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危机时代海西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以福建高校人才培养为视角

2010-01-04钟三宇

海峡科学 2010年11期
关键词:人才资源战略人才

钟三宇



后危机时代海西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以福建高校人才培养为视角

钟三宇

福建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201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颁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人才规划》)。《人才规划》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规划,对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作出了明确要求。人才战略正是把握历史机遇的重要手段,必须确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我省要在后危机时代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福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人才汇集的战略高地,承担着培养专门人才的重任,在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中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

1 建设人才资源强省和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过积极探索与实践,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从人才总量、分布、素质上看,还不能够满足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发展机制尚不健全。福建要实现在海峡西岸崛起的发展战略,教育必须先行。我们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确保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而毫不动摇。要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统筹推进政党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六支队伍建设。高校人才培养必然在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高校如何更好地为“人才强省”的战略服务,亟待进行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高校是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基地,它在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最重要的是培养处一大批有用人才,而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高校肩负着培养数以万计人才的历史重任。高校本身聚集着大批以专业技术为主的各类人才,而且高校除了在培养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上应该充分发挥作用外,还应在用好、留住现有人才和吸引紧缺人才方面做出积极努力。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在这一点上说,给福建高校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高校无疑要起到培养、开发人才的基地作用,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让人才资源与其它资源在实现有效配置中使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2 当前我省高等教育在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中面临的形势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然受到省情条件的限制,需要做许多过细的工作,因而对人才问题进行冷思考是必要的,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更好地将人才工作进行到底。对于福建高等教育,如何充分发挥在人才强省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认清当前面临的形势:

2.1 区域发展竞争和城市化进程使高校人才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2.1.1区域人才竞争我省处于劣势

随着“海西”概念的提出,更加凸显了我省的区域优势,但是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快于我们,我省面临着严峻的人才竞争形势。那么如何应对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竞争,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必须认清的是,我省并非高教大省,我省高校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落后于“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因此必须重点扶持一批省内高校,改革我省教育模式,提高我省教育水平,以培养更多能为我所用的高层次人才,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输送更多新鲜“血液”。

2.1.2人才布局失衡状况严重

在人才工作上,一方面要借助中心城市建设带动人才聚集、提升城市人口素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处理好人才引进与稳定的关系,防止出现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大规模向沿海中心城市流动。既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也要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农村发展。大力发展各地市高等教育,发展高职教育,改变业已存在的人才布局失衡状况的问题。

2.2 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四大矛盾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许多高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建立创新实验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必需看到,我省高校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上还存在许多矛盾。

2.2.1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我省现有的高校规模和质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高等教育的需求和终身教育的需求。

2.2.2高校事业迅速发展与教学质量亟需提高的矛盾

我省高等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目前仅仅是追求办学规模上的发展,整体教育质量还不够高,表现在高校在专业设置、特别是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滞后,专业设置带有盲目性,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科研水平等等还无法满足高质量教学的要求,缺乏各自优势。

2.2.3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我省经济区域发展极不平衡,高等教育分布也极不平衡,高校集中分布在省会和东部沿海中心城市,广大山区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农村居民受高等教育水平低于城市居民。

2.2.4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对人才素质、能力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着不够科学、不甚合理的问题,包括准入准出制度、课程与教学模式、学生评价等,培养的大学生还存在知识技能结构不完善,动手能力弱,创新意识不强,环境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不足的问题,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匮乏。这与人力资源强省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极不适应

3 革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3.1 用好“海峡西岸”概念搭建人才平台,提高对高校在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走人才强省之路,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抓住三个环节:培养、引进和使用,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着力营造人才建功立业的环境。要搭建闽台港澳人才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加强闽台港澳高校人才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技术知识交流,共同为两岸经济发展做贡献。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和智力保证。

3.2 树立“以人为本”人才观,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作用发挥

高层次人才对提升本省人才竞争力,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来说,高层次人才群体总体数量偏少,无法满足“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要。提升福建省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是提升我省人才资源整体的创新能力。

3.2.1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在充分利用高层次人才的智力同时,必须着力于建设一支具有强大科技创新能力,适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规模适宜和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

3.2.2以创新能力提升为重点,以制度推动为保证,以营造创新环境为基础

我省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应当以创新能力提升为重点,以制度推动为保证,以营造创新环境为基础,实现我省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根本转变,把科技创新作为培养创造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以科技创新作为提高人才质量和加强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人才成长环境,为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3.3 关注区域内的人才流动,建立完备的人才流动机制

目前我省人才分布呈现出不合理的态势,因此,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以及加速对欠发达地区的建设。把毕业生引导到经济建设主战场,引向基层建功立业,既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也是改变这种态势的出路。要大力开发山区欠发达地区本地人力资源,发展山区欠发达地区教育,培养山区欠发达地区本土人才,切实避免现有人才的流失、闲置和浪费。加强山区欠发达地区与沿海区域人才协作。

3.4 建立人才终身教育机制,加快现有人才存量升级

实施终身教育,无论对任何一个层次的人来说都是有益的,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必须通过终身学习才能保持与时代同步发展。终身教育已经成为解决人与生产力、人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人才的终生教育使现有的人才资源得到再次开发,使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在追逐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知识得到不断更新。高校必须完善成人教育体制,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

3.5 高校应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思考、探求、应变和创新的能力

高校应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性人才的需要。我省高校应当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讨,探索出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积极措施和有效途径,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强省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4 结论

建设人才资源强省,必须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人才资源强省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在我省今后的工作中,将建设“人才强省”战略贯穿、融合、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建设人才强省战略中的作用,海峡西岸经济区必将在提升科技和人才竞争力中崛起。

[1] 吴绍芬.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10,(2).

[2] 尹敏,陈满乾.构建高校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 .

[3] 钟三宇.诊所式法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完善[J].高等中医教育研究,2010,(1).

[4] 李瑞清.对高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5(3).

[5] 刘军蓉.关于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5(1).

[6] 张爱萍,郑晓芳,闵坤.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24,(6).

猜你喜欢

人才资源战略人才
人才云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人才有价”充分释放人才资源市场活力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战略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战略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