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几个结合

2009-12-10张玉珍顾永成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结合职业院校

张玉珍 顾永成

摘要:职业教育要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必须处理好多个方面的结合,即职业院校与镇、乡、村等基层组织以及企事业用人单位紧密结合,涉农职业院校与城市职业院校有机结合,农村职业教育与城市职业教育相结合,扩大规模与提升内涵质量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谐、持续和稳步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院校;新农村建设;结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根本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和谐、持续、稳步发展,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缺乏职业技能,必须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这对职业教育是一次机遇,也是一种挑战。职业教育要想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结合。

职业院校与镇、乡、村等基层组织以及

企事业用人单位紧密结合

如今的农民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外出打工,在城镇的企事业单位就业,我们称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或“农民工”,这一部分劳动力与企事业单位接触最多,企事业用人单位能相对较容易地了解农民工的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另一部分在农村务农,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这一部分劳动力与镇、乡、村等基层组织接触最多。这些基层组织最了解农民的所想所需、当前存在的困难、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等。因此,这些基层组织以及企事业用人单位可以为职业院校提供准确的教育(培训)需求,从而为职业院校尤其是涉农职业院校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培训计划、合理设置专业、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等提供强有力的指导。职业院校以这些组织以及用人单位提供的数据为依据,可以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出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实用型技术人员,从而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如果职业院校脱离农民的实际需求,不与这些基层组织以及企事业用人单位紧密结合,只能是闭门造车,没有实用性,不仅不能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也不能推动职业教育向前发展。

涉农职业院校与城市职业院校有机结合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行城乡统筹,一方面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过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的耕地面积是18.31亿亩,人口达到13亿,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中低产耕地占总面积的2/3以上。农村的现有劳动力大约为4.85亿人,按照目前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2亿人以上,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因此,要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靠两个“轮子”一起转:一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二是实施千万农民大转移与大培训工程,这也是农民增收的一条好途径。前者需要职业教育为农业现代化培养高素质的新一代农民,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科技服务;后者需要职业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从事第二、三产业提供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两者需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农民增收,使农村逐渐实现小康目标。

过去,一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职业教育,多数人都把视角仅仅放在涉农职业院校以及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上,狭隘地理解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未进入普通高中阶段学习的初中毕业生主要在农村,职业院校学生主体也来源于农村。不只是农村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自于农村,而且城市职业院校的生源也主要在农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涉农职业院校和城市职业院校两者共同的历史使命。

农业职业教育与工业职业教育相结合

(一)合理设置农业职业教育与工业职业教育

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仍然十分落后。调查显示,75%以上的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后未经职业教育就直接就业,15%的农村学生在接受高中教育后也直接就业,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因而不能或不敢涉足收益好、技术含量较高的特色养殖业、特色种植业,更不能或不敢涉足需一定专业知识的农业经纪人。绝大多数农户的种植、养殖结构单一,传统农业效率低,收益率更低,再加上缺乏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将这些传统农产品转化为特色经济产品,有些地区的农产品甚至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普通农户经济收入低,生活水平也就不可能提高。

为了增加收入,一些农村劳动力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由于文化层次较低,农民外出打工也受到了较多限制。据有关部门统计,56%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要求达到初级工以上水平,近60%的岗位要求熟练工人。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限制了农民工就业的领域,长期以来,他们只能从事“脏、乱、险、累”等体力劳动,从收入来看也处于最低层,低收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成了农民工就业的主阵地。

因此,要从整体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合理设置农业职业教育与工业职业教育。

(二)发展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根本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而发展农村经济的主体是农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专业技术素质、专业技术能力。目前,大量低文化素质人口集中在农村,农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直接制约了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也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培育新型农民的主要途径。然而,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不论城市职业院校还是农村职业院校,开设农业类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少,农业类专业急剧下降,甚至一些涉农职业院校已经失去了“农”字特色,农业职业教育正面临着“离农”的尴尬。

职业院校,尤其是涉农职业院校要树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理念。在人才培养方面,可通过定向、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和输送大量毕业生;在专业设置上,可向农业实用技术类专业倾斜,根据目前农业发展所急需的专业人才进行专业设置,如特色养殖、果树栽培、蔬菜栽培、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换句话说,必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设置专业、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此外,办学目标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都要紧扣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

职业院校还可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三下乡”等项目为载体,引导和鼓励学生到农村去工作或提供服务,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基层组织任职。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100亿元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农村职业院校建设,提高农村职业院校的办学能力。这对农村职业院校来说将是一次机遇和挑战。

(三)工业职业教育与培训铺设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之路

一个国家的经济在由贫穷到富裕的发展过程中,一般都要经历由落后的农业经济部门向先进的工业生产部门转移富余劳动力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开发水平,合理、有序地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既是开发人力资源、化解城乡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途径。

事实表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由于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技能,难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难以适应现代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如果职业教育不果断地挑起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任务,不仅不会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且在职业教育生源高峰期即将过去之际,也会阻碍自身的发展。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积极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每年培训2000万人次以上,使他们初步掌握在城镇和非农产业必需的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培训证书。”这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工业职业教育可采取分层培养模式积极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首先,对于处于青年时期的中职、高职学生加强工业类专业教学(尤其是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使他们均能通过在学校学习而成为一名既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他们在踏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地胜任相关行业岗位的工作;又由于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工作过程中还能不断提高自己,从而使自己在本行业中不断发展而成为专业技术人员。

其次,对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进入中职、高职学校学习的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可以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有效形式,提升他们现有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或者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一门新技能、新技术,从而为从事具有一定技术含量、收入较高的技术岗位打下基础。年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接受培训,文化素质将不断提高,收入也会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

再次,对于外出就业的中年及以上农民工,由于他们普遍只具有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只能根据他们目前所就业的岗位,通过短期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培训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如家政、建设、服务、修理等对文化基础知识要求不高的领域。

扩大规模与提升内涵质量相结合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职业教育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教学质量。前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心放在规模扩张上。随着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规格要求的提高、国家对职业教育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开始由规模扩张向内涵质量提升转变。职业院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内涵质量,才能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长期困扰学校“入口”和“出口”的难题也才能迎刃而解。

目前,职业教育初次就业率虽然达到了90%以上,但是,毕业生实际就业质量,如对口就业率、就业稳定率、就业起薪等,与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这反映出目前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还存在问题。目前,不少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三年后,干的却是专业不对口、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和技能要求的普通工,有些普通工所需的技能在企业只需几个月训练就可掌握。

影响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真正符合职业院校学生需求的教材缺乏,实习、实训条件跟不上教学要求,师资力量结构不太合理等等。所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必须多方面综合考虑,教材体系、设备和师资等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没有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的教材体系,尤其是实训教材体系,而只是压缩本科教材,没有符合专业教学要求的设备,想提高教学质量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提

高教学质量也会成为空谈。

政府统筹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市场调节保证职业教育的效率,政府统筹保证职业教育的公平。目前,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80%以上来自城市的弱势群体和农村。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统筹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一是要统筹管理体制;二是要统筹经费管理,为职业教育夯实发展后劲;三是要统筹专业发展,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针对性。政府要通过设置重点专业、对重点建设专业在经费和政策上重点扶持等方式来宏观调控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加大对农业类专业的保护和扶持力度,促进农业类专业良性发展,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新型农民培养的需要。除了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外,职业院校也应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竞争的需要,通过不断加强与农村基层组织、企事业用人单位紧密合作,通过不断提升内涵质量建设等来推动自身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职业教育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如何迎接它,只有处理好以上多方面的结合,才能有效地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促进自身不断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君,冯德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文化建设,2008,(6):150-151.

[2]赵家国.关于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5):63-64.

[3]管德明,万军.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10):11-13.

[4]田占慧,刘继广,钟利军.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新模式比较分析[J].成人教育,2008,(1):95-96.

[5]侍建星.论欠发达国家农村成人教育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7,(22):66-68.

作者简介:

张玉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顾永成,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新农村建设结合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