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曹丕曹植的思妇诗

2009-11-28严智芬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10期
关键词:思妇曹丕曹植

严智芬

在入选的高中读本中,曹丕的《歌行》和曹植的《白马篇》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之作。两首风格迥异的诗歌让人感受到曹丕“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的绵密哀婉,体会到了曹植“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的建功豪情。尤其是历来流传的“七步成诗”的故事,让人们把同情的砝码投向了曹植,在文学成就上公认他是“才高八斗”的典范。其实,曹氏兄弟作为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都为建安文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后人往往喜欢给这两个才华卓越的亲兄弟一比高下。

最早给兄弟俩做文学评论的是钟嵘的《诗品》,曹丕的诗排在中品,弟弟曹植呢?排在了上品,而且对曹植的赞美可以说是推崇备至:“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批评曹丕的诗“率皆鄙直如偶语。惟‘西北有浮云十馀首,殊美瞻可玩”。这种看法显然与宋齐梁陈之际重视词采和雕饰的风气不无关系。《文心雕龙》的《才略》篇则说:“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之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异于钟蝾认为曹丕“去植千里”,刘勰第一个对曹丕进行了肯定,尤其是对二人的地位悬殊造成的差异予以比较客观地评价。本文无意于争论曹氏兄弟的才干孰优孰劣,只是从他们擅长的相同题材——思妇诗中探寻两人个性和政治地位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两人创作风格的不同。

曹丕的诗歌创作中,成就最大的是反映游子思妇、男女悲欢离舍的作品,如《燕歌行》、《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杂诗》二首、惜哉行》等,这其中尤以《德歌行》最为著名: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怠,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呜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粱?

这首被认为古代流传下来最早的七言诗,从题目、形象、叙述口吻和和谐的音韵来看,不得不佩服魏文帝曹丕的敏锐和天才的创造力。全诗尾音都是“ang”的鼻音韵,读起来就有一种共鸣回环的音韵美;内容上写一个女子在秋夜里思念远游未归的丈夫。从最寻常的景物“秋风、草木、群燕”起笔,用最寻常语言渐渐引发内心的愁绪。弹琴无法排遣哀伤,只是倍增孤独和怅惘,今夜月亮却又显得特别的明亮、特别的寒冷,结尾用质疑的口吻将自己离别的忧伤和天上的牛郎织女连成一片。诗人以委婉细腻之笔,把思妇的真挚细腻、缠绵悱恻的情感描绘了出来。就曹丕的身份、地位而言,这类男女悲欢离合的经历他体验的可能性较小,而他却能将一个少妇对夫君深刻到极致的思念,化为种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感情之真切,措辞之委婉,顾盼之哀怨,达到了一种刻骨铭心、油然相感的效果。

曹植的《七哀》诗同样也是以女子的口吻写对远游夫君的相思之苦: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

借问叹者谁?云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文选》六臣注吕向说:“‘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耳闻而哀、目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谓一事而七情具也。”虽然这种解释不一定切合这首诗的旨意,但说七哀是写一种深切的哀怨之情是没有错的。宕子外出十余载,夫妇会面遥遥无期,思妇有无限的愁思、无尽的哀怨,但她忠贞不改。甘愿化作一缕清风,长驱万里,入君怀抱。令她担忧的是若君怀不开,清风将飘移无所依靠。如果我们稍加比较,就可以看出,尽管内容和《燕歌行》大致相同,而所要表达的内心情志则是完全不同的。《七哀》诗的后半部分写道:“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路尘与浊泥本为一物,而遭际那么不同,被风吹扬而为路尘,被雨淋、受人践踏而成浊水泥。曹丕、曹植是亲兄弟,一荣显,一屈辱,就像路尘与浊水泥一样。看似一首思妇之作,其实借思妇喻托自己“嗣位之争”失败之后的遭遇和怨情。另外《美女篇》、《杂诗》(南国有佳人)中也抒发了相似的情感。“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美女篇》),美女曲高和寡盛年不嫁;“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持”(《杂诗》),美人俯仰之间青春迟暮,表面上看都是写美女不幸的悲惨遭遇之作,其实都是借美女来曲折表达自己的哀叹和嗟伤。香草美人的比喻在古代诗歌传统中南来已久,君臣和夫妻关系相当,一个美丽多情的女子往往需要男子的欣赏来实现价值,就像一个臣子需要君王的重用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一样。

曹氏兄弟处于同一时代,出生于同一家庭,早期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也相似,那为什么他们有些诗歌的内容与形式比较接近,即使题材一致,仍然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首先,才性的差异性。曹丕是一个有敏感内敛的人,而曹植却是一个任性纵情的人。曹植早年因才华横溢深得曹操宠爱,被认为是“儿中最可定大事者”。但他仰仗父亲庇荫,生话优越,形成任性而使气的鲜明个性,常常喝得酩酊大醉,甚至私开“司马门出”。任性的诗人大都心随物转,在顺利的环境中生活上和感情上就很放纵,激情四射、词藻飞扬,像早期的《白马篇》,工于起调,一起笔就能打动人,后期的思妇诗语言依然华丽典雅,铺排整饰,一览无余地展现他的“骨气奇高”。相反,曹丕特别重视自身的文化修养,作为贵公子,他广交文士,宴饮游乐,弹棋作赋,这种生活使曹丕的个性逐渐文士化了,内敛化了。在建安离乱的巨大时代阴影下,皇室优越的生活以及文人对时序节令特有的敏感,使曹丕在欢愉的时候也常常感怀于生命的短暂,“高山有崖,树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知之”(《善哉行》其一)。作为一帆风顺的贵公子,却特别关注内心细微的情感来抒发生命的情绪,这正是文学不断走向自觉,走向个性化的表征。曹丕所反映思妇的哀怨之情,对离别的伤感,对爱情的执着,对人生短促的哀叹,不再偏重于再现建安时代社会现实破败的景象,而是更多表现生活中人们的心理、精神状态。这可以说是曹丕诗歌反映现实的独特方式,这就要求诗人必须以委婉细腻的笔触去展现生活中的人们内心世界,曹丕敏感内敛“精思逸韵”的个性恰好做到了这点。

其次,政治地位上的巨大差异,一个先荣后辱,一个终生显贵。尤其是曹丕称帝后,曹植的政治地位急转直下,他竭力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接连遭到曹丕父子的猜忌,屡屡被贬爵位移封地,于是失去政治地位的曹植只好将自己的理想寄托于诗歌,借思妇美女表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美人迟暮之叹寄寓自己伤心功名无望,将主观内心情感投向外在政治世界。相比之下,曹丕称帝时,三国归魏的形势已大致形成,国内政权稳定,他本人也已经登上了政治权力的最高峰,没有必要总是在文章中寄托怀抱。相反,他站在高处以悲悯之心俯视人间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更多体会到的是生命内在的情绪和感怀。曹丕的思妇诗是本真的抒写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感伤,自然界的四时变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都会引发人的心灵和性情,“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杂诗》),一些平淡而平凡的事物就触动他敏感纤细的心灵。所以,同是思妇诗,曹丕的诗尽管凄楚悲凉,也只是对男女悲欢离舍的情思就事论事,借此写出生命内在的情绪和体验。曹植则借美女思妇写自己空有报国治世之才,壮志难酬的痛苦之情,或是借夫妇写君臣,向曹丕父子表明心迹。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酒及药之关系》这篇文章指出:“曹丕的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所以,曹丕在《典论·论文》里一心抬高文章的地位,可是曹植却以为“辞赋小道”。鲁迅认为:“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子建的文章做得好,一个人总是不满意自己所做而羡慕他人所为的,他的文章已经做得好,于是他便敢说文章是小道;第二,子建的活动在于政治方面,政治方面不太得志,遂说文章是无用了。”这一分析可谓一语中的,从两人创作风格上看,曹丕的思妇诗直接走向自己的心灵,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呈现一种自觉的审美观照;曹植的思妇诗大多是秉承传统的意象元素,借思妇美人来抒写现实不得志的感慨。所以,两人的思妇诗创作是个有怀抱,各有因缘!

猜你喜欢

思妇曹丕曹植
长相思·一重山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 思妇诗”比较研究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论曹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从言语层面浅析诗歌郑愁予《错误》的美
给曹丕的建议
曹丕:武功比文采更好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论曹植与《古诗十九首》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