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在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上的战略地位分析

2009-12-28李志阳张红丽

天津农业科学 2009年1期
关键词:战略地位粮食安全中国

李志阳 张红丽 杨 强

摘要:介绍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和我国粮食安全的状况,并在分析新疆的粮食供求状况后,结合新疆的自身优势,提出了把新疆建设成国家粮食战略接替区的有利条件及限制因素。

关键词:新疆;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地位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6500(2009)01-0016-03

Analysis on Strategic Position of Xinjiang in Food Security of China

LI Zhi-yang,ZHANG Hong-li, YANG Qiang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Trade,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0,China)

Abstract:The concept of food security and food security situation in China was stated. Then, after analyzing the food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in Xinjiang, the beneficial and constraint conditions on building Xinjiang into the strategy replacing area for the food security were suggested.

Key words: Xinjiang;China;food security;strategic position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如何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区域的新疆,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及独特的地缘环境决定它在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我国粮食安全状况分析

1.1 粮食安全的概念

世界上很多研究人员对粮食安全概念进行各种探讨,但迄今为止被世界各国广泛引用的还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当初所下的定义,即“粮食安全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的粮食”。1983年FAO又对此进行新的定义,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应该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1992年我国政府也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指出“粮食安全,即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从概念可见,国家的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1.2 我国粮食安全状况分析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国际粮食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实现中国粮食的安全不仅能满足国内人们生活的需要,还体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重大贡献。

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从新的角度,以科学和发展的眼光,分析和把握当前和今后我国可能出现的粮食安全问题。

目前,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显著地提高,但还不太稳定。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t稳步提高到1996年的5.04亿t后,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5亿t左右。然而,2000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骤减到4.6亿t,减幅达9%。2003年我国的粮食产量更是下降到4.31亿t,创18年来新低。这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我国粮食生产的不稳定性。从粮食供求来看,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是供过于求的,基本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粮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目前的粮食过剩是相对性和阶段性的过剩,是由于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和市场消费紧缩等因素造成的;二是我国耕地的数量在减少、耕地质量在下降;三是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过分强调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片面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缩减粮食耕种面积;四是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也可能给粮食需求带来压力。我国虽然在人口控制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目前仍保持年均1 000万人左右的增长速度。

2 新疆的粮食供求状况分析

新疆地处西北,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6,是我国的一个农业大区。新疆土地资源丰富,其人均耕地面积为1 667.5 m2。目前,全区还有未开发的宜农荒地1 000万hm2,占全国宜农荒地资源的20%以上。除2001年外,新疆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近10年都超过了800万t。而且新疆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保持在450 kg左右,是中国最具增粮空间的省区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粮食产量稳步提高,由1978年的370万t上升到2005年的877万t,升幅达137%。人均粮食占有量由1978年的300 kg上升到2005年的436 kg,升幅达45.7%。但前些年,新疆同全国一样,也曾出现阶段性、结构性的粮食过剩。粮食价格走低,粮食种植效益差,政府对种粮的农户扶持力度不够大,农民增收困难等,都使农民失去了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不过这种状况在最近几年得到改善,其原因是政府加大对农户的补贴力度,并采取了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价格上涨也是其中一个原因。政府应该抓住此契机,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深化粮食流通、储备体制改革。

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调整,新疆地区粮食的直接消费量有所下降,但是粮食的间接消费量却有所增加。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和新疆人口的自然增长,新疆地区对粮食的消费需求也必然会增加。据有关研究估计,2010年新疆的粮食总需求量将达到1 177万t,其中工业用粮以及饲料用量需求增加的幅度较大。总之,新疆的粮食需求量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只有保持新疆粮食生产和供应的稳定性,才能保证粮食安全。

3 新疆在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上的战略地位分析

3.1 新疆在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上的战略地位

新疆作为全国最具有土地开放潜力,最具有增粮空间的省区,对维护全国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新疆的优势资源,把新疆建设成西北区商品粮基地、国家粮食战略接替区。新疆现有后备耕地资源中尚有333.33万hm2具备水源灌溉条件。新疆粮食发展战略目标初步是:在新疆一些降雨相对丰富、水源较多的地区如伊犁河谷、塔城盆地等,大面积推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计划可增加耕地66.67万hm2,同时采取节水、增水措施可新增耕地66.67万hm2。5年之后,争取把新疆粮食播种面积发展到200万hm2,总产量达到1 150万t,除满足区内粮食需求外,可调出疆商品粮300万t。到2020年,使新疆粮食播种面积翻一番,达到266.67万hm2,可产粮1 600万t,可调出疆商品粮600万t,对国家粮食安全将提供有利保证。总之,把新疆建设成国家粮食战略接替区无论对维护新疆粮食安全还是维护全国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新疆建设为粮食战略接替区的有利条件分析

(1)自然资源条件好。一是新疆具有丰富的水、土、光、热等自然资源,适宜大面积的粮食种植。二是新疆的水利设施具有一定的基础,其农业节水技术也走在全国的前列。三是新疆地广人稀,适宜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发展粮食生产。四是新疆有丰富的后备耕地资源,为新疆耕地面积的扩大提供了保障。总之,这些有利自然条件为新疆建设为全国的粮食战略接替区成为可能。

(2)粮食生产潜力巨大。一是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冬、春小麦种植结构,挖掘耕地利用潜力和提高农作物总产量。二是提高复种指数。当前新疆的复种指数为1.03,如果能在现有冬麦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充分采用套作、间作、轮作等耕作方式,把复种指数提高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加了2万hm2耕地。三是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单产水平。新疆中低产田占新疆总播种面积的70%,如果通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耕作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改善耕地质量,降低中低产田在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必将大幅度提高新疆粮食的单产水平。

3.3 新疆建设为粮食战略接替区的限制因素分析

(1)新疆后备耕地资源多,但其质量低,开发条件差。在新疆土地资源开发过程中,人们本能地遵循了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先好后次的原则。目前,新疆土质比较肥沃、灌溉比较便利的土地已基本开发利用了,未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在不同程度上都受一些复合因素的限制。后备耕地资源虽数量上较多,但其土壤肥力较低,水源无保证,开发的成本高而经济效益却难预料。同时,后备耕地资源开发,还涉及诸多生态问题。

(2)水资源缺乏,且利用率低下。作为典型的干旱型地区,新疆降雨稀少,人们利用的水资源大多为冰川融水。新疆在水资源缺乏的同时,水资源的利用率也低下。农田水利工程基本建设差,大水漫灌、串灌,渠、水库渗漏严重,这都导致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长期的过量灌溉将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土地盐渍化程度加剧。

(3)农民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新疆农民的生产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前些年新疆也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的粮食过剩,粮食价格、种粮效益持续走低,农民增收困难;其二,粮食安全保障缺乏比较完善的长效机制。粮价低导致农民收入减少,进而导致农民对土地投入不足。粮食主产区走入了“粮食大县、财政穷县”怪圈。粮食主产区政府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严重受挫;其三,新疆的粮食加工企业科技含量不高,优质粮的深加工、精加工不足,农产品附加值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结束语

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巨大粮食生产潜力为把新疆建设成西北的商品粮基地、国家级商品粮战略接替区提供了基本条件。把新疆建设为国家商品粮战略接替区,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新疆的土地资源优势,还能提高新疆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收入,使新疆在确保本区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还能向区外输出一定量的商品粮食,为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重要补充。总之,新疆国家商品粮战略接替区的建设,对实现新疆、国家的粮食安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关键.21世纪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对策[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6 (1):43-45.

[2] 高帆.中国粮食安全研究的新进展:一个文献综述[J].江海学刊,2005 (5):82-88.

[3] 张广翠.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前瞻[J].人口学刊,2005 (3):37-41.

[4] 梁雨祥.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防范对策[J].广西粮食经济,2002 (1):15-18.

[5] 张累德.新疆的中低产土[J].干旱区研究,1990 (3):1-7.

[6] 布娲鹣·阿布拉.新疆成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接替区的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6 (6):31-32.

[7] 潘耀国.建设新疆粮食战略接替区分析[R].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第61号), 2005-04-22.

[8]于鹏飞.新疆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EB/OL].http://www.npcs.gov.cn/WebSite/CBC/UpFile/File216.doc,2006-03-02.

猜你喜欢

战略地位粮食安全中国
上党地区战略地位嬗变之考述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新时期军队建设成就概览之二 置教育训练于战略地位
三国时期襄樊的战略地位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