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漯河市在改革创新中阔步前进

2009-12-21李彩岩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漯河漯河市名城

张 云 李彩岩

六十年不懈探索,六十年沧桑巨变。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漯河是河南的经典。从河南看全国,从漯河看中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地处中原腹地的漯河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精彩纷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逐步完善:城乡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260多万干部群众用智慧和汗水,写下了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漯河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漯河小市,为什么在不长时间里,被打造成中原腹地一颗耀眼的明珠呢?干部群众一致认为,成就首先归功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正确决策。1986年,漯河升格为河南省辖市。面对薄弱的基础,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三年小变,五年中变,十年大变”的奋斗目标。“团结进取、自强不息、雷厉风行、实干创新”的漯河精神,成为凝聚全市上下艰苦创业意志的旗帜。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的春风激荡神州大地,漯河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成为“省办内陆特区”和“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市”,并以敢闯敢试的精神争创漯河发展新优势,确保了“十年大变”目标如期实现。1997年,漯河市委、市政府及时确立“实现漯河在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战略定位,大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使现代企业制度深入人心,漯河企业改革走在全省前面。跨入新世纪,漯河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漯河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下的阶段性特征,确立了建设开放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提出了提前5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描绘了漯河新世纪之初的发展蓝图。2006年,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确定了“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着力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打造中原地区富有魅力的生态宣居名城,扎实推进开放型漯河建设、和谐漯河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加快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总体奋斗目标,掀起了漯河又好又快发展的新一轮高潮。从2007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特点,又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为全市的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确定了正确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他们做出了6项重要决策:1、致力建设工业大市和工业强市,努力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2、奋力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全面推动开放的漯河更开放。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着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5、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建设富有魅力的生态宜居名城。6、全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构建和谐漯河。2008年他们做出了六项重要决策:1、牢固坚持工业强市,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2、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3、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发展。4、大胆创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改革开放。5、致力打造生态宜居名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6、更加重视民生问题,加快推进和谐漯河建设。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根据漯河市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他们特别做出了3次重要决策:1、强力实施三大突破,即实施招商引资大突破;实施产业聚集区大突破;实施城乡一体化大突破。2、着力抓好三大拉动,即:坚持投资拉动:坚持城市拉动;坚持三产拉动。3、努力实现三大提升,即:努力提升优势产业层次;努力提升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努力提升社会和谐程度。这些重要决策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它把漯河经济引入到一个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轨道。更为重要的是,市委、市政府在一系列重要决策中,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一切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打造新的工作亮点,创造新的业绩。从近几年一系列决策内容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决策具有鲜明的全面性、连续性和实践性特征。抓住钢,目方张,一花引来百花香。最近几年,漯河市连续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等多种荣誉称号,它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漯河正在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30年一路创新发展,漯河成为中原大地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魅力之城。——经济发展一路领先。30年来,全市经济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连年位居全省前列,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八五”时期是全国发展最快的30个城市之一,“九五”时期国民经济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尤其是“十五”时期成为发展最好最快的阶段。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437.02亿元,比1978年增长26倍;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0732元,比1978年增长5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567元,比1978年增长47.6倍。漯河的综合实力跨入全省先进行列。——改革开放大步朝前。国有企业改革逐步规范,双汇、银鸽两支股票上市,并分别完成国有股权转让和股权分置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财税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其他各项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各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漯河被誉为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百花园”。连续6年成功举办“中原食品节”和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为食品企业走向国际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通过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经济外向度显著提高,现有7家世界500强企业和一批境内外知名企业投资漯河,利用外资总量位居全省前列。漯河市以改革开放和创新争先的成效,成为全国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市、全国开拓农村市场试点市、全国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试点市。——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推进力度,使漂河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生态宜居城市。2004年第二次行政区划调整后,市区面积扩大到1020平方公里,是建省辖市之初的13倍多。2007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5.65%,比建省辖市之初提高26.7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6平方米,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3%。特色游园、街心公园、行道绿地造型多样,遍布市区:路灯、桥灯、彩色轮廓灯熠熠生辉,装点出亮丽夜市,城市美化亮化达到新的水平。全市基本实现“市县通高速、县乡通二级、村村通油路”。漯河连续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在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决策中,动作最大、成效最好、群众最满意的,沙澧河的开发建设是其中的一项。沙澧河因为脏、乱、差长期得不到解决,而被称为漯河的“龙须沟”,如今已变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在决策中的信心、魄力和超前意识。漯河市依水而建,沙河和澧河在市中心交汇。近些年,该市沿河不少都市村庄房子越盖越密,越盖越乱,成了整个城市脏乱差较集中的区域,不仅影响市容市貌,而且已严重影响到沙澧河两岸的交通和防汛。为了加快漯河发展,建设中国食品工业名城和中原生态宣居名城,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决定高标准推进沙澧河综合开发。整个沙澧河开发建设工程分三期进行,10年完成。首期拆迁涉及三区7乡镇(办事处)18村5699户19946人,120家企事业单位,长达31.16公里,总拆迁面积136万平方米。2007年7月16日拆迁工作启动,原计划4个月完成的任务,1个月大头落地,2个月全部结束。没有发生一起强行拆迁事件,没有引发一起治安和刑事案件,没有一户群众赴省进京上访,整个拆迁过程中全市始终保持大局稳定和社会和谐,取得了“和谐拆迁”的良好效果。正确决策使漯河沧桑巨变,科学决策使漯河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目前,漯河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漯河的美好明天绘制更加宏伟的蓝图!

猜你喜欢

漯河漯河市名城
喝醉酒的爸爸
北威州名城名展
漯河市首评“十大青年创业之星”
漯河为环卫工人设立“爱心取水点”
漯河为环卫工人设立“爱心取水点”
漯河市关爱留守儿童百对城乡家庭“结亲”
会展名城
“二元一次方程组”检测题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