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摆谱

2009-11-26李开周

小品文选刊 2009年19期
关键词:丫鬟嗓子小贩

李开周

我发现过去那帮文化人挺能摆谱的。

比如说苏轼,他在江边一楼上睡觉,大床贴着窗户,什么时候想看外面风景,伸手把窗帘拉开就行了。要是懒得用手,他用脚也成——人躺在床上,大腿高高翘起,脚丫子蹬住窗户缝儿,一使劲,咦,窗户开了。就这么简单。

可是这么简单的事儿苏轼自己不做,非让长随去做。长随住在楼下,苏轼要向他下达开窗户的命令,得扯着嗓子喊,喊这一嗓子的热量消耗再加上长随爬楼所做的功,开百八十个窗户也够用了。所以从工效的角度看,苏轼纯属吃饱了撑的。

苏轼不这样看,他觉得这才风雅,才符合他文化人的身份。用他自己的话说,“东坡于榻上慨然长噫,欠身起立,使童子启户,凭栏而望之。”他老人家挺尸在床上“慨然长噫”,长随却要屁颠屁颠跑去“启户”,这场面像极了秘书给局长拎包,小弟给老大点烟,又体面又潇洒,官派和贵气兼而有之。

在北宋,地方官赴任前都要雇几个仆人,路上挑行李,到任后做保姆,时称“长随”。一个长随一年的吃住和工资加起来,最多二十贯铜钱就能打发了,而北宋官员俸禄极其丰厚,像苏轼这样的干部,工资加职田加衣赐加公使钱,每年能挣到几千贯,雇一百个长随也没问题。

到了明朝,市井小贩收入极低,一年能挣三四两银子就不错了,可是只要那小贩愿意俭省,五年下来就能买一丫鬟。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明朝有丫鬟的家庭极多,在明话本里,武大郎那般穷困潦倒,竟然也有一个一叫迎儿的丫鬟。

长随和丫鬟都有存在的必要,因为总得有人忙于工作,总得有人忙于照顾这些忙于工作的人,大家因分工不同而互惠互利,这是好事儿。然而很多时候,被忙于照顾的那些人并不忙,他们之所以雇一保姆,只为能像苏轼那样摆谱。更荒诞的是,有些雇了保姆的人也并不富,他们之所以能雇上保姆,只是因为被雇的保姆比他们还不富。

据说有些日本女人到了中国,就不想再回去了,原因是中国生活太方便,一个人只要稍微能挣点儿钱,就能雇一群保姆,把自己照顾得跟一奴隶主似的。而这种好事儿在日本就很难碰到,因为日本没有那么多赤贫群体,做奴隶主的成本太高。

纳水摘自《城市快报》

猜你喜欢

丫鬟嗓子小贩
北平的零食小贩
还有多远
《红楼梦》中丫鬟的明争暗斗
没有说出的话
《红楼梦》中平儿的人物形象分析
明传奇中丫鬟形象的文化意义及文人的女性观
别用假嗓子说话
偶笑
不熟不要钱
尴尬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