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马克思主义教育现状浅析

2009-10-30谭文全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09年8期
关键词:村组马克思主义基层

谭文全

[摘要]加强基层农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建设一支具有高度思想觉悟的共产党员队伍,坚持奖惩分明的纪律,完善宣传教育的措施和健全各级财政分级负责的经费保障机制。

[关键词]农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近年来,基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所加强,但相对于转型期社会思潮的多元化趋势而言,仍显薄弱。因此,加强农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仍是摆在广大理论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存在问题

思想认识堪忧。笔者对工委、乡(镇)、村组和农户的实地调查表明,当前基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状并不乐观。许多基层干部认为,做农村工作依据上级文件,搞学习研究依靠专家,因此基层没必要用很多时间去进行系统教育。有些乡村忙于经济建设,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宣传工作,不仅认为针对老百姓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可有可无,甚至常以经济建设代替思想建设。

教育缺乏切入点。部分乡村的干部习惯于用老经验、老办法办事情,缺乏开拓进取意识,干劲不足。有的乡村领导干部缺乏在新形势下解决农村各种矛盾的有效措施,工作中依然用“行政命令”管理群众,致使干群矛盾激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缺乏切入点。

师资等保障不足。在队伍建设上,各乡镇宣传干事90%以上为兼职,繁杂的农村工作使他们不能集中精力去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宣传工作。在学习资源方面,《求是》、《半月谈》等学习资料被认为难于理解,而通俗读物又很难买到。在经费保障上,由于财政十分拮据,乡镇党委中心组为支付党报党刊的订阅费用已经力不从心,就更谈不上对村组理论学习方面的投入了。成因剖析

失衡心态。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特征在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长期贫困生活使人们的物质欲望和追求经济利益的热情空前高涨。这种欲望和追求与基本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使人们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修炼上,这种浮躁心态表现为:普通党员干部群众以“局外人”自居,认为学不学关系不大;党员领导干部为完成上级任务对工作要求“依样画葫芦”,应付了事,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推进。

制度缺失。在当前农村的大环境下,“要我学”的现象仍然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自觉学习即“我要学”还是一种需要花大力气去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GDP仍然是衡量政绩的主要标准,大家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抓经济建设上。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学习,如果没有强制性的约束是不行的。同时,由于考核和激励等制度的缺失,使“要求学习”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没有落到实处。

对策建议

队伍保障——率先垂范,抓住关键。农村的共产党员队伍十分庞大,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他们的一言一行,在农村老百姓心目中就代表着党的形象,时刻受到广大普通群众的关注。因此,必须大力加强这支党员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断发展新党员,使党员队伍始终保持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纪律保证——公正公平,清正廉洁。各级党组织应花大力气打造公正公平、唯才是举的选拔机制,真正把那些德才皆备、勤奋有为、具备共产党员优良品质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同志选拔充实到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来,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广大农村的忠实践行者。同时,要以奖惩分明的铁的纪律,大张正气、惩戒歪风,使为民之风、廉洁之风发扬光大、大行天下。

措施落实——区别对待,分层组织。对乡镇党员领导干部,要将理论学习列入硬性考核,与晋升挂钩;对乡镇一般党员群众,要列入年终考核,并作为任职提拔的重要条件;对村组等基层党员干部群众,要结合实际为他们编写并免费发放相关通俗读物,努力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程度,激发大家认真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先进理论与经验的积极性,切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经费保障——强力推行,财政买单。马克思主义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其理论学习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公共性。因此,政府有责任在学习、宣传、研究、人才培育和阵地建设等方面安排必要的经费,建立健全各级财政分级负责的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障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的经费投入。

猜你喜欢

村组马克思主义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试论农村村组职能社区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河南严控"确权确股不确地"范围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浅析当前村组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