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恽寿平的“没骨花”与现代没骨画

2009-12-09

文化月刊·遗产 2009年11期
关键词:现代发展

赵 健

摘要:清初画家恽寿平参乎造化,作品出新、尚趣且形神兼备,使没骨画达到艺术巅峰。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批当代中国画家对传统没骨画进行了继承与创新,从而使没骨画再次凸显全新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没骨画 现代 发展

“没骨图”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徐崇嗣画没骨图,以其无笔墨骨气而名之,但取其浓丽生态以定品。”稍后,文学家苏辙也称徐画全以“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谓之没骨”。可见,没骨画的精要在于将运笔和设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清初画家恽寿平,在超越古人和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创制的“没骨花卉”,对明末清初的画坛起到了别开生面之功。他的没骨作品空灵清旷,以宋法运元格,重在“摄情”,画风清新雅丽,于绚烂中求平淡,表现出理想化的审美境界。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李魁正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画家,在继承传统没骨画内在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现代审美意识和视觉效果,将没骨画再次推到中国画的前台,走出了一条现代没骨画之路。

一、恽寿平的“没骨花卉”及绘画思想

恽寿平所创立的“没骨法”花鸟画,打破了自宋代以黄筌父子院体为标准的窠臼,创造了“点染法”,先以粉笔

带脂点花,再以脂色染足之,独创性已超古人蹊径,启发新趣。

作画以师造化为正宗,是恽寿平绘画思想的根本落脚点。他在继承学习中既对宋元水墨花鸟反复摹写,又对“明四家”及陈淳等加以研习,斟酌比较后他认为“黄荃过于工丽,赵昌未脱刻画,徐熙无径辙可得”“白阳山王若水便有作家气味”。所以,他总结出“写生之技,即以古人为师,犹未能臻至妙,必进而师造化;庶几极妍尽态而为大雅之宗”,坚持“以形写神”的原则,“写生家神韵为上,形似次之,然失其形似,则亦不必问其神韵矣。”一改当时的画坛糜钝风气,笔下风情丛生。

恽寿平认为画家只有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将现实与精神合而为一,把描绘的对象人格化,作品方能达到高尚感人的境地。他的审美思想、学识修养、精神气质和画艺格调已经浑然一体,超凡脱俗。

恽寿平认为水墨高于色彩,在其“恽派没骨花”中二者却和谐统一,色彩处理上有所独创。他抛开了院体画勾勒填彩的方法,以元人幽淡、秀逸之笔来作宋体画,“全以五彩傅染而成”,不同于沈周、陈淳等人的“随笔点染”,而是继承了院体注重形似“求真”的特点,实现了“文人画和院体画的一种调和”。

恽寿平追本溯源,对五代两宋花鸟画的风格传承作深入剖析与梳理归纳,对中国花鸟画的理论体系具有揭示性的影响。

二、现代没骨画的基本面貌

最初,没骨画技法不如水墨画技法和工笔重彩画技法那样受国人的重视,主要受到了唐宋以来绘画理论和审美观的影响。自谢赫“六法论”提出后,中国画的用笔便恪守并体现六法要求:用笔为次,且要有“骨法”。唐代张彦远更把“骨法用笔”提到了极致,这一品评标准影响到后来,直至如今的没骨画创作和市场。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对没骨画的继承与创新已成为有志于此的一些画家进行中国画创作研究的方向,使没骨画有了当代性体现。

其一,现代中国画家有着对艺术领域更为广博的认知。

现代艺术家们早已跳出对古代前贤们单一的尊崇和摹拟,进而对全人类的艺术进行宏观细致的了解,他们呼唤“回归大自然的宇宙意识”。1992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八人现代没骨画展,作品便是“从不同途径进行探索,或从宋人工笔,或从水墨写意,或从工艺美术,或从西洋,或从民间,汲取融汇。”作品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发扬,也有对西方现代绘画的借鉴,进一步彰显了没骨画的复兴与发展。

其二,现代没骨画的形式语言不再是单一的,而是趋向于多元化、多样化。

现代没骨画不再单走传统笔墨路子,而是更多地糅合现代人的审美精神和审美元素,将形式语言做了多元尝试,使作品既能“摄情”,又能“摄目”。而“形式构成乃是画家以主观的秩序的排列组合形式,代之以纯客观的无序的自然的组合状态,从而强化画面中势与力的视觉倾向,并组成基本框架的一种艺术美的综合与提炼。”

其三,现代没骨画在创作实践中发掘了光色效应的作用。

在传统绘画中,只是对自然物象进行平面基础上的凹凸与虚实表现,体现的还是传统的阴阳哲学观。而现代没骨画在继承传统绘画黑白画理及平涂装饰艺术的同时,也借鉴了西方绘画的复色、冷暖对比变化,尤其是印象主义与表现主义,把光作为画面构成中不可缺少的视觉元素加以运用,为现代没骨画增添了新的视觉美感和生机。

李魁正意识到:“要彻底改变工笔画坛的公式化线条和线色分家的工艺化倾向,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进一步拓展和开掘双勾线法的表现力;另一个是弱化线条,走线色统一的道路。”从而赋予没骨画以现代精神,与传统工笔的造型模式形成鲜明的对照。

事实证明,这些进行没骨画研创的画家,有的传统绘画积淀深厚,有的对现代艺术认识独到,不论在学识还是技法上,皆与前人迥异,他们将没骨画在恽寿平的基础上变继并再做创变,对中国画的当代性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推进。

(作者系南京特教学院美术系主任)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蔡星仪.论恽寿平和他的“没骨花”.20世纪花鸟画艺术论文集.重庆出版社,2001.

[3]李魁正.我的创作观.东方艺术.2005年第6期.

[4]李宾.传统的脉搏——恽南田“没骨法”花鸟画探源.民族美术网,[ 2007-10-15 ]http://www.minzumeishu.com/rcjh/article.php?articleid=11.

[5]李三练.没骨画探源.新浪网,[2006-9-1]http://blog.sina.com.cn/sanrge.

[6]邵大箴.创造新境界——李魁正的泼绘新作.中国书画苑,[1995-3-29]http://www.art86.com.cn/art/artacctinfoshow.wml?sessionID=ac1b140a07d80416152f0b8ac&artid;=581&id;=120.

猜你喜欢

现代发展
区域发展篇
论现代工笔花鸟画的表现形式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烟草工业发展趋势及降焦减害技术应用研究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
图说共享发展
解放军,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