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从“教案”走向“学案”初探

2009-11-28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10期
关键词:教案学案语文

吕 歌

中专语文教师往往有这样的感触:老师激情昂扬,学生往往不为所动,甚至可能“不知所云”,课堂上看不见渴求知识的双眼,看不见跃跃欲试的双手,看不见彼此激烈的争辩,看不见自己苦心经营的“教案”在课堂上精彩的展现。我们无形中将彼此陷于可悲的境地,这就是传统教案教学的弊端: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教育,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的,它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接受,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究其原因,是教案只体现了教师“教”的思想,而没有较多地考虑学生“学”的实际。故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妨变“教案”为“学案”。

“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设计的学习提纲,自我设计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查阅学习资料,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案”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疑难问题的排除者。

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其本质是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做到“扔掉教案”。“心中有案”,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耳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那么。中专语文教师该如何制定出一套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案”呢?我以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补充或改进:

一、利用有效资源,广泛搜集资料

除了教学参考书给教师提供的必要的教学资料,还可以利用有效资源,搜集大量资料。占有资料后进行选择,将学生需要的内容在课前印发或抄录给学生,供学生参照理解。把这一步做在“学案”中,不仅是“告诉”了学生一些新知识。更是给了他们理解课文的一把把金钥匙,使他们能自己尝试开启,提高学习能力,品尝胜利的喜悦。以《荷塘月色》一文为例,学生仅仅凭借课文中描写的那片幽美宁静的荷塘月色不一定就能体会到朱自清先生淡淡的喜悦中隐含着的淡淡哀愁的心情,先生为何会“忽然想起”了采莲,想起了江南?为何要引用《西州曲》中的几句诗?恐怕学生无从理解。如果教师备“学案”,将体现古人眷恋江南的情结的诗词(如白居易的《忆江南》、韦庄的《菩萨蛮》等)收集给学生,将《西洲曲》原文及内涵让学生先行了解,学生的问题大概也就迎刃而解了。再如,《拿来主义》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也会使人产生恐怖。”学生也似懂非懂,如果学生事先了解了法、美的侵华历史以及鲁迅先生一贯运用的比喻、讽刺、幽默等写作手法就会对文章中出现的类似甸子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体会和理解。

二、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因材施教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生活环境,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学生的实际水平,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正所谓“园材施教”,“材”的状态决定了“教”的方法和度量,而我们面临之材究竟如何呢?单以我们现在所教的中专生为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基础知识薄弱。听、说、读、写能力方面存在较大欠缺。(2)心理素养不够理想:由于中考失败,相当一部分同学缺乏自信,耐挫力下降,缺乏创意,想象力、意志力薄弱。(3)行为习惯较差。缺乏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缺少自我提升意识。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积极上进的决心,没有自我完善的信念,他们更多的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家长而学习。

针对以上情况,中专语文教学要做的是:鼓励学生,激发他们重新奋起的勇气。利用中专时间宽松,压力轻的特殊优势,留给学生问题探究、自主学习的宽松时空。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教师放权还权,把读书权、思考权、讨论权交还学生,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学的具体情况,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让学生不完全依赖老师,不完全依赖资料和答案,让学生自己完成感知、发现、探究、辨别、理解到再认知活动过程,以便达到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

三、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充满灵气的课堂氛围

传统“教案”中,教师是本着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从教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的。“学案”中则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作出思考。如学习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作者海子为何选择生日当天卧轨自杀,诗人表现的明媚温暖的感觉和他选择的人生结局有冲突吗?再如:《泪珠与珍珠》这篇散文中的“泪珠”和“珍珠”的神似点和形似点分别是什么?两者有何联系?……这正是“学案”比之于“教案”要求更高之处。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它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掌握问题的关键。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哪些是注释中没有或解释得不清楚的。哪些是容易引起怀疑的,哪些是容易激发学生联想从而产生较高层次的问题的等,“学案”中对学生的提问准备得越充分,上课就越从容,这反过来也促进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形成一个互动的、充满灵气的课堂氛围。

四、科学设计,除“牵”重“导”

现在的中专语文教学仍然用琐碎的分析一统天下,肢解了一篇篇优美的课文,把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肢解成无数个毫无价值的问题。不考虑学生的真情实感,不切实际地拔高、升华甚至圣化主题,造成学生说假话、大话、空话,从而导致矫饰虚假的文风。作文即做人,失去了真情实感,失去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只会写出鹦鹉学舌般的假太空文章。追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把学生当成“木偶”牵制他们的思维和活动步骤。

笔者有幸听了岳老师的公开课《荔枝》。上课后,岳老师开门见山,让学生看手中的“学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接着根据“学案”上老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先去读书、思考,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学生们边读边画,时而凝神思考,时而翻阅工具书查阅资料,不时地写写记记,学得非常认真;然后是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同时参与到其中一组,这两个环节的自主学习占去了大半节课的时间。最后是师生集体交流,教师点拨疑难问题。由于有了前面学生自主扎实地学习,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胸有成竹。回答问题语言流畅,谈吐自如,个性鲜明,小组之间互相辩驳和补充,掀起了课堂学习的高潮。紧跟其后的是“我来显身手”,每个学生都来做一做,检测一下本节课学习的效果。整堂课紧张而有序。

这节课上,没有往常公开课哗众取宠的“轰轰烈烈”的“活跃”场面,没有执教教师的煽情鼓动,取而代之的是学生静静地读书,思考,心平气和地商讨,辩解,耐心地听取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师巧妙而科学的设计,在课堂上形成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有所见,有所思;有所得。

五、试行选卷制,巩固教学成果

为巩固“学案”教学成果,可尝试改变传统的统一出题考试的方式,实施选卷制,即把考卷按难度大小分为A、B、c三等,再根据等级的不同,在总学分中实行加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试卷考试,不管选了哪个层次的试卷,考试成绩都一视同仁。这种做法可取的一面,在于它考虑到了学生客观存在的层次上的不同,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首要位置。在语文“学案”教学中,也不妨体现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的学法指导,对全班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作出估计,有针对性地设计“区域教学”,在教学时间、学习深度、提问等方面作出恰当的不同安排。这样的语文课必然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力所能及地思考、讨论,分析文章,回答问题。练习写作,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从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案”变“学案”,一字之易,却体现了中专语文教学理念的飞跃与升华。叶圣陶先生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端而不是个终结。要将技能在受教人的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走样,那才是终结。”希望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在不断的实践教学中成为真正的终结者。

猜你喜欢

教案学案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立定跳远》教案
乡愁导学案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比例尺(一)”导学案
《半张纸》教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