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自主合作学习的四个途径

2009-11-28吕振中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10期
关键词:意会文本语文

吕振中

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教师对“弘扬人文精神”,“唤醒主体意识”,“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大语文教育观”等理念高度重视;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赞成,但怎样落实这些理念,怎样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邀游,认识不一。在教学中,笔者探索出四个“yi”途径,即:意——疑——议——逸,具体做法如下。

意:在诵读中“意”语文

“意”就是沉潜吟咏,心通其情,意会其理。

众所周知,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语文说到底是一种感性的存在。因此,语文学习理应重情性、重意会、重自悟,而要重情性、重意会、重白悟,唯“读”是图,舍“读”无本。另外,汉语比起英语等拼音文字的特点是:它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意会语言”。意会语言有报多“空白”,要掌握和领悟这些“空白”,必须通过“意会”的“内化或内隐”。如何“意会”?大教育家朱熹强调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子大全·读书之要》)比如说一篇诗歌,只有让学生入心入脑人境地听读、诵读,充分地感受,才能伴随着作品融进自己的感受,在联想和想象中获得美的享受,进行形象的思考。这一“意会”的过程是不能省略的,否则学生读一篇文章,谈几点“人人笔下都有,自己心中所无”的标准化答案,学生不仅不能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也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因此,耳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诵读活动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基本方法。通过读,感知——心仪文本,获得直感;通过读,理解——神交文本,获得快感;通过读,反刍——反观文本,获得回味感。

疑:在教学中“疑”语文

“疑”就是质疑释疑,自主互动地学习。

“疑”在教学中用得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师能否做到“三要”“三不要”。

“三要”。一要让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质疑(或日在何处质疑)为宜。一般说来,应在难点处求疑,关键处求疑,困惑处求疑,易错处求疑,无疑处求疑。对此,教师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

二要指导学生学会解疑。“疑”是发现问题,但这仅是学习成功的一半。只有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质疑毕竟是手段,解疑才是目的。谁来解疑呢?不能满足于学生质疑,教师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根本。

三要将学生质疑与教师教学有机结合。力争做到思疑有范围,质疑有分类,解疑重梳理。将学路,文路、教路三路合一。恰当处理质疑教学中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三不要”。一不要:不要使学生质疑与教师教学分离。有的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大家提得很好,这些问题一会儿我教后就明白了。”接着,老师仍旧按既定教路教学,撇开学生的疑问不管,质疑成了虚晃一枪的形式。

二不要:教师不要老跟着学生问题跑。有些课堂,学生提一个问题,教师解答一个,教师放弃了主导作用,质疑成了“记者招待会”,教材也被肢解了。这种做法不是方向。

三不要:教师敢于“不要脸”。教师要敢于打破思想的束缚,教育学生:“如果一个教师能被自己的学生难倒,他应该感到这是做教师的最大幸福。”只有许许多多“不要脸”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成千上万体面的学生。

总之,“疑”是教学中涌现出来的思想浪花,高效的课堂教学大都由无疑——有疑——无疑的转化而完成。

议:在合作中“议”语文

“议”,就是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议”的内容主要是上一个教学环节“疑”出的问题,“议”的主要方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学习中出现的某一问题,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磨砺思维品质,交流独到见解。“议”的过程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详到知之甚详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创造的过程,是亲口尝“梨子”滋味的过程。教师此时的主导作用在于组织讨论形式,引向讨论方向。

“议”作为一种契合课改精神的学习方式,已经全面进入我们的课堂,并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青睐,我们所要做的,不是讨论它有没有必要存在,而是要优化语文讨论行为的策略,走出运用时的误区,防止课堂讨论的“泛化”与“放羊”。

“议”继“疑”而来,但两者叉不可分开,通常是由“疑”而“议”,由“议”激“疑”,循环渐进,逐步深入。

逸:在拓展中“逸”语文

“逸”就是旁逸斜出,拓展延伸,探究学习。如教学鲁迅的《故乡》。在讨论作品末尾(“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含义之后,延伸探究“其实地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设了路——尤其没有自己的路”的哲理。启发学生思考:这里的“路”与教材中的“路”有何不同?这种思维的“碰撞”在撞击传统思维的同时也激活、刷新思维模式,“撞”出新的观点,“击”出新的视角:人需要个性化、创造性的生话,要善于开拓创新;再与原文主胚一对比,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鲁迅作品的认识,而且获得了新的启迪。

“逸”还指面对学生“疑”“议”时的“节外生枝”,教师不妨就势“逸出”自己的教学预设,把课扯远一些,促使课堂生成。如笔者在教学《孔雀东南飞》分析焦母这一人物时,一学生突然冒出了一句“真是变态”,看鄢学生的神情,不像是“捣乱”或泄愤,于是,我就抓住这一鲜活的“学情”,让大家思考、讨论“焦母是否有变态的心理”,然后,让这位同学重点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没想到该生联系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女主人公曹七巧的形象分析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猜你喜欢

意会文本语文
论柯林斯的意会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的启示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陈思照:音乐可让两岸神通意会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意会(TASTE ITALY)正式上海成立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名人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