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朗凯特:电视时代的不朽传奇

2009-11-09陈开和

世界知识 2009年16期
关键词:克朗凯特主持人

陈开和

“一个好记者只有一件事情要做——说出真相”,“没有对真相的追求,再多的信息也只能是没有光亮的隧道。”

2009年7月17日,美国著名新闻人沃尔特·克朗凯特(生于1916年11月4日),因脑血管疾病在纽约曼哈顿寓所逝世,享年92岁。他曾担任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晚间新闻主播长达19年(1962~1981年),以平实客观的报道风格赢得美国观众信赖,多次获选为“全美国最受信赖的人”,公信力甚至超过历任总统。

在动荡年代里安定人心的声音

缅怀克朗凯特的时候,美国总统奥巴马说,他的声音在动荡的时代安定了人心,他从未让我们失望过。的确,克朗凯特以他从中部老家出来时的那份淳朴和特有的沉稳坚毅,为千万美国民众带来一种确定感和安定感,人们亲切地称他“克朗凯特大叔”。

“大叔”的声名不是来自“包装”,而是来自数十年的沧桑锤炼。

1950年起,克朗凯特加入了CBS,进入当时刚刚起步的电视行业。在这里,他当过普通的新闻播报员,报道过朝鲜战争,直到1952年才崭露头角,出任“新闻主持人”(Anchorman)。新型的主持人不能仅仅是新闻播报员,还要有很强的统筹协调能力,要有体育接力赛中的Anchor(跑最后一棒的运动员)那样的速度和冲刺力,在新闻产出的最后一站,汇聚之前所有环节的结果,完整传达给观众。主持人要成为整个新闻节目的核心灵魂。克朗凯特被他们选中,成为第一位被称作Anchorman的新闻节目主持人。

那以后,克朗凯特主持过CBS多种新闻专题节目,1962年4月开始出任CBS晚间新闻主播,直到1981年3月。在长达19年的时间里,对于美国和国际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报道,克朗凯特几乎无役不与。在70年代,每天收看他节目的美国观众达千万以上。他以自己不偏不倚的新闻报道,以镇定和自信,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举办的民意调查中,没有公职的克朗凯特连续多年获选“美国十大最有影响的决策人物”、“全美国最受信赖的人”。

“坏人中最好的一个”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就意味着用理性的态度尽可能客观、公正地描述事情的原貌。这是克朗凯特毕生坚守的原则。他说,“一个好记者只有一件事情要做——说出真相”,“没有对真相的追求,再多的信息也只能是没有光亮的隧道”。

客观、中立需要勇气,追求真相更需要勇气,因为并非所有人都喜欢它。尼克松就不喜欢。竞选期间发生的“水门事件”被新闻界穷追猛打,尼克松苦不堪言。在他当选连任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白宫以各种方式对媒体表达的关切,“水门事件”逐渐淡出了新闻焦点。然而,克朗凯特没有淡忘,他在新闻专题节目中系统地整理和回顾了“水门事件”的相关报道。原本在白宫压力下已经准备偃旗息鼓的《华盛顿邮报》等平面媒体重新鼓起勇气,继续追寻真相,最终迫使尼克松辞职。

作为阅历丰富的新闻人,克朗凯特对各种事务当然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基辛格担任国务卿时曾说,“当我要证明一个论点的时候,克朗凯特是我要第一批召集的人物之一”。但作为主持人,在新闻节目中他恪守新闻伦理,从不轻易发表评论。他不希望让自己的看法影响观众对事实的判断:“如果公众知道了我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或者以为可以从我口中觉察出哥伦比亚广播系统的看法和立场,那么我的任务就是个失败。”因此,对于多数美国人来说,克朗凯特都是可以接受的。很多不同立场的人力劝克朗凯特代表他们参选公职,克朗凯特都拒绝了。为了不影响主持人超然中立,他一生只做媒体人,没有参选过任何公职,也没有出任任何政府职务。

与新闻界势不两立的尼克松,曾经这样评价克朗凯特:他是“坏人中最好的一个”。

首次由主持人宣布结束的战争

克朗凯特对于评论的谨慎也有例外的时候,越战就是一个例子。

美国在越南战场越陷越深的时候,1968年2月,克朗凯特亲赴越南战场采访报道。回国后,他做了一个关于越战的新闻专题。节目最后,克朗凯特发表了一段观点极其鲜明的评论:越战是一场美国不会很快失败但也无法打赢的战争,惟一的出路是通过谈判来结束这场战争。看完这期节目,约翰逊总统叹道:“我失去克朗凯特的支持,也就失去美国中间选民了。”五周之后,约翰逊宣布不再竞选连任。正因为如此,美国学者后来戏称越战是首次由主持人宣布结束的战争。

多年后,许多美国政府官员尤其是军方将领,一直把美国新闻界当作越战失败的替罪羊羔。他们认为是媒体,特别是电视的力量,改变了美国民众的立场,使美国民众从支持战争变为反对战争的。不管这是不是事实,军方确实由此吸取了教训,在此后美军发起的历次战争中,从入侵格林纳达到伊拉克战争,媒体都是管制的对象,记者的新闻报道受到严格限制。对此,克朗凯特非常不满,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他仍投书媒体,痛批军方的新闻管制“践踏了美国人民的知情权”。

如果说克朗凯特的评论影响了越战,那么他的新闻报道同样曾经推动了世界事务的进程。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他对埃以和谈进程的影响。

1977年11月中旬,克朗凯特得到消息,埃及总统萨达特愿意访问宿敌以色列。通过卫星连线采访,萨达特亲自向克朗凯特证实了希望尽快访问以色列的意愿。克朗凯特随后又卫星连线采访了以色列总理贝京,在听说萨达特表示在一个星期之内就可以成行时,贝京显得有点难以置信,但还是表达了随时欢迎的态度。五天之后,萨达特飞往以色列,与他同机的外国媒体中有CBS新闻制片人本杰明和记者克朗凯特。从此,交战中的埃以双方建立了直接对话的渠道,开启了一系列和平进程,1980年两国正式建交,结束了长达30多年的战争状态。

对于促成埃以和谈一事,有批评者认为克朗凯特越了界,做了不是记者份内的事。对此,克朗凯特认为,他的提问和及时采访确实影响了事件的发展,政治人物很难违背自己在电视上作出的公开承诺,因而事件的发展进程加速了,政治领袖之间的沟通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这就是卫星通讯时代媒体的力量。但作为记者,他本意只是确认双方的意图,而非替任何一方说话,因而也就谈不上超越记者分际了。

中美新闻交流的友好使者

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1月9日,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这是新中国代表团首次来到联合国,美国各大媒体高度重视,纷纷派出记者在中国代表团即将抵达的纽约肯尼迪机场守候。然而,惟有CBS别出心裁地抢走了独家新闻。原来,他们打听到乔冠华一行将取道巴黎飞纽约,于是派出记者

克朗凯特、波尼·卡博及摄影师、录音师等四人,从美国飞赴巴黎,购买了与中国代表团同一个法航航班的头等舱机票。待飞机起飞后,诚恳地请求乔冠华接受他们的采访。乔冠华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接受了克朗凯特的独家专访。当班机抵达纽约,美国记者蜂拥而至包围中国代表团时,克朗凯特已经悄然离去,赶去发他的独家新闻了。

那以后,CBS与中国的联系越来越多,克朗凯特成为中美新闻交流的友好使者。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克朗凯特是随团采访的87名美国记者之一。在中国同行的协助下,他每天从中国把尼克松访华新闻通过通讯卫星传送到美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新闻交流中最直接和影响最大的一次。1973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威廉佩利应中央广播事业局的邀请访问中国,周恩来总理在中山公园兰花房会见了佩利,并与他进行了友好谈话。

从CBS晚间新闻主持人位置退下后,克朗凯特仍主持CBS的科普节目。1981年5月,他率领的摄影队在广州和北京录制了中草药、中医和淡水养鱼题材的电视节目。1984年,中央电视台与CBS签订协议,由CBS每年向中央电视台提供64小时节目。同年12月起,中央电视台陆续播放了CBS提供的《宇宙》、《二十一世纪》等科学系列节目,我国电视观众首次有机会目睹克朗凯特的主持风采。

一个爱国者的世界大同之梦

在美国国内,克朗凯特被誉为新闻自由的守护神,他一再强调,“新闻自由对于民主至关重要”。他时时提醒人们注意政府限制新闻自由的可能举措,但2003年初的海湾战争期间,当全国广播公司(NBC)驻巴格达记者彼得·阿内特因为在接受伊拉克电视台采访时说了一些批评美方的话而被NBC解雇时,克朗凯特不仅没有同情他,还指责阿内特在巴格达的苦行“不可饶恕”,因为他替美国的“敌人”说了话。

克朗凯特坚信美国是普世价值的代表者,在国际事务上他毫无疑问地是站在美国的立场全力维护美国利益的。但与那些主张“单边主义”的强硬派相比,他又是一个温和的国际主义者,这种国际主义,当然也是基于美国价值的。1999年,他首度公开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新世界:那是一个“文明民主”的世界政府,有联邦体制、三权分立,有执法的警察,在这个世界政府里美国也放弃了部分主权,人类由此避免了战争,确立永久和平。显然,克朗凯特心目中的业界政府,是美国现行政府体制的扩大,美国限制了他的想像力。

克朗凯特的理念,当然会引起争议,但无论如何,作为传统新闻价值典范的重要缔造者和遵循者,他将长留世界新闻史册。

猜你喜欢

克朗凯特主持人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数码印花
主持人语
凯特的小店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持续创新的克朗斯
A Descriptive Study of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of Red Sorghum With Reference to Translational No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