岸高职教育评估监测的比较
国内外城市群发展协调经验对海峡西岸城市发展的启示
基于现代物流的RFID集装箱信息管理应用研究——以海西港口为例
服务海西建言献策·踔厉前行写华章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爱在海西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