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素质问题探析

2009-12-10张海凌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22期
关键词:教师素质多元化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不仅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更是针对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推行者和实施者,没有高素质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只有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素质教育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师素质 师德教育 多元化

[作者简介]张海凌(1964- ),女,陕西韩城人,西安陆军学院科学文化基础教研室,副教授。(陕西西安710108)

[中图分类号]G5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050-02

素质教育在我国开展以来,有关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各类研究和讨论如火如荼,不同观点的学术文章也林林总总、层出不穷。但是,相比而言,对提高教师素质问题的关注明显不够,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实际上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它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其中,学生固然是素质教育的中心和重点,但作为素质教育的直接推行者和实施者,教师的素质是先决,是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因此,只有切实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才能保证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扎实有效的开展,否则,素质教育就是空谈。当前高校教师素质确实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事业心和责任感淡薄、师德修养缺乏、教学方法单一僵化、知识更新缓慢以及学术研究行为不端等。不解决这些根本问题,素质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作为高校教师,在素质要求方面当然是多多益善,但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修炼良好高尚的师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我们这里所说的“师德”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固定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内在精神品质。教师的高尚师德往往表现为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吸引、感化和塑造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修炼良好高尚的师德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思想进步——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追求;事业心强——具有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治学严谨——具有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热爱学生——对全体学生尽职负责,能客观地理解学生,真诚、积极地与学生相处,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人师表——语言文明、举止端庄、作风正派、襟怀坦白、严于律己,善于自省;心胸豁达——能容纳学生的不同的看法、见解、允许失败、鼓励成功。

师德教育在各院校虽然常喊常抓,但有时因缺乏具体可行的规范要求或缺乏监督检查,造成师德教育成为口号,师德建设成为标语的现象。由此,在实际教学中显露出很多问题。如有些教师作风松散,课堂教学随意性强;有些教师对学生存在的缺点问题不愿问懒得管,责任意识差;有些教师忙于外出代课挣钱,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有些教师弄虚作假,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这些现象和问题尽管都是个别现象,但其影响却很恶劣,如果不予及时纠正,不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就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风气,弱化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影响学生心理、学业的良性发展。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往往比其专业素质更为重要,必须高度重视。

二、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整体素质优良,专业才能突出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这无疑对教师知识结构层次提出了更高要求。当然,多元的知识结构并不是无限制地要求教师懂得每一门学科,把握所有学科领域的知识,这既不可能也不现实。笔者认为,对教师知识结构素质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具备这种“广”与“精”相结合的知识结构,才能在教学中居高临下——引领和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举一反三——打开和疏通学生的思维路径;引经据典——扩展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纵横捭阖——使各科知识融会贯通。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挥洒自如,才能紧紧吸引学生,才能将素质教育的种子植入学生的心田,开出灿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般而言,“精深的专业知识”内涵确定明晰,就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及其亲缘学科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外延丰富且不够具体明确。笔者认为它主要应该包括:一是现代哲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和思维科学的基本知识,并运用它们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二是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一般基础知识。三是现代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包括经济、法律、历史、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四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卫生学的基本知识。素质教育的对象是人,是身心正处在不断发展成熟阶段的青少年。教师要更好地帮助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就必须懂得这些基本的科学知识。

目前高校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重视专业素质的提高,轻视其他学科的学习,很多教师有专业知识功底而少基础知识素养。教师们或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或忙于提高学历追求学位等原因,无暇补充专业以外的知识,造成其文化底蕴薄弱、知识结构缺失。这种状况不改变,不仅教师个人的事业发展受限,而且会严重影响对学生的教育成效。

三、培养科学灵活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顺利完成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它是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一个具有高尚师德和广博学识的学者不能等同于一个合格教师。教师只有掌握科学、多样和富有实效的教育方式,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才能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满腹才学传授给学生,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第一,组织能力。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能按教学计划积极有效地推进教学,游刃有余地掌握课堂节奏,沉着冷静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有的放矢地调节课堂氛围等。第二,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传授科学知识、启迪学生智慧、塑造学生心灵的最基本的工具和最主要的桥梁,教师要做到口语表达时口齿清晰、字正腔圆,表意准确鲜明、逻辑严密,声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情;书面表达时主旨明确、内容翔实,材料丰富、有理有据,结构合理、开阖自如,语言规范、文面整洁。(2)态势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微笑的表情、恰当的手势姿态、鼓励的眼神等态势语言向学生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在教学中起到激励、强化、交流、启发等效果。运用体态语言时,目光、手势、表情、姿态要做到自然亲切,意义明确,稳重大方,恰到好处。(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能熟练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当前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当今计算机已广泛进入课堂,各种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现代教学手段突破了时空界限,可将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综合直观地展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第三,沟通交流能力。教师授课的过程就是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现代教育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如果缺乏沟通交流的能力,这一教育思想就无法实现。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内心需求,帮助学生认识发掘自己的才能和潜能,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等,这也都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沟通交流的技巧才能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

四、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既要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高质量需要,又受到工作对象变数大的制约,还要受到家长、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因素所带来的影响,而且在教育转型期,教师受到的心理冲击比任何时候都严重:教师权威地位动摇所带来的失落、不适应;新的教育理念所造成的巨大压力,教育信息化对教师越来越高的要求,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带来的激烈竞争等,造成人的心理出现紧张、焦虑、不知所措等问题。

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主要应做到“五强”:第一,角色适应力强。在教育工作中,面对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家庭能较快调整,适应不同角色的要求,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和学校环境。第二,心灵感悟力强。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心灵有特别的感悟能力,能透过学生的言行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的感受和心理动机,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鼓励。遇到问题时能客观地理解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三,情绪控制力强。教师要以积极稳定的情绪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切忌将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影响学生。因为情绪是可以“传染”的,积极的情绪可以产生出巨大的能量,诱发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而不良情绪往往让学生不知所措,这样很容易抑制学生的思维。第四,心理承受力强。教师对教育环境、学生状况、领导素质、社会公正、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随时都要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尤其是在遇到挫折时能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应对,迅速摆脱挫折对心理的消极影响,并从挫折中学会坚强和奋进。第五,教育表现力强。人都有表现自我以获得认同的本能倾向。教育表现力强的人,不仅敢于展示自我,而且善于发展自我,它是教师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集中体现。

有资料显示,目前高校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甚至心理偏差,而且强迫症、职业焦虑和职业倦怠是其中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障碍。教师缺乏健康的心理,极易影响或伤害学生使他们产生心理障碍,这种危害远大于教学不当的教师对学生学业的危害。因此,教师要重视自身心理调节及心理保健,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努力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五、培养研究问题的能力

21世纪的高校教师应该既是教学的行家,又是科研的能手。在教育改革中,在新、旧观念碰撞中,每天都会产生许多值得研究的新问题。要回答这些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鲜活问题,有效的途径就是走教育科研之路。第一,教师要有科研意识,善于在教育教学中自愿、主动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第二,要有科研精神,具有不怕困难,知难而进,持之以恒的毅力。第三,要有科研能力,具有选题、搜集信息、设计方案、组织实施、总结写作的能力。第四,要有科研品格,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学术品德,绝不弄虚作假,不抄袭、剽窃、篡改他人成果。

近年来,不良的学术行为已成为各高校严抓重罚的首要问题,周济同志在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座谈会上提出要对学术不端行为“下猛药”,“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笔者认为,作为高校教师,进行学术研究也要量力而行,要选择自己能够驾驭的课题进行研究,不要好高骛远,并且一定要在努力学习钻研、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上下工夫,绝不能弄虚作假,做有损师德人格之事,自毁事业与前程。

有位学者说过:“教师要向学生释放知识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库藏;要散布阳光到人心里,自己心中必须先有一轮太阳。”这些话形象地告诉我们,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会有高素质的学生,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中国的素质教育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朱永新.理想的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0-10-11.

[2]李爱萍.素质教育的现状、历史与现实基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5).

[3]赵永芹.浅谈新时期的高校德育教育[J].青海师专学报,2005(3).

猜你喜欢

教师素质多元化素质教育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教学反思与教学的关系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浅议高职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的提升
浅谈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及提升对策
专业化PK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