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人水和谐的治水问题

2009-10-28陈悦庭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3期
关键词:可持续利用水资源

陈悦庭

摘要 阐述了人水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介绍了人水和谐发展的举措,包括转变治水理念、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开发与保护并重等内容,以实现人水和谐,共同发展。

关键词 人水和谐;治水理念;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节水防污型社会;开发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 TV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257-01

人水和谐观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产物。在传统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对自然界充满敬畏,人类处于水支配人的阶段,形成了人顺应水的人水观;在工业社会,随着生产力发展,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主体意识急剧膨胀,形成了人征服水的人水观;在现代社会,人们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入地认识,形成了人水和谐相处的人水观。

1 人水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是在这个基础上与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只有人与自然相和谐,才能给人类带来福祉,否则,就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与贫穷。历史上,人类活动一直在改变水文循环和重新塑造地球的面貌。为了负载更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入江河湖泊;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建起了众多的蓄引提工程,致使河道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严重超采,结果是越缺水越开发,越开发越缺水,形成了恶性循环,使水问题更为突出。由于人类频繁无序的实践活动远远超过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引起环境和气候的异常变化。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荒漠化扩大,沙尘暴加剧;地下水严重超采,在一些地方形成地面沉降、裂缝、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等地质灾害。因此,人类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自觉控制自己的实践行为。在治水中,既要治水又要自治,改变过去人对自然环境(包括水资源)单向对抗性关系,建立人与自然(水资源)之间彼此共存、相互依赖的关系。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充分尊重客观规律性,做到改造与保护相统一,索取与再生相统一。

2 人水和谐发展的举措

2.1 转变治水理念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大力弘扬水文化,营造人水和谐的治水环境。不断提高全民的节水、爱水、保水和水危机意识、生态文明意识,在全社会培养环境伦理和道德,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形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由过去的人定胜天向尊重自然转变;由人和水的抗争向相互依存转变,从工程型水利向资源型水利转变;从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转变为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从单纯的治水向治水与治人相结合转变;从重点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转变为在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注意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从无节制的开源趋利、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由以人为中心和人改造自然、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统治自然,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总之,做好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寻找河流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充分考虑河流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的保护,树立人类与自然合理共享水资源的战略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筹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饮水、防洪、抗旱、用水、生态等问题,保证人民群众生活用水,留足生态用水,维持生产用水,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流域是水资源的基本单元和载体,任何河流、湖泊等水体都与其所在的流域休戚相关,健康的河流、湖泊必须有健康的流域生态系统作为基础和支撑。治水实践不能就水论水,要从流域整体可持续发展和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高度,从自然、社会、经济和陆地、水系、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和谐发展角度,统筹解决水资源问题;在大量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认真搞好流域综合规划,并按照流域综合规划编制好各项专业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统筹协调好流域兴利与除害、开发与保护、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安排好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各项任务,规范和加强政府对流域涉水涉河事务的社会管理,实现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利用。减轻洪、涝、旱等灾害损失,维护河流健康,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3 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关键是规范人的行为,减少人为对水的污染和浪费。采取工程、行政、经济、法律、科技等措施,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水利法规和政策体系,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形成节水的良好习惯,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坚持科学治水、依法管水,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推动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一体化管理。按照供需协调、综合平衡、保护生态、厉行节约、合理开源的原则,合理确定各流域和流域内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用水指标,建立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宏观用水指标体系和微观用水定额体系、行业生产总值用水量指标体系和节水考核体系;构建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新型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形成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大力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城市,建立保护水资源、修复生态系统的经济补偿机制;积极调整节水型产业结构,大力倡导清洁生产,依靠有关水法律法规,规范水事行为。

2.4 开发与保护并重

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需开发利用水资源,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注重保护。按照不同区域、不同河流、不同河段的功能定位,合理有序规范经济社会行为,使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不仅能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还能兼顾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保证水土保持设施与水利水电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在水资源紧缺地区,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要与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严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在洪水威胁严重的地区,城镇发展和产业布局必须符合防洪规划的要求,严禁盲目围垦、设障、侵占河滩及行洪通道,科学建设、合理运用分蓄洪区,规避洪水风险。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方针,坚持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强封育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特别要防止人为的水土流失,维护良好的开发治理秩序,实现开发和保护双管齐下,从而取得双赢的局面。

猜你喜欢

可持续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平衡调度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水资源(部级优课)
浅谈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
水资源经济学发展研究——评《水资源经济学》
长春市开展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经济问题
大庆市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太原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