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平常的一年

2009-12-25本刊评论员

中国经贸导刊 2009年22期
关键词:国民经济中央工业

本刊评论员

去年11月初以来,笔者曾经多次出京采访,回顾起来颇有意思。

第一次是去年11月初,到浙江的温州。那时,国际金融危机的狰狞面目已经完全展露,温州是个高度的外向型经济的城市,受到的打击空前严重,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们“谈危机色变”。虽然都在积极应对,但无不对不明朗的前景担忧。第二次是今年1月到湖北的武汉,一位主管工业的市领导认为,武汉工业对外依赖度相对较小,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像沿海那么大,中央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一系列措施出台了,只要坚决贯彻积极落实应对得当,武汉会发展得更快。可是,所到的几家企业就不像政府那样有信心,看到企业实实在在受到了影响,有几家企业还减了薪。第三次是5月份到江苏的苏州、无锡,两市的经济增长均达到了10%以上,再问其他城市呢?回答是大致相似。看到江苏经济已然率先在大省强省中走出低谷,各级政府和大多企业都对经济发展充满信心,看不到危机带来的颓丧。第四次是11月初,又到了福建的福州三明,相关方面都说从三季度以来,工业强劲反弹,一些停产的企业又开工了,库存的产品销售松动了,沿海企业又重现招工难。

从这四次外出,笔者深切体会到人们的信心随着经济的起伏,也走出了一条“V”型反转的曲线。

过去的一年,是不平常的一年。去年11月初,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造成的消极影响,中央对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果断出台十项政策措施,推出两年4万亿的投资计划。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今年前三季度,中央投资资金已经下达4979亿元。由财政部代理发行的2000亿元地方债券也全部发行完毕。由此带动的各级地方配套资金投入,极大地提振了民众对经济的信心。

在过去的一年里,各有关部门、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决策,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出台了汽车、钢铁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及一大批配套实施细则,由此产生的稳定企业生产经营、加快产业企业技术进步、扩大国内消费的积极效应,使中国经济很快从低谷中走出,并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过去的一年,举国上下,群策群力。“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旧换新”、“消费券”、“救济券”……八仙过海,积极探索。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城乡居民医疗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障网建设加快……各项措施保证了内需的稳步较快增长,有效地弥补了外需的疲软,提升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在中央保增长十项措施出台一周年之际,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09年10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对国民经济有决定作用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达到16.1%,比上年同月加快了7.9个百分点,比9月份加快2.2个百分点,为连续6个月增速加快,并已接近上年一季度16.4%的水平,工业回升速度保持较快较好势头,进一步说明一年来的“保增长”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1—10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1%,比上年同期加快5.9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54.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8%,第三产业增长37.%,良好的投资增长结构,为中国经济进入下一轮周期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在消费方面,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3%,消费增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4个百分点。这些主要数据都充分说明国民经济进一步企稳回升,向好趋势得以巩固,今年“保八”定局更加明确。

不平凡的2009年即将过去了,全年的工作已经进入“收官”阶段,我们不应只满足于经济实现了“V”型复苏,还要正视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长时期积累下来的问题,正视未来经济依然面临的不确定性,正视一些行业、企业生产经营仍然比较困难的实际情况,扎扎实实做好年底的工作,争取更大的成绩。

猜你喜欢

国民经济中央工业
大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浅析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1)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