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以问结尾的表达功能

2009-12-10罗伯真

新课程·中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短句语气古人

罗伯真

优秀作家无不重视文章结尾的锤炼,他们笔下的结尾往往是运思谋篇的匠心所在,以问收尾就是表现力强、具有鉴赏价值的妙笔。

一、驳立结合,突出观点

《内蒙访古》末段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和亲”政策作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用设问句结尾:“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和亲就一律加以反对,那么在封建时代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取得民族之间的和解呢?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作者先用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行文中明显蕴含着对“昭君出塞是民族屈辱”论的否定,答句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对和亲政策作了肯定。一问一答,问中寓立、答中含驳,驳立结合,思辨色彩鲜明,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二、提示文旨,发人深省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用反问句和独词句结尾:“……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活该。”反问句以“塔终究要倒”暗指封建制度的崩溃,从而深化读者的认识: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溃灭乃历史发展之必然,是人民愿望的真实反映。反问后续以短句“活该”煞尾,更增添了强烈的嘲讽色彩。问句表意,干脆有力,不容置疑;短句表情,幽默诙谐,痛快淋漓,生动而深刻地提示了文旨。

三、问中延伸,层进开拓

反问句一般不必作答,但有的文章的结尾为了进一步阐明和引申观点,采用答反问的特殊语句形式,加强结尾的力度。《事事关心》的结尾就属此类:“古人尚且知道这种道理,宣扬这种道理,难道我们还不如古人,还不懂得这种道理吗?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比古人懂得更充分、更深刻、更透彻!”作者在问答中进一步劝勉人们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三个“更”构成排比,语气坚定,强化了表述中心论点的力度。《古之侨献琴》结尾先用“岂独一琴哉”反问,继以“莫不然矣”答问,由论“用物”延拓至论“用人”,针砭世风,升华文旨。

四、直抒胸臆,强化感情

《母亲的回忆》一文在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的基础上,以“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这一设问句发问,引起读者注意,接着作者以朴实的语言直抒胸臆:“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一问一答的语句形式使感情的抒发由母子之情升华到爱民族、爱人民的高度,增强了结尾对读者的感召力。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由事、景、物中自然生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结尾用反问句“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向“古仁人”学习的坚定志向。用问句“卒章显志”,语气强烈,耐人寻味。

五、含而不露,引发联想

《土地》的结尾严肃地提出:“怎样保卫每一寸的土地呢?怎样使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它的巨大潜力,一天天更加美好起来呢?”这两个问题,含而不露,启发读者思考对祖国“土地”的历史责任,问句后作者未作直接回答,而是运用拟人法描写“青春大地”“发出巨大的声音”,以鼓起读者的想象之翼,使读者在深沉的思索中激

起自豪感和使命感。

六、照应开头,结构圆合

以问收尾不仅具有表意功能,而且具有结构功能。朱自清的《匆匆》第一节用问句“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巧妙地连接排比式描述和丰富的联想,结尾仍以这一问句作结,这反复的发问,蕴含着惋惜时光流逝,不愿虚度年华这一主题,且使文章首尾呼应,显示出结构的完整美、匀称美。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猜你喜欢

短句语气古人
短句,让表达更丰富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短句—副词+谓语
短句—谓语+宾语
注意说话的语气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长句变短句方法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