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名轻利 一鸣惊人

2009-12-02王传明

文学与艺术 2009年9期
关键词:隐喻心态

王传明

【摘要】孔尚任的杂剧《大忽雷》中陈子昂不惜重金买琴、并当众碎琴、赠众人诗文借以成名的行为,是孔尚任重名轻利心态的生动体现,隐喻了他从怀才不遇、到舍财帛助功名、一直到因《桃花扇》而一鸣惊人这一成名过程及心灵轨迹。

【关键词】孔尚任;《大忽雷》; 心态;隐喻

孔尚任以传奇《桃花扇》知名,其试笔之作、与顾彩合著的传奇《小忽雷》虽然没有在文坛上产生很大反响,但也受到评论家的重视和注意,并拥有不少知音。而孔尚任唯一的杂剧作品《大忽雷》,则寂寂无名。但《大忽雷》却包含着对孔尚任复杂心态的全面隐喻,是孔尚任颠沛的功名之路的缩影,所以它不应该被评论界忽视。《桃花扇》和《小忽雷》都是是借爱情写政治的杰作,而《大忽雷》更全面的表现了封建文人的功名观、义利观、成名途径等多方面的心态,剧中的主人公陈子昂是作者的自喻,其心态与孔尚任有很多相似之处。

一、《大忽雷》缘起

小忽雷和大忽雷都是唐代宫廷中的珍贵乐器。“韩晋公入蜀,伐树坚如石,匠制胡琴二,名大、小忽雷。进入内府,文宗朝内人郑中承善小者。”①郑中承与梁厚本因小忽雷而结缘的故事记载于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琵琶》中。孔尚任于燕市上幸运的得到了小忽雷,触发了他的灵感,写成传奇《小忽雷》。大忽雷 “似琵琶而止二弦,凿龙其首,螳螂其腹。制极古雅,与小忽雷同。”②但大忽雷则一直没有好事文人衍生出类似的风情韵事,孔尚任也并没有得到大忽雷。他创作《大忽雷》并非无病呻吟,而是有感而发。陈子昂摔琴成名的典故后世文人耳熟能详,《全唐诗》载陈子昂怀才不遇,乃买一古琴,以邀众人赏音为名当众碎之,然后以文章遍发众人。孔尚任大约因小忽雷而引发了对大忽雷的联想,感慨于重琴贱文的世风,遂把陈子昂所买古琴附会为大忽雷,借题发挥,创作了《大忽雷》杂剧。

与《小忽雷》一样,《大忽雷》也是孔尚任在顾彩的协助下完成的。孔尚任是剧情的构思者,顾彩协助他克服音律方面的不足,所以《大忽雷》也更多地体现了孔尚任的思想和追求。《大忽雷》风格独特,人物性格鲜明,语言豪放,不同于《小忽雷》和桃花扇典雅清丽为主的语言特点,惜仅存《买胡琴》、《碎胡琴》两折,后世汇刻或抄录《小忽雷》者往往把《大忽雷》附于其后。

《大忽雷》现存部分情节简单,注重抒情,这是清初文人杂剧的特点。剧中的陈子昂处于谋利者多、读书者少,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虽有大才也无人知晓,因此满腹牢骚:

“你看长安道上,金珠罗绮,好不富丽,只不知怀才抱道的,却在何处出卖?”

“你这胡琴,如此遭际,那西蜀有个陈子昂,七尺堂堂,须眉如戟,口会谈天,手能画地,伏处二十年,著书一百卷。今日也到长安,碌碌风尘。不要说没有千金相聘,就要人瞧他一眼,问他一声也是稀的。”③

最后,他终于以邀众人赏琴、当众碎胡琴、分发诗文的极端方式使众人识才,“杨王卢骆当时体耳,此后文名都数不着他们了,都让与西蜀陈伯玉矣。”这同时也是作者孔尚任的自喻,他本人恃才放旷的自负也隐藏于其中。

二、重名轻利——《大忽雷》与孔尚任的的人生追求

《大忽雷》中陈子昂买琴、碎琴的极端行为体现出的重名轻利思想正是孔尚任的自我表白。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两人都抱有强烈的功名心,都曾发出怀才不遇的慨叹。陈子昂才华横溢,却长期壮志未酬,陈子昂成名之前的不遇慨叹就是作者的心灵的真实写照。孔尚任才华横溢,却科考受挫。因御前讲经而受康熙赏识后,却又长期屈沉下僚,所以陈子昂怀才不遇的相似经历使孔尚任产生共鸣。

中国古代的文人都有着修齐治平观念的理想,怀才不遇带来的不仅仅是自身处境的窘迫,更主要的是壮志未酬、才华得不到承认的空虚和无奈,被主流社会抛弃的疏离感,虽然有佛道思想的安慰,但这种寂寞和无奈是难以排遣的。所以怀才不遇之感在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正是基于对功名的追求,身为圣裔的孔尚任在异族入主中原的形势下,经历了攘夷和隐居的思想挣扎,选择了功名之路。在满清统治者尊儒祀孔和康熙帝提携圣裔的姿态面前甚至感激涕零。

其次,轻财帛,舍财帛成名的倾向。陈子昂和孔尚任所选择的成名途径都体现了这种倾向。陈子昂迫切想得到世俗的认可,用世之心强烈。不惜花费重金来成全自己的事业功名。孔尚任“乡试遇挫之后,便‘尽典负郭田捐纳‘国子监生的虚衔,显系重名轻利、沽名钓誉之举。”④这与陈子昂之舍金买琴,都是为了寻求一条展示自己才华的手段。他们重视功名,都采取了借财帛成全功名的办法。

他们舍财成名的作法源于儒家 “君子耻言利”的思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儒家虽然没有绝对排斥利益的追求,也没有把道义和现实利益绝对对立,但在两者发生冲突时,要重义轻利。义利观是评价君子和小人的重要尺度。《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与义,小人喻于利”几乎成为儒家的道德评判的信条。

相同的“重名轻利”的思想使孔尚任引陈子昂为异代知音。孔尚任俸禄不高,又克己奉公、酷爱收藏,所以经济窘迫,但他一贯仗义疏财。这与他当初典负郭田捐功名的行为是一脉相承的,都体现了“重名轻利”的思想。作为传统文人的孔尚任在诗歌中从不讳言自己的穷困处境,包含着因道德优越感而生出的炫耀意味,财帛的匮乏是对自己高洁情操的标榜。

三、一鸣惊人——《大忽雷》与孔尚任独特的求名方式

《大忽雷》中陈子昂经过巧妙策划,以特殊形式使自己“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使才华得以伸展。对孔尚任来说,此举也含有自传的意味,他因《桃花扇》成名,也经历了这“一鸣惊人”的过程。

立德、立功、立言都体现了传统文人的追求。科举得中、仕途亨通当然是最正统的名利事业,但是,在科举路上取得成功毕竟是机率很小的事情。文采风流虽是雕虫小技,但能以文艺作品得到大众的吹捧,那也是很荣耀的事情。孔尚任虽曾因御前讲经得到康熙帝的赏识而破格提拔,但一直屈沉下僚,寂寂无名。所以,他热衷于文艺创作这种立言之道。

陈子昂为推出自己的才名,采取了从苦心经营、厚积薄发到一鸣惊人的方式,这一方式离不开别致的创意。他先以千金古琴为幌子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在当众演奏后又当场摔碎古琴,表示自己对钱财和雕虫小技的鄙视,进而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诗文才华,分发自己的诗文集,终于很快的成名。“何须狗监求知遇,也不索献赋三都,只听俺平地忽雷惊四宇。”

孔尚任效仿陈子昂,苦心经营,最终以《桃花扇》一鸣惊人。他一向自负于自己的盖世才华,却找不到展示的手段。他的诗歌也做得不错,但是,清初诗坛名家辈出,竞争激烈,且诗歌已经被功利化、政治化了,诗坛风气被统治者暗中控制,被上层文人垄断,比如主盟诗坛的王士禛同时也是康熙政坛上的重要人物。在这种情况下,人微言轻的孔尚任选择了戏剧创作这种不登大雅之堂、但可以充分发挥个人才情的方式来成就立言之道。对于其试笔之作《小忽雷》他就相当自负,但艺术上的不成熟,使之没有成功。《桃花扇》为他提供了一鸣惊人的机会。淮扬治水的独特经历使他有机会寻访南明隐逸与遗迹,于是他选择了当时最能触发人们兴亡之感的南明兴亡题材,苦心经营,秘之枕中十年不示人,在机遇成熟时再推出,终于像陈子昂那样一鸣惊人了。

孔尚任的功名观以及舍财求名的心灵轨迹与起初不遇、终究出奇制胜的陈子昂类似。虽然《大忽雷》不是孔尚任的代表作,但不失为他心态的全面隐喻。

【参考文献】

[1]桂馥:《小忽雷记》,王绍曾宫庆山编《山左戏曲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460页。

[2]刘世珩:《小忽雷后记》,王绍曾宫庆山编《山左戏曲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583页。

[3]孔尚任:《大忽雷》,王绍曾宫庆山编《山左戏曲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580页。

[4]徐振贵:《孔尚任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92页。

猜你喜欢

隐喻心态
改变
保持心态,踏实学习,轻松迈入清华园
爱的隐喻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