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

2009-11-28姚亚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10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美的文本

姚亚军

近二十年来的所谓阅读教学,越走越极端,似乎成了阅读就是训练,阅读就是做题,阅读就是条分缕析,把读书的乐趣,读书的美感,把启迪心智、认识世界等读书的本意全都扫荡殆尽了,因此,要使阅读有源头活水,要使阅读教学变得生机盎然,首先必须改革阅读教学的思维和理念,彻底从应试的泥潭中走出来,从而恢复阅读教学的本来面目。

教师不敢抓诵读,学生不愿读书。曾有人统计,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有整整六年时间,学生受到的诵读训练仅有108小时。而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专门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要学会流畅地表情地朗读,至少需要200小时以上的练习时间。中学阶段读物篇幅增长。内容加深,朗读难度、期读要求高,练习的时间不应低于小学阶段。从对比中我们可看出,当前的中学语文诵读教学还抓得不够。

诵读无足轻重。有人对在所听的150节中学语文课作过统计,仅有65节用于朗读,占43.3%,其它半数以上的课是在“寂然无声”中“悄悄”进行,都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可见,目前的中学语文对于诵读教学,认为有没有诵读都是无所谓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诵读实际上成为教师讲课的调节。他们着意不在诵读的训练,而是把注意力吸引到准备教学的内容上。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读一段,讲解一段。作为基础教育学校标志的“书声琅琅”,似乎正在削弱,消失,有些教师甚至连早读课也不放过,还得讲练习的答案,分析测验的题目。

中学语文教学为什么出现这种轻视诵读教学的不良倾向呢?主要是在认识上出现失误。

升学率的制约、教学评价的误导也是造成人们对诵读教学在认识上的失误的原因。在目前,大型的考试。如中考、高考等选拔考试对诵读能力的测试还不够。近几年高考题目已有考“名句”这一项目,然而比重极少,又只是只言片语,效果不大。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当中,人们自然对诵读教学不感兴趣。其结果是学生不会诵读。在教学评价上,由于对评价标准的认识不统一,常常以“讲”课来衡量教师教学的依据。更有甚者。是以热闹来取代训练,这是以一种似是而非的理论来进行指导评价。从而产生误导,造成认识上的失误。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主体通过阅读,接受人类文化的营养。再造自我,发展自我;另一方面主体在接受人类文化滋养的同时,对人类文化又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自己地加工和创造,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发展自我的同时,也发展了人类文化。人类文化正是在这种阅读互动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个体的人也正是借助这种阅读实践得以成长的。可以说阅读是人类发展自我的最重要的手段,可见阅读对人的发展有多么重要。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我们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这种有生命内涵价值的阅读。

阅读教学要注重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文本拓展,作为语文课堂里一个重要的环节,理所当然地,也应该立足于文本。教学需要拓展,但是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拓展的时机、内容、宽度和探度等等要素都要围绕文本来考虑和设计。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只有在亲密地与文本进行了接触之后,“潜心会文本”,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在真切的赏析、对话文本的基础上才有超越文本的可能。如果对文本本身的研读都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很难想象,文本拓展会有何实效可言。不可否认,电影片段中的声响效果的确极具感染力,但学生若不用心去读,不潜心去品味。是很难全方位认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的,也无法体会语言文字是怎样把人物的思想、性格等内涵深刻而生动地表达出来的。如果没有引导学生深入的阅读文本,对文本拓展时不遵循以本为本的原则,拓展是很难产生什么实效的。

我们怎样才能搞好诵读教学呢?应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要树立诵读教学观念,吸取诵读教学成功的经验。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诵读教学观,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这样语文的积累就会多起来,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其次,我们要激发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伟大的作家歌德也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便没有记忆。”可见,兴趣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很重要的。实验证明,当人们对某方面事物感兴趣时。这种兴趣就会引导他积极去从事这方面的实践活动,从而取得比别人更优秀的成绩。诵读也是如此,你对诵读感兴趣的话,你就能够在诵读中获得更多的语言素材的积累,就能提高你的语文素质。

再次,提供好的诵读材料。美好的诵读材料,本身就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按照理想,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了70%左右的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表现了大量的自然美、艺术美。作者通过美的语言、美的构思,为我们塑造了美的形象、美的意境。例如《苏州园林》的优美;《长江三峡》的壮美;《松树的风格》的崇高等各具特色。因此,诵读教学要重视审美心理因素,积极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获得求知和情感上的满足和喜悦,从而产生和保持一种求知的兴趣和欲望。

最后,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坚信诵读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加强诵读方法指导,要注重对学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古往今来,我国许多国学大师所取得的成就,都有一个共同点:重视诵读。他们的苦读经历,令人惊叹不已。唐代韩愈自幼读书为文,日记数千百言,他自叙“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于百家之编”。白居易达到了苦读苦记的程度,元代程端礼提出:“每大段(文章)内必分作细段,每细段必看读百遍,背读百遍+又通背读二三十遍。”

所谓诵读,是人们通过视觉器官感知书面语言,通过神经反映到大脑辨认、转译、想象、联想、判断、系统等一系列复杂的思想活动,然后又通过发音种经器官转化为有声语言,再从耳神经转人大脑神经中枢进行鉴别、评价等的活动。这是诵读产生的生理、心理机制。诵读教学就是根据诵读产生的这种机制,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以朗读、吟诵的方式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来达到教学的目的。离开了出声诵读,想要真正学好语文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因此,朱熹才有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叶圣陶才会三番五次地强调:“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跟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就会使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如果学生达到“烂熟”的程度。作者的语言、思想往往会变成他的语言、思想,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古语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言极是!

作为语文老师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还能做些什么?(1)要坚守语文学科的大科位置,不能轻易让其他学科挤占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2)必须深入研究高考,尽量减少无用功,腾出时间,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几本书。一个优秀教师,不知道高考考什么,但是他应该知道高考不考什么,如果教师能够增加训练的有效性,自然可以为学生节约很多时间;(3)尝试在高一、高二开设综合阅读课程,把图书室向学生开放,至少每周安排三小时;(4)可以开设阅读指导课,教师通过阅读指导把前沿的信息集中传达给学生;(5)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来拉动学生的阅读,学生的课外阅读,现期一般都会受到班主任或其他学科教师的限制,开展活动,“师出有名”自然会给学生减少很多尴尬。

提高语文素质是多种多样的,创造性地运用诵读教学法是一个重要的手段,那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在新的时期,具有悠久传统的诵读教学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此我们提倡诵读教学。在目前的诵读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课题需要解决。我们还有必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诵读教学的规律,使之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美的文本
好美的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