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文明视阈下的农民增收

2009-11-28李明桂

理论导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农民增收

李明桂

摘 要:农民增收是改变农民弱势地位的关键,而农民增收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马克思的资本文明思想为此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目前农民的土地、劳动力和资金要素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给他们带来很好的资本收益,因此要明晰农村土地产权,推动土地有序流转;加大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培养新型农民;改革农村金融,激活民间资本,利用资本文明这一手段发挥一切要素的潜能为农民增收服务。

关键词:资本文明;农村资本;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9-0075-03

建国60年来,数亿农民为中国社会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体制上的隔离,生活环境、职业技能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他们一直被看作为一个游离于主流社会的特殊群体”。[1]他们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权利上享受不平等的国民待遇,是事实上的贫困弱势群体。对于农民增收问题,学者们从工业化与城市(镇)化、人力资本、产业结构调整、就业、自主创业、加大农业投入等角度提出了各种真知灼见,而我国农民收入问题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本文从资本的视角,认为在资本时代有必要充分发挥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来促进农民增收,帮助农民逐步摆脱弱势困境,正如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一、马克思的资本文明思想概述

马克思在理性批判资本罪恶的同时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评价了资本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

1.马克思认为资本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的关系,它要实现自身的历史普遍性。资本渴求无限的价值增殖,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227马克思还指出,资本内有绝对的致富欲,外有激烈的竞争压力,迫使其不断扩大流通范围和消费范围,资本将“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发现物的新的有用属性;普遍地交换各种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产品和各种不同国家的产品;采用新的方式加工自然物,……,同样要发现、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3]科学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4]资本总是在“摧毁一切障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中无限制地发展生产力。

2.资本“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造就出高度文明的人。资本“创造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2]277“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3]104而资本“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的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具有高度文明的人)”[3]392,资本使人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这些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历史前提。

3.资本在其历史空间内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马克思认为:“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5]927-928资本在不断追求价值增殖的过程中被生产出来,“这种为了价值和剩余价值而进行的生产,像较为详细的说明所已经指出的那样,包含着一种不断发生作用的趋势,就是要把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即把商品的价值,缩减到当时的社会平均水平以下。力求将成本价格缩减到它的最低限度的努力,成了提高劳动社会生产力的最有力的杠杆。”[5]997这里马克思揭示了资本在推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历史动力,“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6]可见,资本在它还能容纳生产力时是不会灭亡的,人为的消灭它会自食其果。

资本诞生以来,不管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还是当今世界都显示了伟大的历史作用,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必须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应该充分利用资本文明创造的一切历史成果。我国没有经过资本的充分发展就建立了社会主义,而资本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7]我国市场经济在农村的发展相当滞后,没有资本及其对剩余价值和利润的追逐,市场就不可能在农村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农村经济的振兴和农民增收就没有动力。

二、我国目前农村的资本发展现状

土地、劳动、资金是农村最基本的要素,目前还没有条件被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农民面临市场失灵的困惑,同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常常越位、缺位、错位,在农村的资本发展中都有所体现。

1.现存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土地作为农民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没有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浪潮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增值收益。一方面,土地的产权关系不明晰,降低了农民对土地的利用效率。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所有,而“集体”这个模糊的概念在实际中往往缺位,这种现状造成了农民利益被严重侵害。按照以往地方政府的做法,在征地过程中给予农民的补偿标准极低,土地成为地方政府创收的重要来源,有关数据显示,近10年来中国城市规模扩大了5倍以上,加上开发区,各地政府经营农民土地所得的净收益累计在2万亿元以上。按理说农民拥有对所分土地的使用权,政府理应把土地经营的净收入作为专项资金,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再全额补偿给农民,即“取之于农,用之于农”,而实际上这部分净收入大都被地方政府截留,用于城市建设、行政支出和自身福利等。另外,国家规定工业用地必须实行招标、拍卖、挂牌的市场方式出让,但一些地方为吸引投资仍然采用协议方式或“零地价”出让,土地资源被大量浪费,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落实。土地产权关系的模糊性从根本上影响了农民对土地的稳定预期,农民不愿意对土地进行长期投入,也不会积极开拓土地资本增殖的各种途径。

另一方面,土地流转的困难制约了土地的规模经营,降低了土地资本的增殖效率。影响农地的流转和集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农户缺乏对承包土地的流转权,因为农户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的行使是极其有限的,而流转权作为经营权中的一项权能必然受到其他权能相关联的制约,经营权的各项权利在现有制度框架内还缺少自由交易的条件。山东、河南、安徽等省的个别村在进行农村土地流转推行过程中,均遇到了以下问题:土地流转的达成一般依靠村干部的协调或血缘关系、邻里关系达成;土地流转的价格难以达成;土地流转范围只能局限在一个村里,无法跨界流转。可见,土地流转因多种因素未能有效实行,因而农民享受不到土地资本的收益和增殖。

2.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人力资本是指用于对人力资源开发投资而形成的特殊资本,是凝结在人体之中投入到生产中的知识、技术、能力、健康和努力程度等因素的价值总和,它表现为劳动者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等。当前,我国农村中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只有0.5%,受过专门技能训练的占13.6%。[8]农村形成了人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本却严重短缺的现象,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低使其对市场的分析预测能力差,缺乏生产优质农产品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当然也有资金问题),以及因企业家才能缺失造成的创新动力不足,收入预期和观念、行为的长期固化使农业结构调整十分艰难、缓慢。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很难改变当前这种一般性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与农民增收困难的格局。不仅如此,中国农产品市场将面临国外农业发达国家质优价廉的农产品的更大冲击,农产品市场相对过剩的矛盾将进一步突出。

另外,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不足引起农民对人力资本投资兴趣不高。农民由于受自身收入的限制和传统思想意识的影响,教育市场化导致的教育成本高、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无奈,加上没有得力措施和相关政策的引导,既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又不具有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在冲动和压力,自身素质提高缓慢。劳动者只有接受教育并且具有劳动技能才能成为人力资本,并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而发挥作用,否则就只能是一种潜在人力资本,终将因不能与其它资源有效配置而导致财富浪费,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只有提高农民人力资本素质,才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源泉。

3.我国农村资本市场现状。农村资本流动存在障碍,资本市场效率低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大。我国农村经济还是小农经济,因而更加需要投资,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地方政府总是把城乡经济发展的增量资金和农村存量资金重点投向城市建设和发展城市经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则严重缺乏支撑。这与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相左。

首先,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之下,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正在弱化,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资本要素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撤出县域后,邮政储蓄网点迅猛扩张,目前邮储银行2万亿元的存款,约有70%来自农村,但它基本上没有以贷款发放,而是大部分约定上存到各级人民银行及商业银行,这些资金最后被各家商业银行投到城市。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当中用于农村部分的比例逐步下降,2001年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有77.4%供给农村,而到了2006年只有71.4%,而且该比例呈不断下降的趋势。1995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20019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4376亿元,占比22%,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109998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16630亿元,占比15%,农村投资规模比重下降7个百分点,下降速度相当惊人。[9]

其次,中国农村资本市场暗流涌动。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农民手中的闲散资金只有存银行获得微薄的利息而别无他投,而作为资本市场主力军的银行贷款投入农村较少,在正规金融机构之外,一些非正规金融组织包括亲友间借贷、公司对农户的借贷、项目融资、非正规的地下钱庄等,在农村信贷领域大行其道,这些民间资本的借贷利率最低也是银行利率的1—2倍,高则10倍以上,这种局面不扭转将严重损害农民创业的积极性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导致农民增收更显艰难。

三、吸收资本文明促进农民增收

资本是市场经济社会最具有统治地位的生产要素,如果广大农民手中的要素长期不能通过资本化获得收益,农村又缺乏资本的投入,那么所谓农村规模化经营、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都是无源之水。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的改革发展提出了基本目标和任务: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民人均纯收入到2020年要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等。为此需要在制度、体制上进行大的改革和创新,需要保证农村经济保持在年均6%以上的水平,而增加农民收入的衡量标准,是农民的劳动力要素、资金要素和土地要素投入到农业、农村和农村外各个领域时,能否获得与非农群体所拥有要素等同的收益。

1.明晰农村土地产权,推动土地有序流转。首先,明晰农村土地所有权。可在保持现有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框架下,将土地所有权真正落实到劳动群众自治组织,使土地集体所有真正变成劳动群众自己所有,彻底淡化现有村民组织的行政功能。集体将土地的使用权、占有权、收益权等项权能出让给农民,真正实现土地所有权与其他权能的分离,通过土地出让获得完整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就会对土地建立起长远的稳定预期,并会加强对土地的资本投入,也可将土地以抵押等方式融资,从而大大提高土地的收益和利用效率。

其次,推动土地的有序顺畅流转。设立一个农村土地流转权交易市场进行土地交易,促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利用,在保证流转出去的土地依然作为耕地的前提下,使固化的土地资源转化为可以流动的资本。宅基地、林地、荒地可以通过成立合作社或农业企业,农民以土地入股获取分红,这样农村土地流转权交易市场上就有了丰富的交易产品,还可以开发出更多的金融产品。土地流转可以为农民带来租金收益,如果允许集体土地进行抵押,它还会为农民带来财产性收益。地方政府对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收益,可将半数以上用于农民的社会保障,剩余部分除了留于集体发展村集体经济,大部分仍然分配给农民,并鼓励农民将这部分收益以股份方式,投入发展股份制集体经济。

再次,由于农民在市场经济、特别是产权市场中还处在相对弱势,因此,政府要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在法律上、政策上扶植农民,国家尽快制定一系列的法律,从经济利益到政治利益对农民进行保护。国家还应制订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拓展发展空间,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其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作用,逐步打造产业品牌,自主开发经营项目,吸引农户入股,推动土地流转进程。

2.加大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培养新型农民。在农民占多数的国家中,农民因其固有的分散性、闭塞性和缺乏主动性、组织性而容易成为现代社会中最稳定、最保守的因素,政府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强势地位,农民“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2]618我国农民已是国家的主人,政府应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努力培养新型农民,加快构建农村人力资本形成机制,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的转变。

培育新型农民要从农村医疗、农村教育和农村文化上着手,医疗使农民强健、教育使农民睿智、文化使农民发奋。农村医疗是新型农民身体健康的保证和提升人力资本的基本依赖,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民医疗互助制度,应在具有完备的法律保障、完善的筹资机制、加大的财政支持力度、强化的医疗机构管理力度、加强宣传培训的基础上,让这项制度更好的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农村教育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最重要手段,要同时抓好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完成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适应各地的需要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开设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传授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通过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来不断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从而为农民收入长期持续和快速增长创设条件。

3.改革农村金融,激活民间资本。资本是经济的第一推动力,要壮大民间资本,必须改革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我国农村资本市场是一个特殊问题,经营规模很小的农户很难在资本市场上实现直接融资,这决定了农民资本积累主要是三个渠道:自己积累资本;通过农村金融组织实现间接融资;政府投入。只有渠道畅通才可以加快农村资本集中的速度,满足农民对资本的需求。

首先,建立民间资本积聚机制,使民间资本阳光化,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想方设法把农民的闲散资金产生最大的收益,比如采取“资本+民营企业+战略型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由部分民营企业、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种植户、养殖户发起,成立了利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把农民手中的资金通过自愿合作方式聚集起来,在保证农民一定资金收益的基础上,有偿供应给有创业意识的农民,解决他们初期创业时的资金问题。这样,就把民间资本的死钱变活钱,实现了资本要素的保值、增值。另外,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小额信贷公司,依法开展抵押贷款、权利质押贷款,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办法和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等。

其次,引导更多资本投向农村。政府在加大财政支持的同时,要制定对涉农贷款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以及放宽呆账核销条件的具体办法,降低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减免其所得税,通过丰厚的回报吸引人才、技术、资金下乡。在当前经济危机下,城市工商业出现萧条,大量的资本都在寻找出路,这倒契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求,正如古典政治经济学所指出的那样:“城市中利润的降低,促使资本流入农村,这就造成对农业的新的需求,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的报酬。那时资本就可以说是遍布全国,并在农业中找到用途,于是原来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农村积累起来的城市资本又部分地回到了农村。”[10]

四、结语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指出:“传统农业不能为经济增长做贡献的原因,在于资本收益率低下,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在于寻找一些新的生产要素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对于中国农村而言,这些新的生产要素就意味着新一轮的土地改革、更发达的金融市场、人力资本的投资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概括了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立足这一前提和基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加快各项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在策略的调控下扼制和消除资本为追逐价值增殖而违背农民和农村发展需要的倾向,利用资本充分调动一切力量,积极吸收资本文明,使资本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农民的持续增收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力.社会问题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57-45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06.

[5]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7]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

[8]蒋昕捷.预警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实际上下降[EB/OL].http://news.shangdu.com/257/2004-12-07.

[9]殷钧祥.新土改: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EB/OL].http://www.news365.com.cn/wxpd/wz/szjy/2008-10-22.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1977:261.

[责任编辑:王润秋]

猜你喜欢

农民增收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