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邓小平留法岁月对其治国思想的影响

2009-12-23

党史文苑 2009年20期
关键词:邓小平

王 琳

[摘 要] 青年邓小平五年多的留法岁月对他的思想、性格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定时期的留法经历赋予了邓小平相比同时代人更为开放的观念以及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他重视实践的务实本色、对现代科技革命的密切关注,以及开放包容的思维,均可以追溯到近一个世纪前的法兰西岁月。

[关键词] 邓小平 留法勤工俭学 治国思想

1920年10月19日,年仅16岁的邓小平抵达法国港口马赛,开始了五年零两个月的留法勤工俭学生涯。在法兰西,邓小平不仅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并为之奋斗终生,而且,特殊的留法经历和个人的不懈努力,又使他具备了同时代人难以比拟的开放的国际视野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本文拟从邓小平留法时的见闻、经历出发,探究留法岁月对邓小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后来的治国思想的影响。

一、从留法勤工俭学生到旅欧党团组织的骨干成员

考察邓小平的思想转变,首先要了解他在法国的求学经历。

(一)俭学生走上勤工之路

“五四”前后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热潮,鼓舞着包括邓小平在内的大批青年学生抱着“学点本事”“实业救国”的梦想远赴异邦。当时的法国,经济实力虽并非欧洲大陆最强,但这里孕育了影响世界的近代启蒙运动,实践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理想,对那一代青年而言,高举“自由、平等、博爱”三大思想的法国是一片弥漫着激情和理想的热土。

初抵法国的勤工俭学生们,普遍经历了非常艰苦的工读生活,正如聂荣臻的回忆:“手头有钱,就进学校;钱花光了,又赶快做工。这样反反复复,做工,读书,就是我们勤工俭学生的生活特点。”①

初到法国的邓小平正赶上了“一战”后满目萧条的经济危机,失业风潮遍及全法。1921年3月,在华法教育会安排下进入巴耶男子中学学习了不到半年的邓小平,便因经济窘迫而被迫退学。4月2日,邓小平等人进入法国南部克鲁梭的施耐德钢铁厂做工,从此开始了他在法国4年多艰苦劳累的勤工生活。②

在施耐德钢铁厂,不满18岁的邓小平从学徒工开始干起,工作繁杂,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钢材(钢条或钢板)的重量通常是几十上百公斤,在高达四十度以上的高温车间内,在被钢水映红了的热蒸汽中,工人们要用长把铁钳挟着火红、炽热的钢材拖着跑,如不小心摔在热轧的钢材上,全身定被烫伤。有时轧机发生事故,钢条从轧机向外射出,乱穿乱刺,也会发生伤亡事故。工人们每周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五十多个小时,有时还要加夜班。”③

虽然生活上节衣缩食,可学徒工的待遇实在太低了。辛辛苦苦干了近一个月苦工,竟然入不敷出,还倒赔了100多法郎。无奈之下,1921年4月23日,邓小平不得不离开施耐德钢铁厂。④邓小平后来回忆道:“做工所得,糊口都困难,哪还能读书进学堂呢。于是那些‘工业救国、‘学点本事等等幻想,变成了泡影。”⑤

施耐德钢铁厂的一个月勤工,是邓小平对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这次以艰辛劳动为代价、对资本主义社会底层劳工的亲身体验,在一个心怀学习西方、实业救国理想的中国青年的脑海中,一定激起了不小的波澜。正如他后来在莫斯科总结时所言:“生活的痛苦,资本家的走狗——工头的辱骂,使我直接的或间接的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最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略有感觉,然以生活浪漫之故,不能有个深刻的觉悟。”⑥

已失学、失工的邓小平靠每天向华法教育会领取5法郎的救济金勉强度过了五个月。然而由于留法勤工俭学生发起了一场旨在反对损害中国国家利益的中法实业大借款的斗争,触怒了中法政府,更加之此时的北洋政府因连年穷兵黩武,财政出现巨额赤字,很快,救济金也被停发。

迫于生活重压,邓小平和其他学生不得不靠四处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直到转年春,法国经济已有较为明显的恢复和发展。1922年2月,邓小平等30多名勤工俭学生到蒙达尼附近的哈金森橡胶厂做工。⑦1922年10月,邓小平辞去哈金森工厂的工作,试图去夏狄戎继续求学,但由于钱不够,继续读书、“实业救国”的俭学理想彻底破灭。

(二)从工厂学徒到“油印博士”

在法国,邓小平经历了繁重、危险的体力劳动,工头的苛责和凌辱,朝不保夕的工资,为生计奔波的焦虑……先前极度仰慕的法国赖以自豪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西方文明和制度,此时才真正向这些苦学生们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俭学理想的破灭和从勤工到失工的困顿,使包括邓小平在内的很多勤工俭学生开始思考社会的现状及其实质。当时一个叫培真的学生写道:“这种为资本家生产的工作,只能稍稍满足物质生活欲望的工作,单只用体力的工作,是合于工学主义吗?是我们应当作的吗?总之,现在这种大组合生产制的工场,是建设在资本家的生产上面,对于工人方面,完全是一种掠夺的手段。一方面由社会经济制度的不良,生活的困难压迫你去帮他做工;一方面资本家的盘剥手段,使工人毕生的精力,都变作扩充资本家的经济势力的牺牲,这种魔鬼式的掠夺,比人杀人、放火、打劫的强盗,还要厉害些呵。我想,这种不合人生正当生活的工场制,非根本推翻不可,非另创造一种新的适宜的劳动不可。”⑧

在哈金森工厂做工期间,邓小平结识了赵世炎、王若飞等很多进步的留法中国学生,并在他们的影响和帮助下开始阅读进步书报,逐步接受了革命思想。十月革命后,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王若飞等先进青年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其是“二八运动”失败后,很多学生被驱逐回国,学生们对法式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幻想也随之破灭,这对他们中的一些人走上马克思主义信仰之路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这些先进青年的引导下,邓小平逐步接近并接受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1922年6月,赵世炎、周恩来等组织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次年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之部)。在和进步留学生的接触中,年轻的邓小平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确立为自己的政治信仰。之后不久,他就加入了旅欧党团组织,开始了自己的职业革命生涯。

1923年6月,邓小平根据工作需要回到巴黎,进入巴黎近郊的雷诺汽车厂,同时从事青年团旅欧支部的工作。他在巴耶支部担任了两届宣传干事,同时还参与了为华工办《工人旬报》的工作。

1922年8月,旅欧少共的机关刊物《少年》创刊,邓小平担任了刊物的刻印工作。从1923年开始,邓小平已直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工作了。⑨

1924年2月1日,较偏重理论的《少年》改名为更具战斗性的《赤光》,正式出版。周恩来主要负责编辑、发行,并承担主要撰稿人的任务。李富春负责发行,邓小平负责刻写蜡纸及油印、装订等。⑩,他不但因刻印、编审工作非常出色而被大家赞誉为“油印博士”,而且此时的邓小平也曾以希贤的本名和化名写过一些文章言辞辛辣的文章在《赤光》上发表。比如,(赤光》第18期(1924年11月1日)刊登的《请看反革命的青年党之大肆其捏造》,第21、22期合刊(1924年12月15日、1925年1月1日)刊载的《请看国际帝国主义之阴谋》和《请看《先声》周报之第四批造谣的断闻》等。

1924年7月13日至15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邓小平被选进执行委员会书记局,成为重要领导成员之一,同时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的成员。在周恩来、赵世炎、李维汉、陈延年、陈乔年、王若飞等旅欧党团组织的骨干相继赴苏或回国后,旅欧党团组织领导的重任就落在了邓小平、傅钟等人肩上。{11}

从1924年底到1926年初,邓小平作为旅欧党团组织的重要领导人,参加和领导了留法勒工俭学生一系列反帝爱国活动,他多次组织革命集会,声援国内的反帝运动。{12}1926年1月7日,邓小平等人在莫斯科的中共旅莫支部的指示下,坐上北上的列车,奔赴苏联。

至此,5年多的法国生活使邓小平从一个怀着“学点本事”、“实业救国”理想的16岁少年,经过勤工、求学、参加革命活动,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多年后,当他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曾这样说:“我曾在法国呆过五年半,在工厂做工近四年。我同工人关系很好,但你们的资本家也教训了我,使我和我们这批人受到教育,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信仰马克思主义。”{13}

正是在留法勤工俭学时期对自由竞争模式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亲身了解和思考,同时,切身感受到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造成的巨大的贫富差距和不公,使青年邓小平看到了这种制度先天具有的某种缺陷,这种缺陷使得社会的绝大多数财富为少数人所专享和垄断,从而给社会带来了多数民众的穷困和一系列的罪恶。这种触目惊心的落差促使邓小平开始思考并力图寻找一种更为合理的社会模式,也使他最终接受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

此后,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无论是主政地方还是统抓中央工作,邓小平自始至终都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在新中国结束了几十年的封闭状态重回世界舞台后,邓小平一方面大力倡导改革开放,大胆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结束了姓“社”姓“资”问题的讨论;另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尤其是在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同时也强调了坚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主要之点。早年在资本主义国家底层的经历使邓小平认识到,虽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之快、水平之高都十分显著,但只能是少数人的致富,不能做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种经历和认识也为他在日后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社会主义的明确方向和坚实基础。

二、实践为第一要义的务实本色

邓小平在中共领导人当中以务实本色著称,这一突出特点并非偶然形成,而是地域文化、人生性格、成长经历等一系列因素积淀而成。

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之际的青年时代,邓小平远赴法国勤工俭学,从他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就扎进了社会底层,开始为生计、为读书的艰苦勤工生活。所以,他身上少了许多不切实际的空谈高蹈的书生之气,异国底层生活的艰辛,在他身上磨砺出一种脚踏实地、扎实奋斗的精神,加之此后几十年革命斗争的历练,便逐渐形成了邓小平重实效、抑空谈、不唯书、只唯实、实践为第一要义的务实本色。

邓小平务的务实本色,尤其体现在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不但是他对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源自他早年留法期间对法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的亲身观察与感受。

首先,留法期间在现代化大工厂的做工经历,使得邓小平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大生产有了具体而深切的感性认识,使他对欧洲国家发展得相当成熟的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就业失业制度以及社会福利制度{14}感同身受。邓小平留法的五年多中,法国正经历了从“一战”后的经济危机、萧条,到逐步复苏乃至高涨的经济周期,因此,他不但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过程有了比较全面、充分的了解,也对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成熟的市场经济运作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对邓小平执政时期为社会主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生产模式和经验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资本主义经济运作方式和市场经济直指效益和利润,并且总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连。邓小平的法兰西经历对他治国思想最显著的影响表现在对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问题的坚持,以及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中去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理论的务实特色使他把目光冷静地集中在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上来。他说,“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15}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全面而清晰的表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6}他将生产力问题摆在首位,突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他多次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其实,早在改革开放前,从邓小平40年代初在领导太行山区经济建设时提出的“贸易自由”思想及其政策;50年代主政大西南时提出的市场经济思想;60年代初参与领导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提出著名的“猫论”,开了生产力标准的先河;70年代中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里,提出著名的“三项指标为纲”,力图把发展国民经济置于党和国家指导纲领的地位;以及90年代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都体现出邓小平治国思想中摒弃空想、以发展生产力来建设社会主义、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务实理念。所以,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违背经济规律的现象日益凸显,当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的弊端日益暴露后,邓小平能够大胆打破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传统思维的束缚,为社会主义选择更能合理配置资源、有效组织生产经营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正是基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考虑。

此外,邓小平留法期间所目睹身受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失业制度所带来的鲜明的激励效应,也构成了邓小平治国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者就业完全由市场调节,收入也与工作状态挂钩,这种机制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人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铁饭碗”、“大锅饭”的机制缺乏利益动机的推动,又没有淘汰的压力,最终导致了效率低下、工作敷衍等弊病,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压抑和束缚,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被落后的体制严重制约。这与市场经济制度下劳动者积极的求职心态和敬业精神形成极大反差,也使邓小平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对于生产力发展之优劣,做出合理的判断。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便试图将竞争机制引入社会主义经济运作的过程中。同时,作为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收分配理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如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从人的理性出发,承认人们合理的物质利益追求,主张通过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他谈到:“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7}所以邓小平主张打破平均主义,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这些治国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如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些与邓小平留法期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切身经历密不可分。

三、开放的襟怀与国际视野

邓小平不但是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中,对西方文化、现代化进程了解最深入的领导人之一,而且是不遗余力地在中国倡导学习西方、进行现代化的中流砥柱。邓小平广阔的世界眼光和开放的世界意识,以及时刻把握时代脉搏的气魄,正发轫于留法勤工俭学的经历。

(一)对现代科技革命的认识与密切关注

留法经历是塑造邓小平关注现代科技、掌握世界发展新趋势的国际视野的起点。19世纪20年代的法国,开启了新的科学革命的序幕,此时的法国拥有旧中国所没有的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科技在现代化大生产中产生的巨大动力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中共党内较早直接了解、感受西方工业文明和现代科技的领导人之一的邓小平,这段经历也对其日后决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1974年邓小平对江青等人制造的“风庆”轮事件的态度,就可看出当年首次出国远洋时目睹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文革期间,“四人帮”借国产万吨轮“风庆”号远航归来为题,大肆吹嘘,并借题大批所谓造船买船问题上的“崇洋媚外”、“卖国主义”。邓小平则多次针锋相对地提到:“才一万吨的轮船,就到处吹。我对他们说,一万吨有什么可吹的,1920年我到法国去的时候,坐的轮船就有几万吨!”{18}

赴法期间,邓小平先后在三个现代化大企业里做工,尤其是1923年6月以后,邓小平进入法国著名企业雷诺汽车厂,正是在这样的代表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企业中,他开始接触到一些图纸和简单的工艺技术,并成为一名钳工。{19}

“文革”后,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曾经感同身受的邓小平紧紧把握住这一潮流,对科技发展规律和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发展科技的战略措施做了系统的总结与阐述。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他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20}在实行改革开放多年后,邓小平又根据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成为推动时代巨轮的事实,提出:“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1}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并预示着下一世纪将是高科技发展的新纪元,就此,邓小平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22}邓小平当政期间,着手进行了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再次成为社会共识,科学教育成为兴国之本。也正是在邓小平的亲自过问下,863计划及星火计划被启动,中国的科技发展进入到一个新时期,并逐步形成了科教强国、人才强国的宏伟战略。

(二)开放新思维

20世纪20年代,邓小平留法期间,法国正处于经济、文化多元、开放的状态,这种高度开放的社会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邓小平开放的世界观。留学海外的经历使得邓小平能够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从而培养起一种高于他人、开明、超前的认识。留法生涯在他心中播下的中国现代化意识的种子,对他把握世界现代化潮流、坚定现代化信念所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邓小平把改革与开放相提并论、同时并举,就是要利用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融合,建立开放型经济。这种举措正源自开放的视野和容纳心态。

19世纪中叶世界市场形成以后,就将各国经济连成了一个整体。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国际交换、国际金融的发展,所有国家的经济活动都卷入了世界市场经济的体系,全球化趋势日益形成。邓小平敏锐地洞察了这一发展趋势,明确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作为一个具有全局意识与世界视野的战略家,邓小平意识到,世界眼光的形成要通过出国接触世界来培养,文革之后,邓小平一直鼓励大量派遣留学生,开启了中国留学运动的一个全新时代。

1978年召开的中央理论务虚会,作出了引进西方技术、开展对外贸易的决定。同年,74岁的邓小平接连出访了日本、美国等6个国家,这对多数国人而言,“是一场洗脑筋的及时雨”,是对外开放观念的启蒙教育。当邓小平参观丰田、松下公司时,他说:“我懂什么是现代化了。”当别人询问他乘坐新干线的感受时,邓小平说:“催人跑”,“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车。”文革期间中国封闭于世界的状态,使邓小平愈加感到打开国门、发展经济的紧迫性,而邓小平出访发达国家的旋风,不但吹开了中国对外交往的大门,也显示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的压力与开放的世界眼光共同促成了邓小平不遗余力地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并最终形成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同时,邓小平也意识到发展问题是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世界需要和平,因此,在处理一些对外事务时,展现出了一名国际问题专家所独具的智慧与灵活。比如,在处理一些有争议的事件时,提出不谈主权、共同开发的原则。而在处理港澳问题时,则站在开放及更加智慧务实的高度,大胆提出一国两制的模式,为解决类似问题开了先河。

邓小平早年西方留学的经历,使其一直保持着广阔的世界交流空间,形成了科学认识世界特别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思维方法,这种全局观念和世界视野,不但对中国改革开放局面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国内的思想解放运动。

总之,邓小平治国思想以建设为基点,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任务,以科技为杠杆,以致富为推动力,以开放为加速器。邓小平重实效的务实本色,善于洞察世变的敏锐思维,关注全局的开放心态和世界意识,是邓小平个人性格和几十年丰富阅历和深入思考的结果,而这种观念的产生,正发轫于邓小平青年时代的留法经历。○

注 释:

①聂荣臻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20.

②③④⑤⑥⑦⑨⑩{11}{12}{13}{14}{18}{19}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81-83、83-84、84-85、82、112、98、117、119、121-123、125-132、142、77、131.

⑧培真.我之作工感想、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第二册),上[M].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组遍,第251页。

{13}邓小平自述[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第13页。

{15}{16}{21}{2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373、274、279.

{17}{2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87-88.

责任编辑 梅 宏

猜你喜欢

邓小平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
图说:邓小平在上海的足迹
邓小平传:1904~1974
邓小平让人主动“批邓”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幽默邓小平
邓小平戒烟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