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民生新闻的思考

2009-11-16王媛媛

活力 2009年11期
关键词:民生受众

梁 丽 王媛媛

一、近年来,民生新闻迅速崛起,但花开也有花谢时,目前,民生新闻颠峰已过,随着受众整体素质提升、新闻视野拓宽、欣赏口味转变,对民生新闻的评价开始转向冷静,在看新闻的同时对新闻的价值也开始进行理性的评判,一些批判意识较强的观众甚至对部分新闻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思想倾向提出了疑问,这说明民生新闻正陷入困境。究其原因,民生新闻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使人们对其产生质疑。

1. 新闻特性的回归与背离

民生新闻的看点就在于关注民生,在于对新闻特性的回归上,但如果你仔细观察报纸、广播、电视每天的民生新闻,就会发现,除了一些真正关注民生的新闻外,还有很多新闻价值很低的报道充斥其中。由于受民生新闻要“日常生活化”与“世俗化”的认识影响,有些民生新闻的选材越来越趋向“软化”,甚至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而追求刺激,一些严肃的主题或新闻点也被无意识地淡化了,一个原本没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也会被有意夸大,失去了新闻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2.时效性与新闻价值的矛盾

这是民生新闻报道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最典型的事例就体现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处理上。由于地方媒体在民生新闻上的互相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各家媒体都越来越注重报道的时效性,正是缘于“时效”的压力,导致采访不深入,报道不深刻,编辑不细腻,往往忽略了对报道事件内在新闻价值的挖掘。

3.市场占有率与格调低俗化

新闻娱乐化倾向已成为目前民生新闻报道中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在扩大发行量、追求高收视率、增加受众市场份额的争夺上,部分民生新闻的采编人员已经不惜牺牲新闻的本质功能,把娱乐界的一些做法移植到新闻报道中来,造成了对新闻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很多民生新闻的制作者想当然地认为,老百姓喜欢“腥、星、性”的东西。因此,煽情与猎奇,暴力和血腥便常常充斥民生新闻中,从而导致了民生新闻节目低俗化现象的泛滥。

4. 负面新闻与“负面效应”

长期以来,民生新闻以大量的曝光和监督报道赢得广大受众的喜爱,一时间民生新闻中开始出现大批量的负面新闻。负面新闻确实是民生新闻的一大看点,也能够得到一些预期的“正面效应”。但是当负面新闻充斥版面、屏幕时,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可能会在社会生活中造成一系列的“负面效应”,误导受众的视线,让人们看到一个不真实、被扭曲的世界。

5.角色错位与公信力缺失

新闻媒体具有舆论监督的功能,常常报道一些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并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因此,使部分受众产生了一种错觉:找媒体比行政部门更有效,总觉得找媒体一曝光,多年的难题就会解决。一些新闻媒体也因此沾沾自喜,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角色,也热衷于“当法官,做裁判”,做了一些超越职能范围的事,使社会上对新闻媒体的印象逐渐差了起来,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因此受到了质疑。

二、除了以上列举的问题,民生新闻还存在记者编辑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对法律法规的学习掌握不够等等不足,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到民生新闻自身的发展,也对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不利影响。面对民生新闻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既要客观分析,更要认真解决。那么,民生新闻又该如何改进呢?

1.拓宽视野,丰富内涵

作为地方媒体,在民生新闻领域是一种竞争关系。往往会发生这样的情景:某地两辆小车相撞了,马上就有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记者,甚至四五台摄像机同时出现在现场。当然,这样的新闻并不是没有新闻价值,而是一旦数量多了就让观众厌烦了。地方媒体的民生新闻如果要有所突破,就必须跳出家长里短的圈子,把视野放得更广阔些。

2.找准定位,分忧解难

民生新闻往往容易走入两种极端:一种是就事论事,报道一下事件经过了事,有时候甚至连结果都没有,忽视与事件有关的更深入的采访,让人摸不着头脑,只流于表面。有这样一则新闻,一辆小汽车在过一村桥时冲入河中,造成一孩子死亡。记者只采访了当事人,自然是捶胸顿足,让人无不觉得惋惜,记者想当然地认为村桥年久失修,村里对桥梁的维护没有尽到责任,丝毫不怀疑司机的责任,不免让人觉得有些片面。另外一种就是像这样预设立场在民生新闻中也是常见的。一些记者习惯同情弱者,而不愿意对事件进行更深入的采访,这样容易造成不同利益相互冲突,有可能会“越帮越忙”。民生新闻里所报道的事情,展现生活中各种矛盾的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媒体应当承担起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意见、化解社会各阶层矛盾的作用,正确地引导舆论,避免就事论事和预设立场两种极端。

另外既要为百姓说话,也要替政府分忧。现在老百姓很关心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民生新闻应努力提供一个政府和百姓互动交流的平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工作,更好地为百姓提供服务。

3.创新形式,手法多样

目前,民生新闻除了在内容上改进、内涵上深化之外,在表现形态方面也有很多文章可做。

保持新闻原生态、纪实性。无论报纸、广播还是电视,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怎样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是值得探索的课题。报纸的优势是文字,广播的优势是声音,而电视新闻的最大的优势则是声音与画面的结合。在做民生新闻时,各类媒体的优势都可以更充分地表现出来。但不管发挥哪种优势,民生新闻都应该尊重新闻事实的原貌,以纪实的手法报道新闻事件,善于抓情节、抓细节、抓人物,注重现场感,捕捉现场气氛,使新闻的可看性更强。

加强新闻的故事性、趣味性。在民生新闻中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展现生活中的奇闻轶事、酸甜苦辣,既能激起观众的兴趣,也能使观众感同身受。由于报纸版面和广播、电视栏目时间有限,来龙去眿比较复杂的新闻可以采用连续报道的形式,每天播出一段,设置合理悬念,使观众形成一种强烈的期待感。在形式上,可以用记录的手法来表现,使新闻的可看性与真实性更强。

提高群众的参与性、互动性。目前一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已经十分重视与观众的互动。有些电视节目直接请普通观众出镜发言,发布社区新闻,还有发动DV爱好者直接提供新闻的,他们所提供的新闻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百姓的心声和生活的原貌。作为报纸,有自身的特点,可以开辟一些读者来信、读者心声等专栏,弥补记者在信息获取中的一些“盲区”,让读者的声音可以更直接表达出来。

总之,从长远看,民生新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键是在内容上如何更加丰富,在表现手法上怎样更加多样,在自我宣传上更加大力度。相信民生新闻不仅能做到真实反映民生、民情、民意,还能真正地帮助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积极地应对社会问题。□

(编辑/李舶)

猜你喜欢

民生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改革开放美好民生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融媒体生态下广播与受众共赢发展的路径思考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2017“国家账本”里的“民生账”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自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聚合”与“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