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念傅冬

2009-11-12胡邦定

百年潮 2009年10期
关键词:傅作义大公报西南联大

胡邦定

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北平解放60周年,中央电视台刚刚播放了34集电视连续剧《北平战与和》,其中有许多傅冬的镜头。电视剧属于文学创作,不能要求它每个细节都真实。但从总体来看,这个戏还是基本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从而引起我对那个烽火连天年代一些往事的回忆,包括傅冬同志在内。

傅冬本名傅冬菊。由于嫌菊字俗气,她自己就改称傅冬,写文章都署名傅冬,我们也一直叫她傅冬。她和我虽然都在1942年考进西南联大,但她是在外文系,我是在历史系,在学校时并无往来。只因为她是傅作义的女儿,在学校是知名人物,我们都知道这个人。大一的一些公共课,我们也都在一起上。她一直很低调,从不张扬,衣着也很朴素,看不出任何贵小姐的气派。联大当时也还有别的大官的女儿,如四川大军阀、时任贵州省主席杨森的女儿,经济系的,那可是衣饰鲜丽,器宇非凡,一看就知道是名门贵胄。相形之下,傅冬就更显得质朴恂谨,和易可亲了。

我和傅冬熟识,是在天津《大公报》。1946年她在西南联大毕业后,就到《大公报》当编辑,负责编两个副刊:一是《时代青年》,一是《妇女生活》。她常到北大、清华约稿。当时我在北大读四年级,她也找到我。记得我给她写过几篇稿子,一篇是《人的花朵——电影居礼夫人散记》,再一篇是《谈讽刺》,还有一篇是我和朋友的一封通信,用的什么题目已经记不清了,可能就是《给一个青年朋友的信》吧。1947年5月,我快毕业了。地下党组织指示我:尽可能在白区找个工作,实在找不到,就去解放区。于是我请傅冬向天津《大公报》介绍,经理金诚夫先生约我谈了一次话,当场决定同意我到报社工作。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后来报社要我找北大负责人正式写封介绍信,于是我找了胡适校长,得到他的同意。这样,胡适就成了我进《大公报》名义上的介绍人,其实真正的介绍人是傅冬。

1947年9月,我到《大公报》上班,当外勤记者。傅冬还编她的副刊。由于她是唯一的女编辑,报社给她一间单人宿舍,除了外出组稿,到排字房发稿、拼版之外,她就在自己屋里办公。当然,她每天都要到我们上班的编辑部转转。她那时才23岁,为人开朗、豪爽,不像一些年轻姑娘那么细声细语,腼腼腆腆。她说话直来直去,有时还放声大笑,因此很有亲和力,善于与人相处。和我同时进《大公报》的,还有一位北大(也是西南联大)同学杨邦祺(解放后改名李定)。我们几个都很年轻,又是同学,在工作上常常互相关照。记得1948年1月30日夜里,传来了印度圣雄甘地逝世的消息。编辑主任要傅冬赶写个甘地小传,配合新闻发表。可《大公报》的资料室没有甘地的传记材料。我们连夜跑了几家大书店,砸开门要找书,都无收获。最后我们还是查了《大英百科全书》,把甘地那个条目翻译出来交了卷。

当时《大公报》在大陆有上海、天津、重庆三个分馆。同仁戏称重庆馆偏“左”,上海馆居中,天津馆偏右。这主要指编辑主任掌握版面的政治尺度而言。其实,天津馆的地下党员最多。傅冬在昆明西南联大就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1948年入党。她编的副刊绝对不右,而是相当“左”的。她组稿的对象,大多是进步青年,而不是知名作家。因此稿子都很有朝气,能反映青年和妇女的苦闷和追求,若隐若现地阐明,只有实现和平、民主、自由,才能根本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如此等等。她编的副刊成为在国统区宣传进步思想,引导知识青年健康向上的一个园地。

1948年下半年,内战愈演愈烈。9月中旬,辽沈战役打响,华北形势日益紧迫。当时傅作义任国民党华北剿匪总司令部的总司令,对华北局势、战与和的抉择,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掌握傅作义的思想动向,多方面做他的工作。地下党把傅冬调到北平,以替报社组稿为名,就守在傅作义的身边,利用父女亲情这种特殊关系,对他施加影响,起到了其他任何人起不到的作用。解放后听说,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三统帅之一的聂荣臻元帅,夸奖北平地下党的工作做得好。傅作义每天的一举一动,乃至他的喜怒哀乐,第二天在聂帅的办公桌上就能看到报告。这无疑是傅冬的工作成果。

平津解放以后,傅冬就转到《人民日报》工作。记得在20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的三位女记者——王金凤、陈柏生、傅冬,经常有长篇通讯在报上发表,都很有文采,很有激情,很有感染力。当时我还在《大公报》工作,知道有许多读者喜欢读她们的文章。可惜不知为什么,后来就很少看到那些脍炙人口的华章了。

“文化大革命”以后,1982年到1995年,傅冬和她的爱人周毅之,由人民日报社调到新华社香港分社,除做新闻工作以外,还做傅作义在港澳台和海外的旧部属的联络和统战工作,这也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一项任务。据说她做得很有成效,这也显示了她出色的政治工作才能。

傅冬的老景不很美满,体弱多病。老伴先她而去,三个女儿在美国,她一人在北京,伴随她的,除了书就是药。朋友们要去看她,她总是说,都是80多岁的老人,不敢再有劳了,电话里聊聊就很好。这说明她处处为别人着想。或者用一句老话,心中只有别人,唯独没有自己。这是一种很可贵的品德。傅冬由于身体弱,平时极少出门。2000年3月17日李凌和马如瑛(黎勤)夫妇,为欢迎从昆明来的西南联大老同学、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许,把在京的老同学,大概十一、二人,请到他家聚会。根据我的记忆,参加的除我之外,有李晓、冯钟潜、刘晶雯、王汉斌、彭云、黄友梅等人,傅冬也参加了。她显得相当憔悴,话也不多,显然是身体虚弱的表现。这一次就是我见到她的最后一面。2007年7月2日,她以久病之身,和我们永别了。

人们常说:一心为人办好事的人,人们是不会忘记的。傅冬就是这种人,我们将永远怀念她。

(责任编辑汪文庆)

猜你喜欢

傅作义大公报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
《大公报》举行创刊120周年庆祝仪式
由西南联大想到的
平津战役前傅作义为什么不撤退
从《大公报》看《红楼梦》与近代社会生活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国家中心论”旗帜下《大公报》的自由思想与爱国情怀——读《〈大公报〉政论研究:以“国家中心论”为中心》
傅作义一生最敬重的人
浅析民国时期《申报》与《大公报》的言论特色
傅作义一生最敬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