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希腊悲剧命运观的审美特征

2009-12-29郝瑞丽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必然性模糊性确定性

关键词:古希腊悲剧 确定性 必然性 完整性 模糊性

摘 要:古希腊悲剧被称为命运悲剧,悲剧与命运的关系是历代研究古希腊悲剧的一个重要方面。古希腊悲剧虽历经几千年,仍魅力不减,其原因便在于蕴含在命运观中的审美因素。结局的确定性,情节结构的必然性,命运形式的完整性和体现在“谜”和“疑问”中命运的神秘性和模糊性,所有这一切正是古希腊悲剧永葆魅力的原因所在。本文从这几方面入手,探讨了古希腊悲剧所特有的审美特征。

悲剧发展到今天有了很多不同的分类。古希腊悲剧被称为命运悲剧。在这种悲剧中,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是命中注定且无法逃脱的。悲剧与命运的关系不仅被文学家所重视,也为美学家所欣赏。朱光潜认为,“命运观念对悲剧的创作和欣赏都很重要”(朱光潜,1989:50)。苏珊·朗格也认为,“戏剧的模式则是命运的模式”(苏珊·朗格,1986:356)。古希腊悲剧自产生以来,历经几千年的时代变迁,斗转星移,至今,仍为人们广泛传诵、欣赏。就像它们刚刚产生一样,人们仍旧为那些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一咏三叹。是什么因素使古希腊悲剧具有了这种永恒的美呢?本文从审美的角度探讨了古希腊悲剧经久不衰,永葆魅力的原因所在。

1. 必然性和确定性

命运观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哲学观念,“命运”这一概念有两层含义:(1)它是外在于人且支配人的一种神秘力量。在古希腊神话中,人格化女神摩伊拉是这种力量的化身;(2)“命运”这一概念的标志为一种前定的个人,民族或历史的走向和完成。这种含义和第一种含义有着内在的联系,即这种“走向和完成”是由作为现实力量的“命运”支配着的。在古希腊悲剧中,命运就是在这种神秘力量支配下的“前定的未来”,其表现形式为“神谕”,即预示着即将完成和最终确定的人生图景。

在古希腊悲剧中,神谕最初是凭自然现象向人类启示他们的智慧的,它往往是隐晦的,但它含有确定性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神,常常预言并决定求神谕者的命运。在《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本是忒拜城的王子,但是在他出世之前,他的父母求得一个神示,说俄狄浦斯将弑父娶母。无论是俄狄浦斯父母还是他本人,从知道这个神谕开始,就尽力去逃脱它的诅咒,但无论如何努力,神谕仍一步一步实现。而俄狄浦斯本人始终是盲目的,他的每一个努力都使他自己更加接近厄运。俄狄浦斯没有逃脱命运的最后审判。他最终刺瞎了双眼,放逐了自己。在这里神谕表现为某人会采取某种行动的神秘预见上。这种行动的结果是可怕的,悲惨的;同时它又是必然的,确定的。英雄的命运是什么并没有明确的原因,神谕是决定一切的力量。

除了使命运的最终结局具有不可改变的确定性外,神谕还决定了悲剧情节结构的必然性。这一必然性表现在,它决意要使飘忽不定的人生固定下来。这一点也正是悲剧的独特之处,即它具有一种要求必然性的情节结构,这就使得悲剧人物的命运总是给我们一种前定的必然如此的印象,即“命运感”。命运形式使前定的未来,也就是说,悲剧一开始就预先指向了这个未来。或者谁,悲剧的结尾“必须把全部行为概括为戏剧一开头就已暗示出的一种可见的,实现的命运”。这样,悲剧一开始,就给我们一种离弦之箭直飞箭靶的那种必然如此的痛快淋漓之感。

这种必然性以“悬念”的形式体现在悲剧中。对于“悬念”的形式,苏珊·朗格有独到的见解:“这种对即将来临之未来的持续幻觉,这种在任何令人大吃一惊的东西出现以前不断增强的情景的生动显现,就是‘悬念形式。”(苏珊·朗格,1986:358)悬念形式把前定的东西预先通过暗示的方式透露出来,它指示着悲剧情节发展的方向,并暗示这一发展的最终完成。《俄狄浦斯王》一开始就展现在观众面前一个令人困惑的悬念:“谁是杀害忒拜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对于这个问题,俄狄浦斯一出场,便向请愿者表明他的决心,他说:“我要重新把这案子弄明白。……因为,不论杀他的凶手是谁,也会用同样的毒手来对付我的。”这“手”字使读者联想到俄狄浦斯后来用自己的手弄瞎了自己的眼睛。当俄狄浦斯下定决心惩罚杀人凶手时,他恶狠狠地说:“人人都把他赶出门外,认清他是我们的污染”,并且诅咒“这坏人定将过着悲惨不幸的生活”,同时发誓,“假如他是我家里的人,我愿意忍受我刚才加在别人身上的诅咒”。这些都是对“前定的东西的预先暗示”,极易让人想到俄狄浦斯最后的结局——自我放逐,生活悲惨。如果说以上还只是暗示,那么先知忒瑞西阿斯的话简直就是对无辜的不明真相的主人公的清楚的告白:“杀害拉伊俄斯的凶手就在这里——他将从明眼人变成瞎子,从富翁变成乞丐,到外邦去,用手杖探路前进。他将成为和他同住的儿女的父兄,他生母的儿子和丈夫。”剧中像这样的暗示甚多,这些暗示指示着背景情节发展的方向,并暗示着这一发展的最终完成。悬念造成悲剧情境,情境引发一系列动作,最终达到悲剧行动的完成。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具有确定性的结局和充满悬念的必然性的情节结构增加了故事的悲剧感,因为正是这种必然的无法逃脱性消灭了读者所有的希望,使人陷入了绝望这一最为悲惨的境界。读者被这一环扣一环的情节结构一步步引向了悲剧命运的最深处。由此可见,把握具有必然性的情节结构这种艺术形式,对于欣赏古希腊悲剧的艺术之美是至关重要的。

2. 完整性

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在悲剧中不是作为一种精神信仰,而是作为审美因素表现出来的,确如朗格所说:“在悲剧中,命运是被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作为完整的整体的虚构的未来。它根本就不是对一种信仰的表达。麦克白的命运构成了他的悲剧,而不是用它来说明事情在世界上怎样发生的例子。”朗格在这里谈论的是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古希腊悲剧。作为艺术形式的悲剧和现实生活的故事有着很大的差异。对于它来说,情节结构的完整性是其必备的品质。这一点,亚里士多德在其开创性著作《诗学》中有详细的论述,他认为这是悲剧艺术中的“第一事”,“而且是最重要的事”。不仅如此,他还对悲剧行动的“完整性”给出了确切的定义:“说完整,我是说一件具有开头、中间、结尾的事情。”他要求“诗人要能恰当地构造他的故事,而不能自由得随着自己的兴致开头或结尾的,而必须和这些定义相符”(亚里士多德,1979:74)。

完整性是命运形式的一个特征。命运形式是一种前定的未来,悲剧行动总是暗含着并指向未来;但这种未来不是开放的,不是时间上的永无尽头,而是封闭的,没有出口的,因为它要求着行动的最终完成。也就是说,悲剧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向未来展开的完整过程,在其终止处,悲剧行动得以终结。但行动的终结并非目的,其目的是使悲剧人物的命运得以实现或完成。因而,悲剧展现的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幻象,在这里,悲剧人物的命运作为一个整体凸现出来。只有这种完整的,确定了的,终结了的人生;只有这种具有完整性的悲剧冲突过程,才能达到悲剧艺术的效果和意义。

在《俄狄浦斯王》中,任何一个情节的缺失都不能使它成为悲剧。因为“戏剧所表现的使某人的愿望,行动,冲突和失败,不管他的行动具有什么动机,不管他的行为怎样毁灭了他,只有他的全部行动才能构成戏剧性的命运”(苏珊·朗格,1986:413)。

3. 模糊性

悲剧像宗教和哲学一样,深切地关注善与恶,神的正义,人的责任与生存的意义等问题。但悲剧与宗教和哲学对问题关注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宗教和哲学以逻辑手段达到他的目的,寻求一套情感上给人满足的教义,或建立一种用理性可以论证的玄学体系。但是悲剧并不满足于任何思考的结果,在这里生活是活生生的,永恒的图景。命运究竟为何物,这一终极叩问古往今来使人迷惑。对于命运,现在的我们并不比古希腊知道得多。古希腊悲剧的模糊性正是体现了这种命运之谜所产生的魅惑。这种模糊性的具体表现是生命之“谜”和“疑问”。

布莱德雷说:“如果悲剧不是痛苦的神秘,那它就不成其为悲剧了。”如果把人的生存看成一个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科学也同样可以给以解释,无神秘可言。但是人在社会历史情境中的生存,具有理性科学所不能阐明的意义,这种无法阐明的意义就是“谜”,它具有无法解释的神秘性。这种神秘性集中地保存在人类的直观想象中。由于悲剧艺术的视觉特征,它比其他艺术更集中地保存了这种“神秘”。悲剧中的神秘不纯然是那些黑暗意象所构成的气氛,它和必然性的悲剧行动密切相关,它主要指悲剧人物整体生存中所包含的意义。和其他的谜不同,悲剧中的谜并不要求在别处得到解答,它本身就包含着意义的,甚至他就是意义的本身。对于悲剧来说,这一谜或意义并不表现为一种理性的疑问或陈述。悲剧是直观想象,它把这一谜或意义保存在自身之中。所以悲剧乃是一个谜的形象,或幻象。悲剧的意义并不在于为我们提供任何关于生存的教条,而是呈现给我们一整幅的命运图景,从对这整幅图景的欣赏中,我们对悲剧人物生存的意义有所领悟。

生存之谜对于人类来说,是一如既往的,永恒的。我们并不比希腊人知道得更多。如果悲剧揭示了关于人生的重要真理,这一真理就体现在悲剧人物去生存,去完成和实现自己命运的神秘图景里。在悲剧中这种神秘性通过疑问的形式表现出来。

“《俄狄浦斯王》不仅在题材上围绕着一个谜语展开,而且,从它的序幕,展开,结局来看,它本身就是以谜语的形式构成的。”(陈洪文,1986:505)老国王之死的谜:是谁杀了拉伊俄斯?俄狄浦斯身份之谜:俄狄浦斯何许人也?表面上国王案件的澄清是构成剧情的基本线索,实际上,悲剧试图解答的是俄狄浦斯之谜。这两个迷,一明一暗包括了《俄狄浦斯王》的所有内容。此外,俄狄浦斯的名字本身一语双关,带有与全剧同样的谜语式特征。拉伊俄斯在得到神谕后,就刺穿了儿子的双脚并抛之荒野。所以他被人称为“俄狄浦斯”,意即“脚肿的人”;另外,它还有一个含义,那就是“懂得关于脚的谜语的人”。俄狄浦斯凭借自己的智慧解开了唱着隐晦的歌的斯芬克司的谜语。面对一连串的疑问,他变得焦躁不安,失去了昔日的风度与智慧。当他看到先知忒瑞西阿斯不肯告诉他谜底时,他对忒瑞西阿斯嚷道:“我认为你是这罪行的策划者,人是你杀的。”直至先知无奈将一切说出来,俄狄浦斯还是无知地责怪他:“你老师说些谜语,意思含含糊糊。”谜何以去解答,其实就蕴含在被认为是“意思含含糊糊”的谜语中。俄狄浦斯的悲剧就是展示俄狄浦斯生存之谜的真正意义的悲剧。“当人类企图像俄狄浦斯那样追根寻源时,他发现自己是一个谜。命途多舛,没有独占的领域,没有固定的立足点,没有确定的本质,摇摆于天神与禽兽之间。人类真正的伟大之处恰恰寓于他谜一样的本质——疑问——之中。”(陈洪文,1986:527)《俄狄浦斯王》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是对这人类生存之谜的展示,并由此引发人们对于普遍的生存意义的沉思默想。

“悲剧往往是以疑问和探求告终。”(朱光潜,1983:260)悲剧对于生存意义的探求,不在于给出任何一种结论,而通过疑问的方式把生存之谜永远地表现在谜里。这是悲剧形象探求生存意义的独特方式。疑问并不表明悲剧处于某种懵懂状态,而是包含着对于生存的本质性领悟。悲剧借此“疑问”的持续体验而得以超越自身。这种超越表明,人类在精神方面的探求是一种“在途中”的疑问性体验。

为什么几千年前的故事,我们读起来和古人一样感到悲伤哀婉;为什么同一个故事,一读再读,那种美感从未改变。通过对这些审美因素的分析,我们找到了答案。结局的确定性,情节结构的必然性,命运形式的完整性和体现在“谜”和“疑问”中命运的神秘性和模糊性。所有的这一切融合在古希腊悲剧这一艺术形式中,使之宛如一个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幻象,又如一幅远近有别、错落有致的图画,使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这正是古希腊悲剧永葆魅力的原因所在。

作者简介:郝瑞丽,硕士,中国政法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布莱德雷.莎士比亚悲剧的本质[A].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下册)[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 陈洪文.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 海伦·加德纳.宗教与文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4]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 索福克勒斯.悲剧两种[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6] 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7] 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新文艺出版社,1979.

[8]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1.

[9]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10]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五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水 涓)

猜你喜欢

必然性模糊性确定性
论中国训诂学与经典阐释的确定性
论法律解释的确定性
含混还是明证:梅洛-庞蒂论确定性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网络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初探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法律确定性的统合理性根据与法治实施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