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者如斯

2009-12-01

金山 2009年10期
关键词:八荒圆融情人节

许 晨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呈复苏之状,越来越多的同胞开始理性对待纯粹西方化的热潮,重新关注起中国传统佳节如端午、重阳。当然,效果最为明显的当属七夕中国“情人节”了。

七夕刚过,余热尤在,大商场的鲜花巧克力还没全部来得及下架,大小情侣多半还沉浸在幸福之中。七夕节的文化回归,不仅是恋人幸福,商家也跟着狠狠地“幸福”了一把。

或許想问,传统节日的特色体现在哪?能否想象,当年篇章里交待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境界竟是位才子捧着一盒“德芙”在等佳人。是不是先民所谓的“死生契阔,与子成悦”可以被理解成“该死的温柔”,是不是含蓄的“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可以改用Rab来唱。如果可以,这样的回归传统我们期待作甚?也不过就是每年翻版一次二月十四罢了。

所谓东西心理本自同,至情的主题,都是人类的一种大爱的体现。西方在情人节比我们要冷静得多,他们不是沉醉于花前月下,不是两人世界的海誓山盟,而是向自己所有的亲朋道上一声“节日快乐”,沐浴于《圣经》的他们知道,爱,不是自私的。中国的七夕呢?古时便有“乞巧”一说,是向着苍天默默祈祷句古老的耳语:“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就是宗教家所谓的:“博爱。”

到底有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爱得不讲目的,不问理由,不分亲疏,不设范围,不管形态,也不只是歇斯底里在某一天。哪怕是对自己的仇人。

托尔斯泰曾经在阐述西方哲学精神时所说:“如果爱有原因,那就不再是爱;如果爱有结果那也不是爱。爱是超乎因果的东西。”或许现在的年轻人认为他们对爱的理解已经获得纯西方的观点,但是,却没有发现,即使是西方神学、哲学的源头,也没有同意这样的观点。也许在如今年轻人的眼中爱已经沦落为爱情的代名词,这的确也是爱,可终究不圆融。

说到底精神结构无形无质,因为没有社会的群体构建而显得极易流散。而精神的构建又不应该沦为社会功利事业的附庸。只有在一座独立的精神圣殿中,爱才能保证自己至善至美,生生不息的地位。所有人都有无庸置疑的爱的天赋,在社会上无论什么时候也都会有大爱的胸襟,有真爱的奉献。如果没有群体的精神构建,这一切都会是杂草中的孤芳,泥淖中的残荷,不成气候,尽管有人不停的感动。可是当无数的后辈陶醉在海誓山盟,两情相悦中时,他们依然会唱到:“你是我生命的完完全全”,依然会很自信地认为自己已经追求到了真爱。

因为还有真爱,我们还能够跋涉,在浑噩中也还有喜乐,因此,我们还只是人类。倘若身寄星云,爱及八荒,即使我们微若蝼蚁,却也圆融安详,因为真爱的境界恰恰就是善和美的境界。

猜你喜欢

八荒圆融情人节
《八荒通神》
无尽圆融
四海八荒都爱朋友圈
何为“四海八荒”
圆融中心
稚拙率真 圆融大气
小小情人节
圆融和美,上善若水——邹惟山十四行诗管窥
一江山岛登陆战 首战奏凯震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