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

2009-12-10孔爱峰李俊峰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22期
关键词: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实名制

孔爱峰 李俊峰

[摘要]在建设和谐校园的新时期,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非常必要。文章分析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困境,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和重点难点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和谐校园 网络文化 实名制 舆论引导

[作者简介]孔爱峰(1977- ),男,江苏泰兴人,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新闻传播;李俊峰(1972- ),男,江苏张家港人,常熟理工学院学生处处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就业指导。(江苏常熟2155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和谐校园视域下基于意识形态理论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GSY2009YB288)的阶段性成果和常熟理工学院课题项目“文化视野下大学生网络思想现状与对策”(项目编号:ky200815)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161-03

网络为人类创造了崭新的文化载体,它对传统文化的生产、流通和传播、接受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近年来,党中央对网络文化工作非常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胡锦涛总书记也强调,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因此,新时期,对于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命以及和谐文化建设领跑者的高校来说,如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使网络真正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日益成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新课题。

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困境

1.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的积极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互联网主群体之一的大学生成了网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传播者,他们既是参与者,也是接受者。在推进和影响网络文化发展的同时,他们也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网络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在逐步实现“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网络文化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挥着日益突显的双重影响,对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我们要继续保持并最大化地发扬。首先,网络文化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开阔了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认识力和创新力。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的最重要的文化,其传播具有速度快、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覆盖范围广以及高度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实现了文化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大学生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很强,网络上丰富的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娱乐信息有助于他们开阔眼界,掌握知识,学习技能,陶冶情操。其次,网络文化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交往渠道和交往范围,传统的校园生活和人际交往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更多的大学生热衷网络交际。网络的虚拟性和沟通的无限性使他们在网络上提前“走上社会”,接触到各行业、各年龄、各性格的人群,通过交往和沟通能逐渐提高他们的交际技能,同时,也能合理地进行情感宣泄。尤其是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社交能力较弱的学生说,更是提供了有利条件。这种交往还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部分缺陷,完善了教学方法和沟通渠道,对于师生就学习、生活和思想的互动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2.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的消极影响。网络文化的丰富性、开放性和娱乐性受到了网民特别是大学生的欢迎,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并为丰富大学校园文化、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第一,有害信息泛滥容易造成大学生的价值导向偏离和道德人格缺失。一方面,徜徉于不法分子制造的各种网络垃圾信息中,缺乏自制力和判断力的大学生很容易深陷其中;另一方面,网络中传播的消极、颓废的信息也冲击着传统的道德观念,裹挟着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造成部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此外,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的网络技术占据网络传播的制高点,向我国倾销带有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各类信息,对我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冲击,造成少数大学生价值导向发生偏离。第二,自制能力差的大学生容易沉迷网络游戏,造成网络成瘾。部分大学生在享受网络游戏的快感时渐渐失去了时间感,逐渐对网络产生依赖,导致网络沉迷和上瘾,形成对上网的生理及心理依赖。以“人机交流”取代了“人际交流”,导致真实社会的人际交往障碍,极端的个例会因为虚拟情感的破灭而逃避现实,酿下严重的后果。

3.高校对发展网络文化的矛盾心理。网络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扩大了人际交往的空间,推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专家们普遍认为,网络文化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划时代成果。网络文化伴随着先进的传播技术而诞生,因而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还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理想信念、道德素养和行为方式。在信息化大潮中,网络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习惯网络生活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都在逐步改变。一方面,高校管理者看到了网络的优势和给师生带来的便利,非常想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重要的载体支撑,为和谐文化的传播提供重要的路径选择,将本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模式、科研成就和文化信息向社会广泛传递;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也看到了网络舆论力量之大、有害信息破坏力之强以及网络生活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之深刻,看到了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巨大挑战,而学校对其在和谐校园建设中产生冲击和负面影响的处理经验不够丰富,所以对和谐文化视域下的网络文化建设持有矛盾心理,处于两难境地。然而,当前,网络文化已经达到了同主流文化进行积极沟通对话和对主流文化的发展施加影响的程度,并且将逐步成为主流文化,我们必须积极面对而不是观望或逃避。我们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对于网络文化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要因势利导,尽量避免或使之最小化,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完善现有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与载体

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网络自律。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虽然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成长,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他们道德意识的混乱。由于无法直接看到或者明显预见到行为的后果,部分道德和法律意识不强的人会认为,可以在网上为所欲为而不需承担任何责任。网上随意撒谎、散布谣言、人身攻击、互相谩骂等现象非常突出,抄袭或者购买网络资源中的作业、论文和课件等现象也比较普遍,更有甚者,部分大学生经常浏览不健康网站,随意公布别人的隐私,散布违反国家政策的言论或者充当网络黑客等。这些既造成了网络秩序的混乱,导致网络不文明行为的相互感染和蔓延,又造成了大学生道德观念的淡漠,影响了他们的成长成才,不利于高校的和谐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传统社会中的道德约束已经部分失效,引导学生实现网络自律是最有效的途径。高校要通过课堂思想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法律知识宣传等途径积极培养大学生网上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他们在虚拟空间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增强他们的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大学生只有提高了道德选择和观念批判层次的信息分辨能力,具备了道德习惯和理想信念层次的道德自律意识,明确了网络生活中合法与违法的行为界限,才能自觉地抵制有害信息,正确地认识网络、利用网络、维护网络,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充实自身的成长。

2.抢占网络文化阵地,弘扬大学主流文化。在信息化时代,我们离不开网络,网络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向前推进。我们要抢占网络文化阵地,积极弘扬大学主流文化,培育网络和谐文化,让网络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渠道,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新阵地,成为大学形象展示的新窗口,用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极大地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精神世界。良好的高校网络文化离不开一批优秀的校园网站,为师生提供对话的渠道、服务的平台和交流的环境。首先,可以由党委宣传部门建设校园新闻网,及时发布师生关心的各类新闻动态、学习资讯和生活信息,确保时效性、权威性、广泛性和服务性,充分发挥新闻网的资讯发布功能、信息检索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这样师生就形成了习惯性访问该网站的网络浏览方式,就会潜移默化地被该网站上主流文化思想感染。其次,可以加强校园BBS论坛的建设和管理,在确保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体现民主、自由和平等,让大家在虚拟的环境中加强交往和沟通。校园BBS上的内容涉及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及观念表达,日益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面对庞大的注册群和信息发布,管理员和版主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的同时,也要积极提升舆论引导和舆论控制水平,维护论坛的健康成长。

3.建设网络文化队伍,加强网络文化管理。要建设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离不开一支坚强有力的工作队伍。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除了硬件投入外,主要依靠两种手段:一个是疏,另一个是堵。这都需要我们建设一支既有较高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具有较好的网络信息技能,能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文化队伍,为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等学生工作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在学生中物色、培养一批“红色网虫”。对这支队伍要经常进行思想指导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理论水平,增强网络文化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唱响网络文化的主旋律。他们要随时关注校园网络信息动态,充当学校与师生网民沟通的桥梁,体现校园网络的服务功能;发现学生思想中明显的不良苗头时,要进行及时的劝服和有效的纠正,避免潜在的矛盾和问题激化,导致严重的后果发生;发现谣言时,要积极开展舆论引导,防止错误信息广泛传播。对于那些随意宣泄情感,进行人身攻击或者散布谣言的有害信息应加强监控,及时删除,并发布正确信息,避免对和谐校园造成不利影响;对于可能发现的网络犯罪,则要与公安部门密切联系,尽早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或得到有效遏制。此外,网络文化管理中离不开硬件建设和网络技术,要建设和谐的网络文化,足够的设备投入和较好的技术防范也是不可取代的。

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点与难点

1.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实名制。韩国从2002年起推动实施网络实名制,迄今已通过立法、监督、管理和教育等措施,对网络邮箱、网络论坛、博客乃至网络视频实行实名制,成为全球贯彻实名制最彻底的国家之一,这也使得韩国成为网络安全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网络实名制的源头一般认为是2002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在谈及新闻改革时提出的“人大应该立法禁止任何人匿名在网上发表东西”。2004年底,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在高校教育网实施实名制,特别强调“高校校园网是校内网络用户信息交流的平台,要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但在高校BBS实施网络实名制之后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很多学生认为不能再无所顾忌地发言而选择离开校园BBS,转向校外的论坛,导致大量网民的流失;其次,很多习惯于校园BBS的学生更多选择浏览而不是发布信息,导致网站信息量不够丰富,信息交换受阻;最后,校园BBS缺少了学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反馈声音,不利于学校掌握舆情动态切实解决问题,留下了一定的隐患。目前,我国也正在着手制定相关实名制的法律法规,相信通过网络实名制立法,规范网络身份认证,一定会为我国的网络健康发展起到保驾护航作用,但是对于网络实名制下的高校网络管理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创新思维和管理探索,尽量做到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抵制错误和腐朽的思想。

2.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应对。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造成了网络信息发布门槛低、速度快、传播广、影响力大,因此,很多社会舆论焦点都从传统媒体转移到了网络,很多突发事件都能在网上寻求它的“新闻源头”。中国的网民人数目前已居世界首位,网民的文化层次也比较复杂,如果不做好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应对,很容易造成受众的信息恐慌和思想混乱。近年来,高校的很多突发事件都是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以真实或者背离真相的形态无限传播的,给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带来了很大困扰,应该引起高校对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机制的重视。传统的管理理念往往使高校管理者担心突发事件的公布会影响校园的稳定和学校的形象,而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时期尽量保持沉默,很少及时向师生或者社会公布事情的真相和处理的进展情况,甚至拒绝社会新闻媒体的采访。在缺乏正确信息渠道的情况下,很多小道消息就在人们之间以讹传讹,并扩展到网络上,谣言蔓延,造成更难以预计的后果。在信息时代,面对这种突发事件的舆论处理,“疏”比“堵”更有效。学校应该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全面评估,确定舆论引导方案,及时利用校园网络和公共信息平台发布事情的真相,利用网络传播快和广的特点抢占舆论主动权,对于随后仍然出现的误解和谣言要及时解释并澄清,在不能避免外界媒体报道该事件的情况下还应该主动与社会媒体联系,通过正确的信息传递,避免造成社会的误解,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

3.高校特色的品牌网站建设。建设和谐校园离不开学校的声音与师生的意见之间进行的良好沟通,这就要吸引师生去关注学校,畅通信息渠道。因为了解,才不会误解。在大学校园特殊的环境和媒体条件下,网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建设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品牌网站,打造优势栏目,吸引校园人气,是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如江苏省常熟理工学院2005年9月开通的“五月阳光”网站提出了“因为有你,所以阳光”的口号,包含的新闻网和学校论坛坚持资讯时效性、信息检索性、生活服务性、娱乐互动性,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于潜移默化中,并在苏州市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项目评比中获奖。其中新闻网以“关注你我身边的校园资讯,感受学校发展的坚实步伐”为宗旨,日点击率从开始的2000发展到现在的2万以上,目前总点击率近1500万。新闻网每天发布二十条左右的新闻,从地方到国家的各类媒体经常转载该网站的新闻,为学校对内鼓劲、外塑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网站在师生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依赖性,浏览新闻网成了师生每天的“必修课”,也成为社会各界了解学校发展的窗口。《光明日报》称“五月阳光”已经成了校园媒体品牌,是江苏高校新闻宣传战线上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这些成功的建设经验和做法值得高校借鉴和参考。高校应该逐步建立起适合本校校情的、符合本校师生口味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网站,不断探索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经验,为建设和繁荣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谷.网络文化概念辨析[N].光明日报,2007-11-25.

[2]计雪荣,等.试论高校BBS的舆论引导与控制[J].新闻界,2008(3).

[3]孔爱峰,等.从常熟理工学院新闻网看大学新闻网建设[J].教育,2008(2).

猜你喜欢

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实名制
聊聊证券账户实名制
实名制
浅谈中职学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高职院校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浅议网络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多数实名制令民众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