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相信“替身门”说明了什么

2009-10-29

廉政瞭望 2009年9期
关键词:富家子弟诟病富人

梁 丁

杭州飙车案替身事件,网上盛传张礼礤为胡斌顶包,成为“华南胡”。近日,谣言制造者熊忠俊被警方行政拘留10天。但令人深思的是,人们怎么会相信,一个富家子弟在交通肇事之后,会找人顶包服刑,即使这起交通肇事案被舆论聚焦,举国皆知?有很大一部分民众在答题时,选择了相信,或者是将信将疑。这种答案蕴含着这样的信息:

其一,一个富家子弟通常是纨绔子弟,“为富不仁”已经成为富家群体以及富二代的一个刻板印象。这既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真实,包括太多人财富来源的蹊跷,以及太多人没有展现与其财富相匹配的社会责任,另外,也包含了一部分“民粹主义”思潮,两者纠结,很难辨析。

其二,一个富家子弟(其家族)是能够摆平司法的。官商同盟已经成为近年来一大诟病。摆平司法往往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富人有更多的财富,能够支付成本摆平司法;另一方面是因为富人与官员之间的利益联系,因此,又可以花费相对低廉的成本,摆平司法。

其三,司法权力的失控现象,已非个别,而是不断发生在各地方。司法体系本身缺乏必要的权力制约力量,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和寻租空间。

其四,面对民众的诉求,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舆情,权力部门总是缺乏必要的智慧,应对措施僵硬,执政效能明显不足。从“替身门”来看,则是应对方式机械、单一,无法第一时间平息质疑,修复政府公信。而如果放眼到全国,就会发现,群体性事件中,“不明真相的群众”、“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等等,这种广受民众嘲讽诟病的话语体系和解决方式,仍然是主流。这显然跟不上建设法治国家的步伐。

大众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恶意”揣度富人和政府呢?

第一,民众之间群体分化,在底层民众和富人群体之间,所出现的信用解体,随着贫富分化的现状还在不断加剧,这种群体性断裂所产生的社会鸿沟依然在不断扩大;第二,某种程度上的权贵同盟,使政府与底层民众出现了断裂带;第三,则体现了政府公信力的丧失,无论是“官商同盟”,还是摆平司法,还是层出不穷的司法腐败现象,这些权力失控的图景,使得政府信用危机愈演愈烈,普通民众与政府之间的裂缝日益加大。

让人担忧的是,面对此种情景,社会健康的修复力量究竟从何而来?

按照中国的现实图景,政府掌握了大部分的资源和权力,理应承担更多修复的职责,可是,随着当前中国利益结构的日益固化,形形色色的既得利益集团形成,他们更多的是继续作为“占有者”而存在,也正是由此,使得中国的改革出现了种种弊病,并且改革越发艰难。

另外,排除令人诟病的权贵财富群体,在部分相对健康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以及新经济群体中所产生的新财富群体,力量依然相当薄弱。而且可以看到,自从去年经济危机以来,一股“国进民退”的潮涌就在不断的发生。在网络问政的大潮中,虽然不断发酵着现代性的公民意识,公民社会也蓬勃发展,但是,无法否认的是,一股集体无意识的潮涌挟持民粹主义,在网络中暴戾生长,加上权力经常不恰当的介入,可能形成一种恶劣的互联网广场文化。

倘若我们无法呵护这些社会健康的修复力量,那么中国行进中的改革之路会更艰难,也许这就是杭州飙车案“替身门”超越个案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富家子弟诟病富人
“纨绔子弟”源于衣服
折衷主义
苹果“变质”换道变现为何广招嫌弃?
“富人治村”:好得很,还是糟得很
论《富家子弟》中人物的异化
像富人一样去思考——读《富人是如何思考的》
如何看待“圈子文化”?
渐富人群
吴佩孚鸡屁股“退敌”
平底鞋和高跟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