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鲁院盛开的民族团结之花

2009-12-25

草原 2009年11期
关键词:鲁院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

海 风(蒙古族)

人生中总有某些地方,让人深深怀念,过去的岁月和往事蛰伏在那里不肯离去。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南里的鲁迅文学院就是如此,一直是我梦中最神圣的文学圣殿,在心中铭刻成永久的记忆。

我在那座殿堂里与12个民族的同学文友们一起学习生活,激扬文字,共同座谈交流,载歌载舞,并肩南下采风,又依依惜别,充实地度过幸福美满的六十天,谱写了高亢的民族团结协奏曲。虽然我们最终挥泪告别,各奔东西,但他们的音容笑貌至今在我脑海里浮现不已。

那是2008年11月之初,当我收到鲁迅文学院第十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家班)的入学通知书之际,欣喜若狂,那种感觉简直难以言表。怀揣文学梦,我到了北京,穿过京城林立的楼群,几经问路,终于觅见了这座身处闹市而保持幽静的文学院。跨进鲁院大门时,院子里静悄悄的,北方最后一片银杏叶已泛黄,紫色的五层教学楼掩映在松柏之中。报名之后,我发现鲁院将热闹沸腾,这是他们第一次举办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家高研班,本次高研班汇聚了蒙古族、藏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壮族、朝鲜族、彝族、景颇族、锡伯族、东乡族等十二个民族的四十七位学员。

开学典礼尤为隆重,让我们来自祖国边疆的少数民族学员大开眼界,深受感染。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鲁迅文学院院长张健,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功、高洪波,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胜友、陈崎嵘、杨承志,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金星华,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汤恒,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副院长王彬等出席开学典礼。看着主席台上的阵容,足可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台下,诸位少数民族学员身着五颜六色的民族盛装,兴高采烈地并排而坐,不时有记者拍照这一道道鲜艳的色彩。此刻,我身着深蓝色的蒙古袍,坐在第二排,即感叹又激动,为跻身这民族大家庭之一员而欢悦之极。在鲁院创造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中,12个民族的47位学员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和谐,共同提高的那段黄金岁月被翻开。

在鲁院,我们一起学习生活,47位学员正如47只辛勤劳动的工蜂,如饥似渴地采撷着文学翻译知识与技巧的甜蜜醉人的花蜜。

在课程与饮食上,鲁院都做了精心安排,他们聘请京城名师为我们轮番讲授精彩课程。为了解决穆斯林学员的饮食问题,学院特地从北京东来顺饭店请来两位名厨,准备清真菜肴。在课堂上,我们认真聆听著名作家王蒙、陈建功,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等老师们讲授的课程,享受胜读十年书的知识洗礼。在生活中我们尊重彼此的民族习俗,与藏族同胞吃饭时,不点鱼虾之类。与穆斯林学员进餐时,随他们一起享用清真食品。洗澡时间的安排也十分缜密,单号是早上洗澡,双号是晚上洗澡,即照顾了穆斯林学员的宗教习俗,又兼顾了其他学员的生活习惯。2008年12月23日是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的古尔邦节。为隆重庆祝古尔邦节,在鲁院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全班学员乘车到位于北京宣武区的喀什市驻京办事处的餐厅,一起度过了古尔邦节。在鲁院,相互包容,相互理解成为我们心中灵犀,团结有爱,共同进取成为我们的口头禅。这里每一个生活细节都让人肃然起敬,回味起来有滋有味。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鲁院得到贵宾式待遇。在鲁院领导和教职工的精心安排之下,我们参观国家体育场鸟巢、水立方,感受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余热;登上八达岭长城,抒发爱国情怀;信步颐和园,领略京华烟云;乘坐和谐号城际列车到天津畅游,拜读津门繁华。

在鲁院我们共同座谈交流,载歌载舞。47位学员恰似47朵鲜艳的少数民族文艺之花,散发着怡人的芳香,绽放在鲁院的每个角落。

相互学习,博采众长,成为我们学习的宗旨。因为,有这么多民族的文化精英汇聚于此,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民族文化大课堂,创造了一生中难得的学习提高的良机。在鲁院期间,我们举行了《哈森翻译作品研讨会》、《包玉文翻译作品研讨会》和多场民族文化沙龙。通过参加研讨会,我们学到了文学翻译之密窍,弥补不足。通过参加多场民族文化沙龙,我们相互认识和了解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彝族火把节的来历和文化内涵。我们的同学——藏族电影导演万玛才旦导演的电影《静静的玛尼石》的深刻含义、壮族的民歌文化,回味无穷,受益终生。

众所周知,少数民族能歌善舞,颇具艺术天赋。我们47位学员在鲁院将这一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开学不久举行的全班学员文艺晚会的那一幕让我感受很深。当时,为了不打扰附近居民的休息,晚会在鲁院的一楼大厅举行。《民族文学》的领导和编辑也应邀参加晚会。蒙古族的抒情歌曲、维吾尔族的舞蹈、壮族的山歌、景颇族的服装展示、藏族学员合唱的《仓扬嘉措情歌》让与会领导和嘉宾倍加赞赏,掌声雷动。晚会上你方唱罢我登场,民族歌舞精彩纷呈。我也心血来潮,穿着蒙古族服饰,唱了一首《乌兰巴托之夜》。欢快的气氛渲染了北京的夜空。在我心里,本场晚会可与央视春节晚会相媲美。那优美的旋律、翩翩的舞姿至今都萦绕心头。

在鲁院,我们并肩南下采风,又依依惜别,47位学员宛若47条涓涓溪流,汇入祖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滔天激流,切实感受伟大祖国繁荣发展的脉搏!

在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副院长王彬的亲自带队下,我们南下江南采风。我们整装待发,到北京首都机场乘飞机,飞到金陵古城——南京。其中有不少学员是平生第一次坐飞机,激动之余纷纷在机舱内拍照留念,让我不禁想起藏族歌唱家亚东唱的那首歌曲《向往神鹰》。通过这次南下采风,我们不仅欣赏了心仪已久的烟雨江南如画美景,亦看到华东地区在改革开放事业中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在南京我们拜谒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和雨花台烈士陵园,参观原国民政府的总统府。我们穿行于江南秀丽山川之间,烟雨迷蒙的扬州瘦西湖、繁华的大都市上海、横跨浩海的东海大桥、风情万种的上海外滩、巍峨耸立的东方明珠电视塔都给我们留下深深印象。接受《文艺报》的美女记者武翩翩采访时,我倾吐真言,谈尽自己感慨之情,那段感言随后在《文艺报》上发表。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香山的红叶带着我们的思念凋落,北京的初雪为我们带来离别时刻。眼看着,已是毕业典礼了。经全班学员商定,我们让人制作刻有《聚鲁院、筑桥梁、促和谐》九个大字的铜匾在毕业典礼上敬赠鲁院——认真照顾和培养我们的母校。铜匾上刻满了我们47位学员的姓名和民族。这九个字充分表达了我们的心声,通过相聚鲁院,筑起民族团结的桥梁,亦筑起各民族文化相互沟通的桥梁,促进了民族间的和谐相处。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我们互相寄语,互相道别,踏上归途。我实难忘怀那一幅感人情景,离开鲁院时,朝鲜族大姐陈兰玉为我提包喊车,景颇族大姐左金惠热泪盈眶的相送。

再见了,鲁院!我们47位少数民族学员将如47符旋律,传扬到祖国的四面八方,一路高歌,共唱盛世,共奏民族团结的伟大交响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笔耕不辍,勤奋翻译,将民族经典文学作品介绍到全国文坛,为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努力奋斗,为我们的母校——鲁院增添光彩!

〔责任编辑阿霞〕

猜你喜欢

鲁院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
影像志
散文《梦在“鲁院”飞翔》节选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精彩描绘改革开放时代风貌
鲁迅文学院河北青年作家高研班举办
在鲁院遭遇北京的第一场雪(外一首)
在鲁院(组诗)
本期推荐
在鲁院遭遇北京的第一场雪(外一首)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