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Bt基因抗虫棉后期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2009-11-11吴俊生陆进泉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5期
关键词:发生特点防治

吴俊生 陆进泉

摘要分析了Bt基因棉后期病虫害发生特点,总结了其防治技术,以期为转Bt基因棉后期的病虫害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转Bt基因抗虫棉;后期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5-0162-02

大丰市地处江苏北部沿海中部,是我国主要棉产区,常年种植4万公顷以上,20世纪90年代棉铃虫大暴发,造成棉花连年减产。为了扼制致灾性害虫棉铃虫的肆虐,2000年前后大丰市引进具有良好抗虫性且栽培简便较丰产的转Bt基因抗虫棉。转Bt基因抗虫棉与常规棉品种特性差异大,病虫害防治发生特点也与之不同。为适应转Bt基因抗虫棉生产和发展的需要,笔者对转Bt基因抗虫棉后期病虫发生情况及实践防治效果进行了多年调查观察,现将其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商榷。

1发生特点

1.1后期病害发生严重

多年种植表明,转Bt基因抗虫棉后期红叶茎枯病、枯黄萎病、叶斑病重于常规棉。由于转基因抗虫棉需肥量大于常规棉,尤其是氮、钾肥,后期如土壤钾肥不能满足生长需要,则红叶茎枯病发生重,棉株提前衰老,影响铃重。2005~2006年红叶茎枯病每年发生面积在3 000hm2以上,后期一旦遇多降雨天气,枯黄萎病就大暴发。2006年8月下旬出现低温多雨天气,导致大面积棉田发病,病田率92.6%,病株率0~90.5%,平均48.6%,有些田块棉株大面积枯死。2007年9月18~19日连降暴雨,造成枯黄萎病雨后急性暴发流行,老棉区棉株大面积提前枯死,损失30%~50%。棉花后期叶斑病已成为棉花生产后期的又一大病害,正常发生在10月气温降至20℃以下时,沿海近处早衰田发生较重,主要有褐斑病、黑斑病,2005年后都有发生,且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该病主要造成棉株上部叶片提前脱落,影响棉铃养分积累和正常吐絮。

1.2棉铃虫、玉米螟、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危害明显减轻

4代棉铃虫、3代玉米螟一直是大丰市棉花后期主要虫害,发生期从8月下旬持续至9月上中旬,此时正值棉花结铃期,危害性极大,极易造成棉花蛀杆、蛀铃,盖顶桃很难成铃等。以1997年为例,4代棉铃虫累计卵量1 758.7粒/百株,蛾量4 550头/百把,高峰期虫量230头/百株,铃害率24.5%;玉米螟卵量20.2块/百株,蛀杆率5.3%,铃害率8.2%,平均每株棉花有3.2个棉铃被蛀食。2002年种植面积有2.4万公顷,为棉花面积的60%,鳞翅目害虫棉铃虫、玉米螟在棉花后期发生程度大幅下降,红铃虫几乎绝迹。虽然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虫性表现为时空分布,后期抗虫性减弱,但由于前期对害虫抗性强,压低了后期发生基数,所以对后期控制作用十分明显,这在生产中已得到验证。以2002~2007年为例,4代棉铃虫累计卵量101.1粒/百株,是1997年的5.7%,高峰期平均虫量5.8头/百株,是1997年的2.52%,铃害率只有0.23%;3代玉米螟卵量0.9块/百株,虫量1.6头/百株,蛀杆率0.2%,是1997年的3.8%。但近年来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抗性有所上升,部分田块有上升的迹象。

1.3棉盲蝽上升为棉花后期重点防控对象

大丰市棉田盲蝽主要有绿盲蝽和中黑盲蝽,种植抗虫棉以前棉田后期以中黑盲蝽为主,种群比占85.7%,主要为害花、铃,造成歪嘴桃和僵桃。20世纪90年代棉铃虫发生时期,棉田内盲蝽发生很轻,兼治效果明显,后期虫量6头/百株以下,而大面积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后急剧上升为第1害虫。2001~2007年有5年棉盲蝽偏重以上发生,2005年4代铃害率2%~20%,平均11.5%,5代铃害率0~74%,平均20.3%;2006年3代重发田块铃害率高达80.2%,4代铃害率2.4%;2007年3代蕾害率6.0%~72.4%,平均20.2%。4代棉盲蝽发生田块残虫在100头/百株以上,小铃被害率高达40%,对产量影响明显。转Bt基因抗虫棉从棉花苗床危害一直持续至10月中旬,尤其4~5代盲蝽危害已超过2~3代。其发生原因主要有:一是棉田内兼治作用减弱,棉铃虫重发年代使用大量有机磷及其复配剂治虫,常常3d打两头,中后期采用全程药控,起到了很好兼治作用,而现在兼治效果大大削弱。二是寄主增多,食源充足。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盲蝽喜食作物如苜蓿、棉花、蔬菜、果树面积不断扩大,为其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和越冬场所。三是气候条件有利。近年来灾害天气频繁,曾连续3年出现洪涝灾害天气,后期台风暴雨多,引起田间湿度增大,对刺激其繁殖和为害都十分有利,同时洪涝灾害天气影响正常的防治工作,导致错过防治适期影响防效。四是用药结束期提前。大丰市棉农习惯于常规棉的用药,9月中旬即停药,而5代棉盲蝽在大丰市棉田危害可持续到9月底至10月上旬,直接危害后期盖顶桃。有不少品种如鲁棉系列贪青迟熟、枝繁叶茂,很适宜盲蝽的取食危害,且往往因棉田管理不当、防治不重视造成棉花减产。2006~2007年后期调查发现有许多农户顶桃比正常田块减少80%以上,这样的田块给翌年虫害的发生留下了越冬基数,所以抗虫棉药剂防治结束期一般要推迟至10月上旬,比常规棉推迟15~20d。五是田间管理措施不到位。转基因抗虫棉中后期植株高大,一些棉农田间整枝、化控等管理措施跟不上,棉花长势过旺、无效蕾增多,害虫隐蔽性强,导致部分田块后期虫量超过数百头,危害十分严重。

1.4棉蓟马和烟粉虱对棉花后期危害日趋明显

种植常规棉时棉蓟马主要在苗期危害真叶和嫩头,造成叶片皱缩和无头苗,后期发生很轻几乎无明显损失。种植转基因抗虫棉以来棉蓟马对棉花苗期、中后期花、幼龄的危害影响较大,特别对后期小铃异常开裂减产明显。2004年大丰市8月下旬发生面积2.4万公顷。2005年春季棉蓟马造成西瓜、冬瓜叶焦枯甚至死苗,早发田块僵苗不长叶干枯。2006年棉蓟马前轻后重,苗期发生轻,虫量在40头/百株以下,7月下旬开始上升,高的田块单朵花虫量达100头以上,后期仍有田块出现小桃开裂。2007年发生面积4万公顷也是前轻后重,8月下旬至9月上旬虫量开始急剧上升,一般田块单朵花虫量百头以上,生育期迟的田块更重,同样出现小桃开裂现象。

烟粉虱是近几年新传入的害虫,虫体小、繁殖率高,以群体危害棉花嫩叶部分、影响光合作用、消耗营养而降低产量,并有传播病毒病的危险,潜在威胁大。大丰市自2002年发现烟粉虱以来,至2007年逐年加重,以2006年为最重。通过调查,大丰市烟粉虱寄主植物有90科403个变种,其中转Bt基因抗虫棉是其主要的寄主之一。烟粉虱每年12月至翌年6月集中在大棚蔬菜上以伪蛹越冬繁殖,2月下旬羽化新个体交配产卵,在棚内繁殖3~4个世代后,5月下旬至6月上旬部分迁出棚外附近露地寄主植物继续危害,6月下旬至7月上旬棚内蔬菜上市结束,全部转迁春播作物及杂草上危害,然后在棉花生长期繁殖4~5个世代。2005年越冬大棚相邻棉田枯死株虫量高达34万头(粒),有零星枯死叶片的单株虫量为15.0~19.6万头,无越冬大棚区生长正常的单株总虫量为3.0~6.2万头(粒)。2006年9月调查,发现虫源区棉花单株成虫平均124头,若虫、蛹、卵17 340头(粒),至10月中下旬植株老化,棉田虫量才开始下降。2007年基点组调查发现棉花成虫760~4 000头/百叶,平均1 850头/百叶,单叶蛹0~885.5头/百叶,平均167.4头/百叶,单叶卵0~1 239.7粒,平均268.6粒。后期棉花烟粉虱发生量大,易诱发煤污病,影响叶片正常光合作用,并造成植株提前枯萎,减产并降低品质。

1.5夜蛾类害虫暴发频繁

2002年以来,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每年秋季8~9月都在个别地区达偏重发生,直接危害棉花的蕾、叶,影响成铃率和叶片的正常光合作用,2种害虫7月底在棉田内始见,在棉田内繁殖2代后虫量激增,后代世代重叠明显,且区域发生极不平衡,沿海近处重于远处棉田。2004年8月5日在江苏省东坝头农场调查发现,高的田块虫量达764.3头/百株,造成大量破叶并危害蕾铃,经防治后9月中旬高的田块虫量仍达300头/百株以上。2005年4~5代在部分镇重发,平均虫量230头/百株。2006年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曾造成部分田块棉被取食精光。2007年3代甜菜夜蛾在黄海近岸处重发,虫量400头/百株以上。转基因抗虫棉中后期叶大嫩绿,含氮量高,诱集作用明显,属夜蛾类喜食作物,不具抗性。

2防治技术

转Bt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和普及是生产和形势的需要,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转Bt基因抗虫棉生长后期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抓好病虫害防治是确保棉花质量和产量的重要环节。

2.1突出重点防治

转Bt基因抗虫棉后期病虫害的防治必须采用针对性的措施,应主治4~5代棉盲蝽、甜菜夜蛾、斜蚊夜蛾、烟粉虱枯黄萎病、叶斑病兼治棉铃虫等。

2.2综合治理

协调运用农业、物理、化学等各项措施,尤其要强化农业措施的基础地位。通过合理轮作换茬大大减轻枯黄萎病和红茎叶枯病的发生程度,通过棉田四清理摘除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初孵幼虫集中的网状棉叶,减少虫口密度。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减少棉花烂铃,及时修理整枝,摘除棉花底部无效老叶,将布满害虫的废枝叶带出棉田,挖坑深埋,以减少棉田害虫数量,清除棉田内外杂草并防止在棉田种植冬瓜、南瓜等蔬菜,以清除烟粉虱等棉田害虫的中间寄主。科学施肥、平衡施肥、施足底肥、重施钾肥、巧施追肥,中后期应采用叶面补钾技术处理易发生红叶枯病的田块。完善棉田排灌设施建设,改善排灌条件,做到旱能灌涝能排,排水不畅地区要进行高培土深开沟,对于土壤板结田块及时中耕松土增强土壤通透性,对于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棉田要及时注意疏通灌沟,排除田间积水,促使棉根生长下扎,降低棉田湿度,减轻枯黄萎病和后期叶病的发生。通过对长势较旺的棉花用缩节胺30~45g/hm2或助壮素120~180mL/hm2控旺长,减少对害虫的诱集作用。大发生的情况下化防措施要准狠。

2.3运用后期总体战和统防统治战术

8月中旬后大丰市棉花已进入花铃期,多种害虫混合发生,而且世代重叠,如针对单一害虫开展防治,效果不佳,还增加了防治成本和压力。只有在准确预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害虫的发生动态,抓住时机一并防治。

2.4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改善棉田生态环境

选择正确的药剂才能保证病虫的防治效果,应选用高效低毒药种,减少菊酯类农药使用次数;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棉田内天敌。防治枯黄萎病可选用高锰酸钾、琥珀腐殖酸盐等,防治后期叶病可选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棉田内可选用毒死蜱、硫丹及其复配剂、阿维菌素、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NPV等杀虫剂,具体可根据害虫选择药剂,并可交替使用药剂。

猜你喜欢

发生特点防治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