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应用分析

2009-10-23

电影文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贝多芬乐章钢琴演奏

谭 啸

[摘要]音乐听觉无时无刻不在指导着我们的演奏,它给我们的演奏指明了方向。通过音乐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使演奏者的练习效果事半功倍,在演奏中还可以保证演奏者的正常发挥。同时还可以使演奏者始终保持着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挖掘演奏者自身的潜能。本文试图对这个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进行探索,对音乐听觉的含义及音乐听觉与钢琴演奏的关系进行总结、梳理,深入探讨了音乐听觉与钢琴演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合理地应用音乐听觉来帮助我们学习。

[关键词]音乐听觉;钢琴演奏

一、音乐听觉的含义

音乐听觉和一般听觉有很大的不同,音乐艺术对音乐听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灵敏度、记忆力、组织力、经验性等等。那么,究竟什么是听觉与音乐听觉呢?音乐听觉是指对音乐作品中各音存在的意义上的认识,音与音之间微妙关系的感觉以及在音乐方面的记忆能力、模仿能力等。音乐听觉有音乐外部听觉和音乐内部听觉两个方面,他们各自又有其独特的功能,这两方面贯穿在钢琴学习的始终。

二、音乐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音乐是听觉艺术,一切音乐活动均与“听”息息相关。不论从钢琴自身的特点,还是从对演奏钢琴的要求,都说明了具有一双高度审美力和鉴赏力的敏锐的“耳朵”并很好地应用是极其重要的。

1音乐听觉是钢琴学习中的向导

在钢琴的学习中,衡量其演奏水平的高低、造诣的深浅,全凭借耳朵这一听觉器官来判断,在高师钢琴专业的学习中也不例外。钢琴演奏的宗旨在于揭示作品的内涵,表现作曲家感情,刻画特定的意境。我们不仅要把这些音符在钢琴上弹响,更主要的是通过自己对作品及作曲家的理解,把作者的意愿准确地表现出来,这要求对声音的设计和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是一味地把谱子上的音符弹响,这是一个打字员的工作,不能算是真正的演奏。因此,如果你不能准确地听到自己弹奏的声音,也就根本提不上表现音乐,更无法展示自身的音乐才能了。音乐是表现人类情感的,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体验诸多感情的一种传达。”钢琴大师柯尔托(Alfred Cortot)也说:“原来音乐无法做出任何明暗的叙述,而只是一种感情地倾诉。”感情是非常细腻的,如何能够准确地表现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关键就是用思维,用心灵去感受,用音乐听觉去掌握;要锲而不舍地利用音乐听觉、发展音乐听觉。钢琴音色丰富多彩,要表现那么多不同时代作曲家的作品,要奏出大千世界那么多变化无穷的音色,这些绝不是一种弹奏方法可以做到的。而表现音乐无穷的多种弹奏方法并不是每位老师都能教授的,更重要的是靠学生自我感受音乐的能力。音乐听觉便是钢琴学习自我感受力的向导。

2音乐听觉是进步与成功的重要因素

钢琴的学习不仅是掌握弹奏技巧与触键方法,而且要培养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和表现力,只有技术与声音表现达到统一,才能创造出真正的钢琴艺术。演奏者必须听到自己弹奏的每个音的质量,并运用音乐听觉去改造自己弹奏的质量。培养和发展音乐听觉的目的是为了我们有高质量的听觉感受能力,以音乐的听觉引导自己进行刻苦的练习,使钢琴演奏的技术与表现力达到进步与成功。

法国钢琴家玛格丽特·朗对音乐听觉有这样一个著名论断:“一直竖起一只严格要求的耳朵,就等于永远有一个最可靠的训练手的良师在旁。”教师的作用只不过是诱导学生如何去感受音乐,尽量少走弯路,朝正确的方向去努力,演奏者还是要靠自身去感受。

二、音乐听觉在演奏中的具体应用

同所有音乐表演艺术一样,钢琴演奏对于音乐听觉的要求很高,演奏者把乐谱上的抽象音符从技术到艺术最终都要体现在对音响的审美创造上,而所有的演奏内容都需要演奏者通过音乐听觉来进行最终的整合。

1音乐听觉在作品风格把握中的应用

任何一部钢琴作品,如果不能对其风格特点做出准确判断,就谈不上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演奏者是否真正理解音乐作品,只能根据他在练习中对音乐作品风格的表达正确与否来判断。因此,只有深入研究作者的创作手法,并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社会风尚、作者的经历等才有可能在实际演奏中正确把握作品的风格,才能更好地阐释音乐作品。

当然演奏者对作曲家及其作品风格的把握,不能只停留在理解和体验上,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常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由于作曲家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个性等一系列因素,使得他们的创作风格,音乐语言也各有所别。而不能任凭演奏者随心所欲地把什么作品都弹成一个味道。所有音乐作品,无论是对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或现代派以及不同国家和民族音乐的表演,都有—个风格把握的问题。即使是对同一作曲家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作品,在演奏风格上有所区别。因此,这需要我们用音乐听觉去分辨其细微的差别。从钢琴文献的角度来看,对于风格问题的研究包括四个层次:(1)断代研究,即对整个钢琴音乐艺术发展史进行断代研究;(2)断面研究,即对各个重要民族、重要国家的钢琴音乐进行研究;如,德国的钢琴音乐风格、俄罗斯的钢琴音乐风格等。(3)个体研究,即对重要的、有代表性的钢琴音乐作曲家的研究,如,对巴赫、贝多芬等作曲家的创作特征的研究。从曲式学的角度将风格问题涉及音乐作品的整体表现手段,在基本表现手段方面有和声风格、旋律风格、节奏风格、音色风格、调式风格、织体风格、句式风格等等,这几方面又包括了若干因素;(4)以作品为中心的研究,即以欲演奏的曲目为中心,将其放到钢琴音乐艺术史的发展中进行细致的研究。

从钢琴作品的演奏角度来讲,钢琴作品的风格亦在主题的存在方式、发展手法、结构规模及曲式原则等诸方面体现出来,同样涉及到演奏风格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学琴的第一天起,树立正确的风格概念,即严格限定每一首曲子应具有的声音、速度、力度、装饰音以及由此而来的触键、用力、踏板等技术问题,这些都需要音乐听觉才能做到。

2音乐听觉在作品完整性的把握所谓完整性,不仅是乐曲在整个时间过程中不得中断和立体音响结构的完整无缺,而且须将乐曲展开的逻辑、意境、风格技术技巧的运用等所有方面,都在实践过程中合理的综合起来。

大型作品(如完整的钢琴协奏曲、奏鸣曲、组曲等)最能反映出演奏者整体演奏水平和表现能力。当演奏大型钢琴乐曲时,我们常会见到演奏者在某个乐章或段落的演奏时,处于信心不足、心中无数、甚至失控的状态之中。这种情形常使演奏者完美再现音乐作品的良好愿望化为泡影,寻其原因时,又往往把发挥失常、技术不过硬等作为其主要的理由摆在最前面。而在以后的练习中,虽然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但收到的效果并不显著。

也有不少演奏者在乐曲的某个乐句、某些段落、甚至某个乐章都能演奏得很精彩。但是听其全部的三、四个乐章,

就能较明显地感觉到整个作品的演奏缺乏理性的布局、完整性差、使人听起来有缺少结构美感、风格表现不统一、组织散乱、甚至支离破碎之感。而一部大型作品往往要演奏20分钟到30分钟,有的甚至更长些。怎样才能在较长时间的演奏中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准确地表现出音乐作品深刻的内涵,并牢牢地把听众抓住呢?

我认为,大型钢琴作品能够完整地演奏,除了要有坚实的基本功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对作品的较为深刻的分析理解和对作品风格准确的把握和表现之外,还要有音乐听觉的帮助。

一条主线的贯穿,是整首乐曲演奏的关键。主线——就是音乐作品的总体情绪、形象、风格、精神在演奏者头脑中的集中反映。这条主线贯穿得是否流畅、自然,直接影响着演奏效果的好坏。演奏者就是在这条主线的强烈驱动之下,在音乐听觉的控制下把自己的感情完全投入并融合到音乐当中的。这条主线就是“音乐在我心中”。演奏者如果有强烈的表现欲望,肯定会牢牢把握住作品和自己的精神。

布鲁门菲尔德曾说:“真正的艺术家是通过自己的内心听觉听到音乐,而他们具有听觉的手指将他所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如果我们在演奏时能够先将整首乐曲风格、节奏特点、对比的尺度预先听到和想象到,然后再用实实在在的声音把它们一一再现,那么我们地演奏有了成功的前提。这种整体贯穿性练习次数越多,对作品整体把握水平越高。

3音乐听觉在作品体裁把握中的应用

钢琴作品如同文学作品一样有多种体裁,如:托卡塔、奏鸣曲、舞曲、夜曲、叙事曲、协奏曲等等,每一体裁都有它独自的特点,要想准确地演奏作品还要从体裁上去把握。下面重点分析一下奏鸣曲。

在钢琴史上,很多钢琴家都创作过奏鸣曲,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例如:海顿由于受意大利学派和早年跟随的波尔波拉的影响,因此他的作品生动迷人,旋律宽广如歌,活泼风趣,充满着力量和率直的情感。但由于海顿缺乏演奏家的熟练技巧,所以他采用巴赫的键盘风格,配合重复音、装饰音、合唱效果、反复的三连音来写;而莫扎特继承和发扬了海顿的创作手法一主题的对比与调性关系的变化,完美丰富的表现优美的旋律与和声,他的音乐典雅秀丽,清澈透明,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这其中的区别需要音乐听觉才能听到。

贝多芬最美的钢琴音乐就出现在奏鸣曲中,因此有《新约全书》之称,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处于古典主义时期的贝多芬,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大胆的音乐改革,将理想主义引入到音乐之中,描绘出了斗争和至高无上的美。他善于用简朴的主题包容整个世界,强烈的节奏脉动经常贯穿在他的音乐中。贝多芬的音乐中永远充满着生命力,自然、优雅且富有感情,旋律极具个性。爱情、英雄主义、悲哀、狂喜、欢乐等这些人类的情感与经历都体现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因此,贝多芬是音乐发展史上重要的一位革新者,而他的钢琴奏鸣曲则是音乐史中的高峰。

人们将贝多芬的作品分为三个时期:青年时期、现实主义时期、晚年冥想沉思时期,每一时期都有他不同的风格特点。另外,贝多芬的奏鸣曲一般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为热情的、激动的;第二乐章为抒情的、反省的;第三乐章则为戏剧的、热烈的,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因此,我们在学习时首先要分清这首作品属于哪—个时期,然后再对其作品进行学习与研究。

除了要理解其作品的意境还要从作品的结构上去把握作品,例如贝多芬晚期的作品《“告别”奏鸣曲》,全曲围绕着鲁道夫(贝多芬的好友与学生)的离去与不久后的重新归来对贝多芬所引起的情绪震撼这一主题展开。作品用简单、慢速、深沉连贯的引子引出第一乐章,确定了亲昵的音乐氛围;第二乐章采用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发展而来,但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二乐章后不作停顿直接进入充满胜利、欢腾的第三乐章。三个乐章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在演奏时不能将其孤立开来。在弹奏之前我们的情绪就要进入到作品中,弹完第一乐章进入第二乐章时是否听到了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那么在第二乐章中将其发展,在弹第三乐章之前我们就要听到凯旋归来、胜利的声音,从整体上去把握作品。

三、结语

钢琴作品中有着丰富的音乐要素:旋律、节奏、和声、速度、力度、调式、织体……要想感知音乐进行中上述各种音响因素的组合和变化,只有靠耳朵才有可能进入对作品艺术形象、意境等的感受、想象、联想和理解,足见音乐听觉有多么重要。音乐这一靠听觉去认识的艺术,只有靠听觉去感知,去认识音乐,靠听觉去了解、去热爱音乐,靠听觉去体验、去辨析音乐,靠听觉去辨知旋律、节奏、节拍的特点与运用,靠听觉去感悟音乐的主题发展与创作风格,靠听觉去领会音乐中的灵性、音乐中的哲理和音乐中的喜、怒、哀、乐、忧、思、伤的情绪。如果没有音乐听觉,那么就是离开对作品的感受和感知进行纸上谈兵。

猜你喜欢

贝多芬乐章钢琴演奏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钢琴演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探讨
浅析提高钢琴演奏技巧的有效途径
初中音乐合唱教学中的钢琴演奏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