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正确对待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

2009-11-13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认知引导错误

王 雷

摘要: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充满差错的过程。小学生在学习时产生差错是难以避免的,而差错的发生也是必然的。所以,要正确看待学生在学习中的差错,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允许、认同和接纳学生的错误。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带有很大的具象性和片面性,教师既要把学生由“具象”引向“抽象”,由“片面”引向“全面”,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关键词:认知;错误;引导

黑格尔曾经这样说过:正确可能是一种模仿,而错误绝对是创新,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充满差错的过程。小学生在学习时产生差错是难以避免的,而差错的发生也是必然的。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小学生的差错,给他们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善于“利用”差错并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转化,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其实,学生发生学习上的差错并不完全是坏事,它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即如果正确对待、正确利用的话,它也能使教学和谐,也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在前不久的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听了一节“植树问题”的数学课,受益匪浅。下面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片段:

教师点击链接文字,出现下面的题目:小明上楼,从第一层走到第三层要走48级台阶,如果从第一层走到第六层需要走多少级台阶?

结果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解法。

生1:48÷3×6=96(级)

生2:3-1=2,6-1=5,48÷2×5=120(级)

生3:6÷3=2,48×2=96(级)

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没有直接否定,而是组织学生讨论,提出以下问题:“从第一层走到第三层要爬几次楼梯?”(2次)“从第一层走到第六层要爬几次楼梯?”(5次)在学生明白此题的解法后,教师问:“为什么生3的想法是错误的?”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最后明确生2的解法是正确的。这时生3举手说:“老师,我这个方法可以,先用5÷2=2.5,再用48×2.5就行了。

师:很会思考,这样一改就正确了。不过我们小数乘法还没有学过。你这种思路很独特,值得表扬!

师:你们还想研究什么问题?

生:我想研究锯木头的问题。

教师点击链接文字,出现下面的题目: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此题学生出现了两种解法。

生1:8×5=40(分)

生2:8×(5-1)=32(分)

教师也没有让学生说谁是谁非,而是请学生说自己的思路,并结合演示使学生明确:把一根木头平均分成5段,只需要锯4下。每锯一段需要8分钟,那么锯4下就需要8×4=32(分钟)。

郑毓信说过: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而必须依靠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由于所说的“自我否定”是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观念冲突”为前提,因此为了有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教师就应十分注意如何提供或创造适当的外部环境来达到这个目的。本案例中,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带领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再将其带入柳暗花明的境地,体会豁然开朗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差错,教师的心态是什么?是斥责、批评?还是欣赏和接纳?这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能容忍,对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预先指出,还写出错例让学生纠正,千方百计防范学生的错误。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差错是有价值的,正好可以引导我们思考。从这一点上来说,学生的错误永远是美丽的。正确可能是一种模仿,而错误绝对是创新。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黑格尔语)。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是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谬误就是远离创造。过度防错、避错大大减少了学生扩展认知范围,接触新发现的机会,使天然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大胆尝试的探索意识被压制乃至扼杀。所伴随生成的个性特征和思维特征必然是谨小慎微的,害怕出错,这与敢于冒险,在失误中开辟新思路的创造型个性品质和创造思维品质背道而驰。一条缺少岔路的笔直大道,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很多触类旁通、联结新意向的机会,同时也因此失去了矫正失误和发现新知的快乐。

要正确看待学生在学习中的差错,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允许、认同和接纳学生的错误。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带有很大的具象性和片面性,教师既要把学生由“具象”引向“抽象”,由“片面”引向“全面”,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找到接触点、合作点、共振点,把握教育的契机。如果是以成人的眼光看学生,那么学生的一切言行都是幼稚的、可笑的。那些新颖的、奇特的想法和言行可能都被否定,那样就会扼杀学生的天性和创造性。过去我们对学生是居高临下,今天我们对学生更多的应是平视和仰视,教师并没有什么特别高明的地方,只不过比学生先走了一步。

当然,教师不应当放任学生的差错,问题是差错总是必然会出现的,那就需要教师有高度的机智和足够的耐心,创造一定的条件,利用差错,促其转化。对学生的差错,教师应当更多地分析和研究,而不是对其“痛击”。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鼓励他们,赏识他们的长处,既不怕犯错误,又能从善如流,这会有效地促进学生认识自己的差错并主动加以改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关注学生的参与是否与己有关,当学生出现差错时,只是埋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宜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这些现象都不能使教学得到和谐。著名心理学家玛格丽特·唐纳森说:“如果学习者是一个能动的发现者,他必然会做出错误。”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引导他们从差错中走出来并总结差错的原因。教师要激发学生改正差错的内在力量,要使学生不致被差错弄得一筹莫展、心灰意冷,教师还应当掌握教育艺术,有足够的机智和宽容。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差错并不可怕,只要我们重视并善于利用,就可以化错为利,把学生学习上的差错转化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优质“肥料”,差错也能给我们的教学创设和谐的气氛和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

猜你喜欢

认知引导错误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