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建设节约型社会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2009-11-19胡青丹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10期
关键词:循环经济

【摘 要】 要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离不开各种有利环境和条件,主要包括节约型体制保障、机制支撑、政策扶持等三个方面;需要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转变观念意识、借鉴国外经验做法等四个方面展开工作。

【关键词】 节约型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循环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较大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成效比较显著。但从总体上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多、环境污染严重等不能忽视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浪费现象有增无减,有的地方和行业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增大资源消耗的强度。为此,必须摒弃不利于资源节约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牢牢抓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个核心,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领域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并采取综合措施,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

一、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1、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就是改变过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型增长方式的主要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高排放、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难循环。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所以,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全国上下痛定思痛,决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995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其中之一就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也就是说要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也就是节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依靠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其主要特征是: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高速度、易循环。它十分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近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突出特征,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从它的几个特征来看,其实质是节约:

第一,四低,即“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低污染”,是节约的重要体现。生产同样数量和质量的商品,使用的人力、物力越少,则经济效益越好,这是十分明显的道理。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越少,说明这项生产带来的污染少,环境成本低,当然就是节约。

第二,四高,即“高产出、高效益、高质量和高速度”,也是节约的重要体现。产出高,说明资源的利用率高;高效益,说明经济效益好;高质量,说明商品经久耐用;高速度,说明在同样或者更少的耗费下,经济效果较好,经济增长的质量高,这就是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追求目标。

第三,易循环,说的也是节约问题。这里的易循环是相对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的“难循环”而言的,就是对排放出来的废气、废水和废渣,进行再利用或者多次利用。其目标是为了节约有限的资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是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所在,也是我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所应追求的目标。

2、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受制于资源的状况。要缓解资源瓶颈,就必须实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当前由于以下原因,各种生产要素(资源)的供应状况日益紧张。

第一,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我国资源供应短缺。我国人均耕地每人不到0.09公顷,大概只相当于澳大利亚人均的1/33,巴西人均的1/30,加拿大人均的1/19,美国人均的1/11,多数欧洲国家人均的1/5,印度人均的1/2。据资料显示,在世界144个被排名统计的国家中,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非常落后,人均煤资源排在50位以后,淡水资源量排不进前55位,土地、耕地、森林等资源远远排在100位以后。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另一方面,我国的资源需求日益增大。根据党的十六大描绘的蓝图,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经济总量将达到35万亿~36万亿元(按2000年价格),人均GDP超过2.5万元(按照1美元=8.26人民币的汇率约3000美元),人口将达到15亿左右,城市化率约60%。[1]届时,即使在充分考虑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以及节能等因素的较为理想的情况下,我国水资源缺口为1300亿~2600亿m3,煤炭缺口将达到7亿吨,石油缺口将达到2.5亿吨,天然气缺口将达到800亿立方米。[2]

第二,浪费现象严重进一步加剧资源紧张。当前,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十分严重。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巡视员陈世海在参加“2009能效机制建设国际论坛”时介绍说,目前我国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目前,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3]更为严峻的是,有些地区的消费之风日渐奢靡,极大地超过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可见,在资源供应日益紧张的条件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二、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条件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离不开各种有利环境和条件。下面主要从体制保障、机制支撑、政策扶持等三个方面来分析:

1、节约型体制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将钱(财富)的使用分为四种情况:(1)你为你用你的钱,用钱者既注意节约,又注意效果;(2)你为他用你的钱,用钱者只注意节约,不注意效果;(3)你为你用他的钱,用钱者不注意节约,只注意效果;(4)你为他用他的钱,用钱者既不注意节约,也不注意效果。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公有制经济发生了变革,但产权不明晰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改制前,管理者用国家的钱办国家的事;改制后,管理者用国家的股份办国家的事。国有资产的支配者都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政府投资的效果会好到哪里去?国企的效益会好到哪里去?

因而,要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就必须有节约型体制。节约型体制主要包括节约型所有制体制、国有经济体制、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外贸体制、价格体制及行政体制等。如节约型的所有制体制是对传统所有制的改进,它是指生产资料归属清晰、收益明确、流转顺畅、保障有力,能够有利于资源节约、效率提高、效益增长的所有制体制。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离不开各种体制保障,需要我们在相关体制方面深化改革,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建立有力的体制保障。

2、节约型机制

“机制”一词原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制造的工具和采取的手段的总称。机制引进经济学构成“经济机制”范畴,它是指一定经济机体体系内有机地结合着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环节,通过相互推动和制约而促使经济运转的具体形式;它存在于社会再生产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因而,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也离不开节约型机制。

节约型社会的机制是节约型体制在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互为关联、相互作用、彼此约束、协调运转的各种机能的总和。节约型社会的机制主要是完善的市场机制。除此之外,节约型社会的机制还包括奖惩机制、宣传机制、评价机制等等。发挥市场机制的节约作用就必须不断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二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三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宏观调控体制建设;四是完善决策体制,减少决策失误;五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六是按照“放宽条件、放松管制、放活机制、放手发展、放胆使用、放心让权”的六放原则,发展壮大行业协会、商会等行业组织;七是加强法制和信用体系等的建设,优化市场经济环境。

3、节约型政策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如何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制定更加详细的、可行的政策措施。(1)落实能源节约使用政策。要推行全社会节能工程,针对重点用油行业的技术现状,抓紧燃料油节约和替代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包括组织关键技术开发、组织节约和替代燃料油技术示范及对先进成熟的节油技术进行推广。(2)落实水资源节约政策。要根据各地水资源条件和行业结构特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优化水资源配置。积极研发水处理和水节约技术,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水资源消耗少、用水效率高的产业。依法淘汰落后的高耗水工艺、设备和产品,针对水质性缺水日趋严重的状况,全面推行工业企业清洁生产,高耗水、高废水排放企业都要积极实施清洁生产。(3)落实原材料节约政策。加强原材料消耗管理,积极推行“绿色制造”,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提高原材料的循环利用和利用效率。(4)落实土地节约政策,促进土地节约集约使用。(5)落实资源综合利用政策,推进废弃资源的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6)落实节约型社会干部任用政策,加快培养能够厉行节约的干部队伍。

三、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

资源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我们要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全局出发,全面分析资源形势,深入研究资源问题,全面做好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发展循环经济

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模式,循环经济涉及科技、生产、消费、法律、道德等诸多方面,它追求充分、重复、循环地利用资源,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重视环境污染的源头防治与生态保护,实现效率和利润的最大化,做到资源、能源、环境和效益的“四赢”。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多种多样,宏观方面包括编制规划、调整结构、完善政策法规;微观方面包括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效率,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等等,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体现了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实现节约的要求。如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也要形成循环,将自然作为人类依存的基础,强调利用科技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强调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循环使用资源,尽可能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等等。

2、发展科学技术

科技进步是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器,因为科技对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支撑、导向、和监督等重要作用。第一,支撑作用。科技能够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科技进步扩散到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使传统生产部门的技术基础不断得到改造,也在全新的技术基础上为新的生产部门的创立和发展开辟道路。这不仅能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能改变整个社会生产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以及资源与资金的配置,从而使产业结构不断变革和日益高级化。第二,导向作用。从微观角度来看,科技进步能使人们制造新生产工具。新生产工具的出现,会导致生产方式发生极大的变化。从宏观角度来看,宏观调控部门运用科技改造传统产业,集中力量支持一批重点行业,不仅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又引导生产要素向新的行业流动,逐步改变整个行业的传统生产方式。第三,监督管理作用。一方面,借助科技可使各个行业的能耗标准和设计标准更加明确化,使有关部门行使监督管理权力时有标准可依;另一方面,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可比较方便、快捷、准确地测量各项监督管理指标。例如,运用空调能耗计量检测器可很快检测空调机的能耗参数,由能耗参数算出能耗指标,可与已制定的监督管理指标做比较,来衡量被检测的空调机是否符合节能产品的要求,或者由此来确定处罚的依据和标准。

3、转变观念意识

正确的宣传舆论对引导人们的正确行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是全民的长久共同的任务,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宣传媒体的作用,深入持久地宣传节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一,把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各项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纳入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中。一方面要通过广泛组织和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创建节约型企业、节约型城市、节约型社区、节约型机关和学校等活动,引导全社会把节约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另一方面要利用群众喜闻乐见、参与面广、行之有效的各类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活动中来,寓教于乐,在各项活动中普及节约资源知识,增强节约意识,形成全社会参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良好风尚。第二,将节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入持久地进行节约教育。要将资源短缺、资源忧患意识作为终生教育的内容。在小学开设伟人和名人节俭的故事课程,在中学开设有关节约的议论文。如司马光的《训俭示康》等。在大学开设《节约经济学》、《经济效益学》等必修课程。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使节约逐步成为全民的主流意识。有关部门要根据不同对象制定不同的教育培训规划,并节约教育作为终生教育。

【参考文献】

[1] 周宏春,刘燕华等.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32、1、10-17.

[2] 龚雄军.充分认识积极扩大进口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国际技术贸易,2007(4):38-39.

[3] 周英峰,蒋旭峰.我国目前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左右[N].中国石化报,2009-03-05.

【作者简介】

胡青丹(1984-)男,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师.

猜你喜欢

循环经济
浅析丽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循环经济对建筑产业的影响及对策
循环经济视角下交通运输管理的优化策略探究
构建循环经济下会计核算体系的路径探究
黔东南州钒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