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青史看中国女人的命运

2009-12-21张森凤

通俗小说报 2009年8期
关键词:团扇

张森凤

红颜薄命中国的女子在男性威权体制下,必须依赖于男子。美女容易得到宠幸,但宠幸常常难以持续,一旦爱弛,多半独守空闺,自怨自艾,寂寞以终,即白居易于《妇人苦》一诗中所谓:“玉颜随年变,丈夫多好新。”著名的班婕好。虽一时得到汉成帝的极大宠幸,然好景不常,当皇帝的宠爱转移到赵飞燕姊妹时,赵氏持宠骄妒,婕妤甚恐遭害,乃自求迁居长信宫以供养太后以终,曾作《怨歌行》以自饬,诗云:“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长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出语虽然委婉和平,怨恨宠爱之无常,仍昭然可见,即杨维桢所谓《纨扇炎凉善自裁》者也。成帝死后,长久被冷落的她。还要为薄命的君王充奉园林守陵,最后图个死后葬在园里的结局。刘克庄总结班婕好的一生说得好:“妾命薄如纸,君恩冷似水;生当事长信,死愿奉延陵。”“团扇”冷暖正是许许多多传统女子的共同命运,也成为诗人们常用的典故。陆机有云:“寄情枉玉阶,托意唯团扇。”刘孝绰有云:“妾身似秋扇,君恩绝履棋。”孔翁归有云:“恩光随妙舞,团扇逐秋风。”翁绶有云:“繁华事逐东流水,团扇悲歌万古愁。”元代铁崖先生的《团扇辞》更总结了女子难以避免终被弃捐的命运,尚不如秋叶之犹可吹落在君前:“团圆合欢扇,比似月婵娟;婵娟有时缺,我扇岂长圆?秋风落梧叶,我扇同弃捐;不得如秋叶,吹堕在君前。”在那不平等的爱情世界里,只有女子会失宠,失宠后的寂寞与悲凉,敏感的诗人至少十得其八,请看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绝句:“玉窗萤影度,金殿人声绝;秋夜守罗帷,孤镫耿不灭。”再看李太白的诗句:“谁怜团扇妾,独坐怨秋风。”再看宋人刘子翠咏李师师诗日:“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镂金檀版今无色,一曲当年动帝王。”崔国辅的《王昭君》:“一回望月一回想,望月月移人不移;何日得见汉朝使,为妾传书斩画师。”更将女子的怨恨,写得淋漓尽致。中国女子的千年悲凉,正是今之研究妇女史者应该大书特书的题材。男尊女卑箝制女性命运的根本枷锁是男尊女卑的价值观,而此价值观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古典时代的周朝,尔后于儒家的三纲之说中稳固下来,当然是男性威权体制下的产物。男性固视“乾男”尊于“坤女”为当然,女性在体制内不仅也接受这种价值观,而且身体力行,甚至推而广之;女性的自我觉醒,乃是近代的事。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历史学家班昭,续成她哥哥班固《汉书》的八表与天文志,博学高才,却是《女戒》、《助内训》等篇的作者,认为“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义理堕阙。”并主张“曲从”,因为“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在这种女性表率下,历代自然出了不少烈女贞妇,贞节牌坊。妻子不可二适,而丈夫可以再娶。就是男尊女卑价值观所产生的双重道德标准,丈夫纳妾视为天经地义,妻子毫无办法,以至于有妻子听到丈夫封候而哭泣的事,因怕丈夫富贵之后要另纳妻妾。丈夫纳妾后,妻子尚不许嫉妒。不然就是“妒妇”,不仅可能被扫地出门。甚至可被赐死。明清时代虽然已有少数开明文士认识到要解放妇女,但大都表现在戏剧与文学作品之中,如《牡丹亭》中,杜丽娘之追求爱情生死不渝、《聊斋志异》暗示婚姻应自主、《红楼梦》阐释爱情真谛,然而在当时既非主流,影响亦微。林黛玉象征中国传统女子承受“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境遇,郁闷痛苦不堪。林黛玉的《五美吟》咏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五个历史上的美女,借古人言志,引发不平之鸣。“肠断乌啼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此诗赞美虞姬在关键时刻饮剑自杀报答重瞳子项羽,比黥布、彭越这些男人最后被人任意宰割,要强得多,一如何溥所谓,项羽的“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君恩是楚腰。”“长剑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叙述红拂是隋朝大臣杨素的婢女,见到尚未得志的李靖意态自若、雄辩滔滔,小女子居然巨眼识英雄,那死气沉沉的杨府,怎能留得住敢于冲破漏网的女中丈夫呢?自然投奔李靖,同往辅助李世民去也。这首诗虽可略见黛玉的欣羡与向往之意,但发泄苦闷远远多于决心,多少也反映了创造林黛玉的曹雪芹之叛逆思想,实在有限。女子在男性独霸的社会里,既不能问政。也不准办事,连在深阁写写诗都算违规,如宋廷棻《女论语》有谓“莫纵歌词,恐她淫巧”。事实上,了不起的女诗人代不乏人,特别是像李季兰、薛涛、鱼玄机、李清照、朱淑贞。以及明末的柳如是,绝对不让须眉,足见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性表达感情的艺术才能还是压制不住的。红颜是祸水女子既然受到压抑,又不准参与,出了事情却要嫁祸于女子,所谓“女”。武王克商在《牧誓》中就指责纣王“牡鸡司晨”,《诗经》亦谓:周幽王失国之乱,“生自妇人”,都是女人造的孽。古代的西施替越国当间谍,灭了吴国,而越王勾践认为灭国的红颜是祸水,功成之后将她沉之于江,怕她将来倾自己的国。清代的袁子才就颇不以为然,说是“妾自承恩人报怨,捧心常觉不分明”,近人林贞木更有《西施恨》七绝日:“浣纱越女貌沉鱼,报国辞乡远入吴;色诱夫差亡霸业,功成句践戮香躯。”有功不赏,反而见杀,已属不公,将倾城之罪尽归诸女色,更是对女性的偏见。后来的文人墨客描述美人西施有个好归宿,功成之后与范蠡泛舟五湖,共享富贵的晚年,恐怕是美丽的文学想像,难以掩饰残酷的历史真实。西施浣纱,美丽的身影使鱼儿看到了都要下沉;而王昭君出塞,连天上的飞雁见其美貌都要下落。所谓沉鱼落雁之美。都是比喻,到底美在哪里,只能凭读者的想像。可见传统文人少有耐性来欣赏与描述女人的美丽,而花了许多时间去担心红颜是祸水的道德问题。把昭君送出关,固然有人深感惋惜,但也有人认为未尝不是幸事,若谓“祸胎已入虏廷去,玉关寂寞无天骄”;“妾身虽苦免主忧,犹胜专宠亡人国”;“冶容若使留汉宫,卜年未必盈四百”,把昭君给了胡人,可使胡人强不起来,也可免汉主专宠女色而亡国,如果把她留在汉宫,汉朝的天下也许不会有四百年之久!把漂亮的女人视为祸水,因而将女人的美丽形容成倾国倾城之美,即李延年所谓“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者也。从周幽王的褒姒,到使吴三桂冲冠一怒的陈圆圆,都成了亡国的罪人。汤显祖的《咏懊恼事》之一日:“河北拭甄面,江东泣丽

尸;山川半流血,此劫为胭脂。”谓曹操破河北,曹丕见甄氏以巾拭面,姿貌绝伦而纳之;杨广灭江东,因陈后主迷恋张丽华之故,是以战乱流血,好像都是为了抢夺女人,女人的美貌竟成了男人治国失败的替罪羊。当然还是有明通的男士,驳斥女祸论之不当,李太白所谓“若教管仲身常在,官内何妨更六人”,就是说有贤相在位,又何惧女祸?袁枚《咏明皇》诗有云:“姚宋不亡妃子在,胡尘那得到中华?”《咏玉环》诗有云:“缘何四海风尘日,错怪杨家善女人”,也就是说唐明皇若有贤相在位,虽有美人杨贵妃,也不至于会有安史之乱;为何一旦乱起,就要错怪良善的杨家女子呢?传统女性之昔传统女性之苦颇能见之于杨维桢的《杞梁妻》一诗中:“极苦复极苦,放声一长哀;青天为之雨。长城为之摧。”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歧视女性的社会里,女人竟往往虐待女人,最惨烈的莫过于吕后残害戚夫人的例子。汉高祖刘邦宠爱戚夫人,并生了赵王隐;高祖驾崩后,惠帝立,吕后成为皇太后,立即命令囚禁戚夫人于永巷,并剌光她的头发,将她的颈子套在铁圈里,穿的是赤褐色的衣服,天天做苦工,整日用杵臼捣谷类。戚夫人凄凄然边捣边歌道:“子为王,母为虏,终日春臼薄暮,长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汝)?”戚夫人于痛苦与无奈之际,寄望于她的儿子赵王,哪知吕后听到后大怒,居然招赵王入京来杀他自己的母亲。赵王初不肯来,终于来了之后,吕后竟将其毒死,然后斩断戚夫人的手与脚,挖掉她的眼睛,割除双耳,强迫她吃哑药,让她住在厕所里,称之为“人彘”。恶毒的吕后还要惠帝去看,惠帝倒有心肠,看到如此惨状后不禁大哭一场,说这不是人干的事;他是吕后的儿子,实在不配当皇帝,此后果然淫乐不听政,七年后悄然死去。到汉朝末年,这种惨事又历史重演:司隶冯方之女被袁术见到,纳为妾,十分宠爱,遂遭到袁将军其他女人的忌妒,即铁崖先生所写《冯家女》一诗所谓:“将军爱幸诸妇妒,颜色粹美无疵瑕”,因而设计害她,最后将她绞杀后,系之厕所,无论父亲冯司隶或丈夫袁将军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还以为她自己想不开上吊死了:“昨日堂上人,今朝厕中鬼;将军不为疑,司隶不为理。”真是“千年古愤何由申”啊!残酷的历史继续在重演,到帝国的晚年,清末的珍妃得到光绪皇帝的宠爱,反而遭慈禧太后之忌,趁八国联军陷城前,被推入井中惨死。记录此一惨剧的咏史诗,除文廷武的落花诗外,尚有恽薇孙极为沉痛的五律一首:“今井一叶堕,凄凉瑶殿旁;残枝未零落,映日有辉光;沟水空留恨,霓堂与断肠;何如泽畔草,犹得宿鸳鸯。”好不凄惨。

猜你喜欢

团扇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团扇
站在苏州团扇背后的人
清风邀明月,团扇摇佳人
梁季兰的团扇情怀
梁季兰的团扇情怀
李晶:姑苏城内嗜闲居 轻罗小扇织旧梦
扇面作画
李晶:轻罗小扇为谁裁
明月入怀:中国团扇文化印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