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邹韬奋

2009-12-03邹华义

党史文苑 2009年19期
关键词:伯父爷爷妈妈

邹华义

深夜伴妈妈

韬奋8岁那年,二弟6岁,还有一个妹妹3岁。3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他妈妈查氏亲手做的。为了生活,妈妈还时常收些外面的女红来做,白天忙,晚上也不歇。韜奋见到妈妈这般辛苦,每次总是感到不安。

夏天的一个晚上,万籁俱寂。韬奋躺在床上,坐在床边的妈妈,轻轻地哼着自编的歌曲:风筝飞呀飞,飞进白云里。白云点头笑,宝宝睡着了……

韬奋入睡了,一双小手贴在妈妈身上。妈妈轻轻挪开韬奋的双手,把他放进被子里,然后轻手轻脚地下了床。

睡梦中,飞进白云的风筝是妈妈的化身,突然线断了,风筝不见了,妈妈不见了,韬奋惊醒了。

韬奋和妈妈的床背紧挨着,伸手一摸,妈妈的床空着。他睁开眼睛,从蚊帐里望见妈妈独自一人在微弱的灯光下纳鞋底。

夜深了,妈妈还操劳着!韬奋望着微微灯光下飞针走线的妈妈,一股热流在全身涌动着,说什么也睡不着。

“起来陪陪妈妈!”韬奋知道,这样帮不了妈妈什么忙,而且一个小孩子不好好睡,会受到妈妈责备的。

韬奋想起平日里妈妈一贯的关爱和体贴,“陪陪妈妈”的感情愈来愈强烈。但是总要找一个理由,不然的话,妈妈会不高兴的。妈妈不高兴,韬奋是不愿意看到的。

“嘿!有了!”韬奋在床上翻来复去,总算想出了一个好理由:

“妈妈,天太热,我睡不着。”

妈妈抬起头,望着韬奋半睡半躺的身子,问:

“你要怎么啦?”

韬奋忙回答:

“我要起来坐一会儿。”

妈妈似乎理解韬奋的心事,高兴地说:

“好,那就起来吧。”

“好哩!”韬奋站起身,自己穿好衣服,跳下床,一溜烟似地端来小椅子,坐在妈妈身边。

韬奋双手托住下颚,看着妈妈做布鞋。

看了一会,韬奋问:

“妈妈,这是谁穿的布鞋呀?”

妈妈听了,笑着反问:

“还会是谁的?”

韬奋不解地说:

“是我的?”

“对,是宝宝你的!”

妈妈的话语中有一种自豪感。

韬奋不言语了。他感到屋内很静很静,只听到挂在墙上“滴嗒”响个不停的钟声和妈妈的呼吸。

韬奋默默地坐着,他感到心里很热很热,只看见妈妈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汗水湿了妈妈手上的针和线。

这时,韬奋心里暗自想着:

“为着我穿的布鞋,累妈妈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有说不出的歉疚;坐着陪陪妈妈,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

不知不觉,一个钟头过去了。查氏看看墙上的挂钟,催促韬奋去睡觉。

韬奋欲说出自己的感受,话到嘴边又吞回去了,心想,母子情深,还是放在心上更实在,更长久。正想到这里,忽然听到“快睡觉”的催促声,韬奋的感情阀门哗啦打开了,他真诚地说:

“让我再坐一会!”

知书达理的查氏,深知儿子“再坐一会”的意思,是“再陪伴妈妈”。她和蔼地说:

“不早了,明天你要念书、做功课。”

“不,再坐一会!”韬奋乞求道。

妈妈听了,严厉地说:“我要的是你的学业前程!”

韬奋12岁那年,妈妈病逝,时年29岁。她留下3男3女(韬奋为长子)。在临终的那一夜,她神志非常清醒,忍泪叫着一个一个子女的名字嘱咐一番。她离去最舍不得的就是她的这群子女。

妈妈虽然病逝了,但她的伟大母爱,深深铭记在韬奋的心中,她的努力的精神,一直激励着韬奋成长。

韬奋在1937年1月于狱中完稿、4月出版的自传《经历》一书的插页上,题写了一句感人至深的话:“推母爱以爱我民族和人群。”他的母亲的伟大母爱和品格,融入了他的血液、他的精神世界。

燃起爱国的火苗

韬奋未曾料到,妈妈病逝后第二年9月,从江西省余江县传来噩耗:他亲爱的爷爷与世长辞。韬奋痛哭不已。

根据中华民族传统风俗,叶落归根,韬奋和他爸爸邹国珍乘余江奔丧的机会,将韬奋妈妈的寿棺护送到余江安葬。

一个阴暗的早晨,福州市西湖附近的西峰里,停着一辆披着黑纱的马车。“八仙”把已经安放一年的柏木灵柩抬进车棚里,褪色的孝幛上写着“邹母查氏千古”的悼词。一串炮仗响起,两匹高大的白马牵拉着这辆外饰缎子窗幔的大马车,缓缓向闽江码头埠走去。

租用的一艘“江宽号”客轮,船头系着白绸扎的大白花,静穆地停靠在码埠东头。待马车进入码埠范同之内,车上、船上鞭炮齐鸣。

韬奋双手扶着妈妈黑漆柏木寿棺上了船,他已是泣不成声、泪流满面了。

上船后,韬奋转身,含着泪水挥手向站在岸边的众多亲朋好友告别。站在岸上的亲朋好友,目送着载着“邹母查氏”寿棺的“江宽号”客轮,缓缓向江心驶去,“江宽号”的航线,是自福州市驶往江西省余江县、

韬奋虽然没看到他出生的那一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景况,虽然不了解1900年6月英、美、德、日、俄、法、意、奥八国联军武装镇压义和团运动的内幕,但沿途却看到了“马关条约”和列强瓜分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福建是日本划分的势力范围。“江宽号”客轮驶到闽江口,韬奋看见数艘挂着“膏药旗”的军舰在闽江口和东海交汇处横冲直闯。一艘巡逻艇,开足马力,直奔而来。站在艇头的日本兵,气势汹汹地打着“搜查”的旗语。

小艇刚靠近客轮,一个日军小队长,佩带雪亮的武士刀,手持长枪,跳了过来,吆喝道:

“你的什么干活!”

邹国珍身穿一件灰色马褂,头戴一顶黑色瓜皮帽,浓眉大眼间闪动着他追求“实业救国”的欢欣和失败的悲苦。中国人受外国人的奴役,中国的船只行驶在自己的江海还要受外国人的搜查,一种“亡国奴”的痛楚顿时涌上心头。他伤心地说:

“送妻子的寿棺回故乡!”

日军小队长用枪敲打寿棺,说:

“里面有枪支弹药的,统统打开!”

邹国珍心里明白,日本巡逻艇封锁江口,耀武扬威。勒索钱物,飞鸟也要拔下3根毛。

小队长见邹国珍动作迟缓,火冒三丈,上前拎着邹国珍的衣领,吼道:

“你的刁滑刁滑的有!”

邹国珍气得身子发抖,欲提出抗议,但在骄横的侵略者面前,能讲理吗?他强忍怒火,从衣袋里取出一个沉甸甸的布包。

这是安葬韬奋妈妈的费用,包里有20块大洋。邹国珍数了10块,递了上去。

日军小队长的眼睛里射出贪婪的目光:“你的孝敬皇军的,统统的孝敬!”又伸手夺去了邹国珍手中的钱包。

韬奋坐在客轮内,瞪大着眼睛,咬着嘴唇。

“江宽号”颠颠簸簸地经过定海湾、三沙湾、福宁湾,来到沙埕湾,这里是自福州到浙江的日军最后一个搜查站。

刚进入沙埕滩,就被两艘日本巡逻艇劫住了。几个日本兵冲了上来,不容说明,强行夺走棺盖上那床黑缎,从韬奋手里枪走两篮龙眼、荔枝。

韬奋的眼睛喷出怒火,要不是他父亲按住他的双

手,他真要同日本兵拼命,说什么也要保住他给妈妈的祭物!

海岸两边大批老百姓,拖儿带女,逃难流亡。韬奋目睹这一幅幅悲惨的流民图,依稀感到“膏药旗”是中华民族的祸根,也是妈妈死亡的病根。

日行夜泊。“江宽号”由海面驶入长江、鄱阳湖和信江。

一天黄昏,“江宽号”停靠在余江县城东门白塔河码埠。等候多时的“八仙”虔诚地抬着“邹母查氏”寿棺,缓步来到韬奋爷爷庭院大门前。

韬奋的妈妈安放在冲虚山相对的蔡家山西侧一间小屋里。寿棺前一对白烛,夜以继日地抖动着淡淡的火焰(守孝期结束后,安葬在沙圹村西侧半华里外的高坡之上)。

韬奋在国难家哀中回到故乡余江县。一路上的遭遇和见闻,在他幼稚的心灵中燃起了爱国的火苗……

喜读爷爷赋台诗

韬奋爷爷庭院,东面以冲虚山为天然屏幛,南、西、北三面砌起石墙。墙内,23米长的木柱青瓦走廊,把门厅和悬有门匾的正厅联成一体,组成“工”字型图案。“工”字型建筑与冲虚山之间有3亩开阔地,顺着山势由东而西缀成果园、客厅、竹园。

韬奋在故乡的4个月中,就在这客厅里读书、住宿。名叫客厅,却似民房的四拼瓦屋,自韬奋居住后,变成家庭学府(后来定为韬奋故居)。

一天上午,韬奋从他爷爷住房楼上的书柜里,发现爷爷生前自写自编的一本诗,红格白纸上,直书的蝇头小楷,遗墨放香。韬奋细心数记,35张70页,每张中缝都盖有紫色的长条形的印章:“台北丽文阁”。

韬奋移步至窗前,看到《辛卯服将阕赴台疆肓别》诗时,高兴地朗读起来:

飞飞倦乌早知还,

小草何心更出山?

欲逐鸟私偏缺养,

仍令鸠拙莫偷闲。

商量共话弹冠事,

忸怩滋惭窃禄颜。

但祝慈云垂荫久,

归来续舞莱衣斑。

旧好新知感别肠,

风萍聚散本无常。

倾杯痛饮才舒闷,

放笔豪吟岂效狂。

老骥壮心千里奋,

游鱼赧尾一生忙。

前身可是神仙侣,

海上因缘结几场。

此诗记叙的,是韬奋爷爷58岁那年,应台湾布政使唐景崧的邀请,在台湾50余天后,因妻死治丧而离别的感慨。此时此刻,韬奋仿佛跟随爷爷到了秀丽的台湾岛。

“台湾!”韬奋多次听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打败荷兰侵略军,收复台湾的故事,每次都激起他对祖国领土台湾的向往。

他顺着往下看,双目欢快地移动着。当看到《抵台柬各寅好》诗时,他又情不自禁地高声朗读起来:

飞来台峤息劳筋,

所见从今证所闻。

水远鱼亲多赤尾,

天高鸟奮半青云。

风涛度脱奔洋险,

日课提携爱子勤。

差喜客中无苦态,

左螯右酒迓朝曛。

海内同寅海外逢,

勤勤恳恳话游踪。

情深曲误周郎顾,

才薄侯悬季重封。

小住为佳聊静适,

伊人宛在试追从。

前缘莫问三生石,

早付乾坤一气容。

此诗“日课提携爱子勤”一句括号内注明:“五儿好意随待。”

韬奋爸爸兄弟10人,他爸爸排行第5。这括号内一句话使韬奋欣喜若狂,脱口而出:

“我爸爸也陪同爷爷到过台湾!”

韬奋只顾看诗,思及台湾,没有注意他爸爸上楼。

“是的,我也亲临台湾!”邹国珍高兴地接上话头。

“爸爸,我真为你高兴!”韬奋望着爸爸,说道。

“你大伯邹国琛于1887年派往台湾工作,还受奏奖呢!”邹国珍说道,贴近韬奋,翻看到《得琛儿奏将信》,只见诗中写道:

前程小小亦前缘,

清赋微劳隔几年。

大帅奏章名册入,

居然旨奉九重天……

并在诗旁写明:“光绪丁亥在台清赋,庚寅七月奏奖。”

韬奋反复念了几遍,欢欣雀跃,震得楼板“咚咚”直响。

向往台湾岛

说曹操,曹操就到。

韬奋对爷爷邹舒宇在《台北丽文阁》诗集中关于写台湾岛的7首诗,似懂非懂,拉着邹国琛的衣角,恳求道:

“伯父,你给我解诗。”

韬奋伯父是1885年考取的优贡,才学超人,很喜爱眼前聪明好学的侄儿。他笑着说:

“晚上讲解诗句,现在给你讲个故事,好不好?”

“好,太好了!”韬奋看到房内两条长凳,立即搬了过来,请伯父和爸爸坐下,韬奋立在伯父身旁。

伯父的右手搭在韬奋身上,讲起了台湾流传的“屏山与半屏山”的传说:

“很早以前,台湾海边有座名叫屏山的高山,天天想到福建去。天上的玉皇知道了,派天兵天将把它劈成两半,一半留台湾,一半移至福州。人们把留在台湾的叫半屏山,把移去福州的叫屏山。”

伯父讲到这里,韬奋入迷了。

停了一会儿,韬奋伯父接着讲起在福州也流传着“屏山与半屏山”的传说:

“在祖国东南沿海屹立着一座高山,人们自由地在山上采集果实和猎取动物。一天晚上,狂风暴雨,山崩地裂。这座大山分为两半,一半留在福州,一半飞到台湾岛上。留在福州的叫屏山,飞到台湾的叫半屏山。”

韬奋被福建和台湾关于屏山和半屏山的两种传说感动了,深情地说:

“福建和台湾同一个苍天,共一座屏山,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对吧,伯父?”

邹国琛笑着说:

“贤侄悟性好,说得对。”

韬奋接着说:

“伯父,还去台湾岛吗?”

言下之意是希望有机会跟随伯父渡海赴宝岛,像当年爸爸跟随爷爷一样。

韬奋热爱台湾的挚情,感染了他爸爸和他伯父。伯父高兴地说:

“如果我再去台湾,一定带你去!”

当天晚上,韬奋重读爷爷关于台湾的7首诗,认真听伯父讲解每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这些诗记叙了他爷爷邹舒宇在台湾工作、旅行、访友的经历及感慨,少年邹韬奋为他爷爷、伯父和爸爸关心台湾人民感到无比光彩,他的眼睛集中在爷爷写的“司马浙人遇于赴台轮中”的《谈近事》一首诗上:

已把珊瑚铁网开(谓奏调诸公),

遗珠争入此中来。

安全为造群黎福,

盈涤期清万斛埃……

他默念着,向往着,果断而坚定说:

“踏着两代人的足迹,将来要去台湾‘造群黎福!”

毛笔字有门道

“毛笔字有门道”,这是韬奋12岁时的体会。

他这一体会,还得从他爷爷教写《咏梅》诗篇说起。

那时没有钢笔。毛笔成为唯一的书写工具。韬奋爷爷有一颗“望孙成龙”的心,他教韬奋认字,同时教韬奋写字,重点讲大书法家王羲之“永”字八法。韬奋认真练写“点”“横”“竖”“撇”“捺”“折”“钩”“挑”,不仅完成爷爷布置的作业,还超额多写几遍。

爷爷十分看重孙子“多写”的字,他认为“多写可

以培养兴趣”。

为了培养韬奋写字的兴趣,爷爷叫韬奋边写边动脑筋,对照摹本边写边分析,哪儿写得像,哪儿写得不像,写得像的就坚持,写得不像的要找出原因,写下一个字时就改正过来。这样一笔一笔、一个一个字认认真真地练,才有收获,才会长进。不动脑筋,敷衍了事,随意涂鸦,是练不好字的,他对韬奋说:完成任务似地写10张,不如认认真真写1张。

韬奋爷爷写的《咏梅》是标准的正书。他爷爷告诉韬奋:写字要从正书练起。练正书,看起来收效很慢,但正书练得好,就可以四通八达,再来写隶、篆、行、草都能把握住均衡,达到重心平衡,有笔力。

教写《咏梅》之后,韬奋爷爷买来几位大书法家正、行书字贴,由韬奋选择。韬奋先练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再练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进而练习王羲之的《兰亭序》。

在爷爷的指导下,韬奋写毛笔字渐渐讲究“笔顺”和“笔势”。在他看来,写字点点画画,一笔接一笔,顺时而出,有秩序,有节奏,有韵律,“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韬奋的字“法以笔生”,至12岁便有“以书以写,精气性情”之功。只见他写的正书“以风彩神韵使它道劲”,行书“以娇美的姿势使它娇健”。无论正书还是行书,都具有他特有的风格,智巧兼优,情動形言;内涵筋骨,外耀峰芒。

爷爷庭院中的“家庭学府”,有一二十个与韬奋年龄相近的学生。家庭教师是韬奋叔父邹国玖。韬奋知道,叔父的毛笔字写得好,县城大店大户的匾额题写,均出于他的手,有“神笔”之誉,对他格外尊重。

但是韬奋没有想到。春节前的最后一次考试竟是书法比赛。字体不限,内容自选。

韬奋展开四尺宣纸,右手拿起“紫云丹鹤”大楷毛笔,一边沉思书写内容和布局,一边蘸墨润笔。片刻,他心律和呼吸同步,线条如韵律并行,飞龙走蛇,一气呵成,只见直写行书: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写完大字,韬奋即在条幅右侧书写一行中楷字“敬书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名作《游子吟》,以表思母之情”。

叔父站在韬奋身旁,微笑着,欣赏着。

韬奋感念妈妈的情怀,欲报“春晖”的心愿,通过书写《游子吟》显现出来,由字及情及愿,无不感染了围观的同窗学友,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好,好一个小书法家!”

由于同窗好友对韬奋的称赞,使得韬奋叔父的眼睛一亮。他想,为了激励韬奋,也为了启发带动大家,何不来个因势利导呢?

“各位同学坐好,下面典型发言。”叔父望着韬奋,点了点头。

“我?!”韬奋站起身,惊奇地对视着叔父。

“是你!”叔父收敛了笑容,严肃地说。

“请介绍经验吧。”同学们恳切地说。

于是,韬奋胸有成竹,不慌不忙,不快不慢地说:

“古人说过,‘维笔有德,其德在行;天行健,字画至灵。我认为,这是写毛笔字首先要记住的。写毛笔字有门道,这话一点不假……”

韬奋侃侃而谈,声音洪亮。老师和同学们静静地听着,窗外的飞鸟也栖枝倾听,停止了飞翔,中断了欢叫。

题图邹韬奋故居

责任编辑刘金旭

猜你喜欢

伯父爷爷妈妈
冬爷爷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
借给伯父一百元
忆首次赴朝祭奠伯父毛岸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