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由人与自主学习

2009-10-30李高云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09年8期
关键词:归因群体大学

李高云

[摘要]教育涵盖了学习群体,学习群体催生了自主学习模式。教育群体的先导性意味着教育日益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力量,全局性意味着教育与社会的各个系统和部门之间甚至与千家万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基础性意味着教育是社会各项事业存续和发展的前提与必要条件。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群体大学身份大学战略

研究命题:高等教育与学习群体

高等教育学是作为人与知识的联系而进行的教育理论阐释。其最大特征,就在于它是涵盖了学习群体的人与知识的联系,学习群体催生了大学模式。从高等教育学的观点看,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和品德的活动,或者说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一一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属于教育的范畴。

对大学而言,学习群体成为一种自由选择,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的归因特点和原因特性,了解和判定他们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认识程度,从学习群体自我归因行为判断验证归因理论。无论是基于实践性的学习,抑或是基于引导性的学习,其共性在于,它们都是以人为主体传授、诱导或获取知识、观点、价值观或技能的社会活动,也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教育如何更多更好地发挥改善和提高学习个体具体的技能、知识、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绩效的作用,这是教育的宿命,更是教育的使命。可以说,教育既是大学组织文化的传递,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作为学习群体的大学教育,旨在提高受教育者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强调工作能力的提升与物化。而基础教育面向广泛的受众,针对个性成长所特有的普适性问题,通过引导性的传授方式,采取旨在夯实现实与未来间发展基础的措施,重点培养受众满足个性发展需求的能力,强调人类文明的传递与转化。

研究途径:自由人与教育选择

自由人,也就是自由职业者,调查结果显示,市场经济下自由职业者的职业分布十分广泛。一方面,在一些经济发达城市,众多企业为提高效率,采取了产品和服务外包的方式;另一方面,数字通讯、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让地球越来越扁平化,自由职业者应运而生。自由职业者带来了新的教育需求,教育不再是一种“宿命”,而是一种“选择”,甚至成为“快餐”。作为来自社会群体的学习群体,现代大学的学习组织,显然难以继续这个“核心使命”。因此,学习群体的概念是大学组织之外的“自由人”。

自由学习群体的产生,使得教育必须在成就情境中,以察觉其教育价值,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这种归因会引起期望和情感方面的心理变化,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影响学习行为。学习作为一种成就活动,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传统大学的封闭体系就受到了冲击。高等教育将要研究的是不同动机特点的人会选择不同类型的策略解决问题,动机影响着策略选择。反之,策略作为影响学习的重要原因,对策略的归因也应当引起相应的情感反应和行为变化;基于此假设,大学教育研究引入了策略原因的判断。

自由职业者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以及合作伙伴和服务对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个人潜能的开发和人力资本最大化成为现实,因此,自由人就演化为“精英”。韦纳的研究表明,人们对成功和失败有不同的归因倾向,在成功时更多地归因于能力、努力等原因,在失败时更多地归因于不努力、任务难度、运气等方面。这种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的期望和动机,进而影响个体的成就行为表现。随着人们将归因理论应用在许多具体的成就情境中,仅仅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四项原因,显然是不足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韦纳提出,由于自己在归因理论研究中的影响,使得许多研究者对归因理论的研究也限制在以上四项原因归因。讲究归因理论的可验证性,研究者不会局限在成就动机,而是把归因理论从理论到实践分别运用到成就、人际交往、道德、法律行为等方面,因而研究的领域较分散,在成就方面表现为较不系统,多数停留在对归因理论的验证方面。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主要探讨能力、努力原因归因的作用,较少突破韦纳原有的框架。

研究方法:自主学习与归因研究

根据韦纳的个体对自身行为的归因,正如前面分析,用能力、努力两项原因特性分析成就活动,结论是显著的。所谓自主,一是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二是学习者应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大学生要想学好,不仅要有能力或付出了努力,他们还应该知道如何学习。因此,大学生自身要能认识到学习方法和技能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教育者在传授知识、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研究目的就是了解大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对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因,以及原因特性的判断,包括内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包括能力、努力、学习方法、计划、目标等,外部原因包括同学的帮助、教师的帮助、家庭的支持、学习环境和运气。

首先,让学生分析与学习有关的几项内部因素的特性一—稳定性、可控性、坚持性。韦纳在原因特性分析中提到过坚持性,但很少见到相关的研究。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必然牵涉到意志努力的过程,因此在此次研究中加入了坚持性。一是考察学习群体对影响学习活动的原因特性的判断(稳定性、可控性和坚持性);二是对影响学习群体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包括六项内部原因(能力、努力、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习目标以及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和五项外部原因(同学的帮助、教师的帮助、家庭的支持、学习环境和运气)。

从学习群体分析中可以看到,努力是不稳定的、可控的原因,能力是稳定的原因;在成功情境下,努力原因的判断与稳定性、可控性和坚持性显著相关,能力原因的判断与稳定性、可控性显著相关;在成功的情境下,大学生一般归因于内部原因的影响;在失败的情境下,他们偏好归因于努力(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原因)和运气(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原因)。也就是说,在自由人和自主学习之间,学习群体抽掉了学习责任,导致对学习缺乏主体责任的归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演化为个人发展策略性的学习,显然,学习的艰难程度被自由学习论放弃了。

归因理论认为能力是天生的,后天不易改变,是一种天资,因此将能力视为稳定的、不可控的原因,这样的假设可以使理论更具普遍性,但它与人们实际的认识存在着差异。人们通常认为能力包含有技能的因素,通过后天的培养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在研究中我们将能力和天资区分开。数据证明了这一点,大学生通常认为能力是比较稳定的原因,有一定的可控性。韦纳在分析原因特性时提到了坚持性,但没有通过调查进行验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需要意志力才能坚持的活动,影响学习活动的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坚持性,特别是努力、学习计划、学习目标以及自我调节和控制等原因有很高的坚持性。

其次,自主学习策略与学习群体的背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群体理论,“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的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大学生应该成长为自主的学习者,他们不仅仅需要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以及应付出的努力,更应该知道如何才能学好;了解和掌握学习的策略是影响学习活动成果的重要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觉培养和发展自身的策略水平,建立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习目标以及自我调节和控制的发展研究策略。

结论与建议

马克思认为,“不是每个人都是现实性的主体;只有当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并现实于作用于客体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活动的主体,具有主体性。换言之,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是需要培养发展的。”实际上就是,大学教育应该转化为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形象地说,就是“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它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空间,能比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能体现大学价值的、先进的、有效的途径。教育群体的先导性意味着教育日益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力量,全局性意味着教育与社会的各个系统和部门之间甚至与千家万户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的关联,而基础性意味着教育是社会各项事业存续和发展的前提与必要条件。

无论是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意义上,还是从个人与社会的意义上,强调教育的社会责任都是良好教育的应有之义。一个好的社会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取决于我们中的每一个人的责任承担的意识和能力。因此,笔者的结论是:基于学习群体的高等教育必然需要强化社会性、组织性、责任性,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形态的群体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归因群体大学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