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泉映月》审美意识及价值成因探微

2009-10-23白海燕

电影文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二泉映月审美意识

白海燕 冯 坚

[摘要]本文拟根据笔者多年对该作品的演奏和《中国音乐史》《音乐美学》《艺术概论》等课程的教学体会,从自然美、悲情美、意境美三个层面剖析了这首名作的审美特点,并就作品的成就原因做出了探讨。

[关键词]二泉映月;审美意识;成就原因

一、“道法自然”之音乐美

以自然为美是该曲审美意识之一。翻开阿炳的艺术人生,可以找到客观的依据:

首先,道家背景是直接渊源。阿炳自幼出自道家,其父华清和是当地有名的道士,其人音乐功底深厚,尤善琵琶,具有较高的道家音乐修养。阿炳自小耳濡目染,接触了道观里的道家音乐,父亲是打开阿炳音乐之门的钥匙,崇尚大道自然的道家音乐元素和道家文化给他的音乐生涯打上了最早的烙印。《二泉映月》这首作品的旋律信手拈来,结构浑然天成,无一不显示出道家音乐强调自然、清静、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

其次,该曲创作浑然天成。祝世匡曾发表过《乐曲(二泉映月>定名经过》一文,他在文中写道:“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即兴拉来的一首曲子,居然成就了今天蜚声中外的名曲《二泉映月》,不能不说是个天大的奇迹。据其邻居介绍,阿炳常拉此曲,似乎道出了阿炳的心事,邻居于是给取名为“依心曲”,阿炳则叫它“自来腔”。从这个录制过程及阿炳邻居和他本人的介绍,不难判断,这首作品的创作和成型完全没有矫情和刻意的构思,而恰恰是阿炳心底情感的涌动和对音乐的直觉意识,是一种道法自然的天籁杰作。演奏《二泉映月》的同行们可能体验到:解读旋律,我们看不到作品有多少花哨的技巧,演奏难度似乎不大,作品用速度极慢的旋律,舒缓的音乐慢慢一层层展开,仿佛娓娓道来,通篇基本上采用一个速度,乍一奏来,似乎平淡无奇。然而,慢慢领会了阿炳的创作背景、演奏手法、审美风格,我们就可以渐渐体会到该曲的妙处:通过不断玩味、体验和日积月累的演奏,我们就能从凄美的旋律中慢慢进入一种深沉的感情世界。作品之精妙就在于从平实的旋律中慢慢呈现出来一种张力,旋律形态的层层深入递进,通过强弱力度的变化、螺旋上升的旋律发展,和阿炳自创的特色演奏手法,作品的音乐形象就像深谷的涓涓细流,蜿蜒汇流,形成大河。阿炳此曲乃出自自身深厚的音乐功底、强烈的真情实感,没有丝毫的矫情,实可谓道法自然也!

二、“凄婉如诉”之悲情美

听完《二泉映月》,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潸然泪下,一跪不起,同时感叹:“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作品之悲情可谓跃然纸上。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味,各类文艺作品并不鲜见。中国自古有之:东汉蔡文姬之琴歌《胡笳十八拍》“天不仁、地不仁”的呐喊勾勒了一个弱女子心中的悲情;唐代陈子昂“独怆然而涕下”之悲泣铸就了该作名篇的地位;还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音乐剧《罗密欧与茱丽叶》、电影《泰坦尼克号》感人肺腑之悲等等。可见,悲情至美,是诸多经典作品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二泉映月》作品之悲情意识何以形成?阅读阿炳的坎坷人生,我们不难发现:

阿炳一生命运坎坷,幼年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22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嫖娼、吸毒的恶习,34岁时双目完全失明。而偏偏又祸不单行,这个时期恰逢日本侵略中国,无锡沦陷,囿于身体的残疾、内心的悲情和无奈可以想见!从他朋友陆墟的描述中我们可深切感受到:“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在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这段描述以景衬托,勾勒了一幅凄凉绝伦的真实画面:寒冷的冬夜、惨淡的光影、落寞的老人、孱弱的背影,悲情已然。通过阿炳常常独坐无锡惠山泉畔演奏《二泉映月》的史实和笔者自身的移情式感受,阿炳内心的悲情可完全窥探,从作品的创作技法和演奏技法上略做分析:作品一开始,采用休止符点带动一个下行的旋律性条,宛如作者内心的一声叹息,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时局和命运之叹。紧接着作者通过五次变奏手法,采用抑扬对比的双主题模式层层推进,表现了阿炳内心的翻腾和积愤。整个风格上柔中带刚,情绪激动,音域也罕见地(传统二胡曲把位一般都不高)拓展到了二胡的第五把,音乐对比极为有层次性,音乐情感基调以悲中带愤为主。演奏技法上,颤弓、浪弓、定把滑音等技术的运用,淋漓尽致地呈现出《二泉映月》之悲情意识,也留给我们悲音至美的艺术审美享受。

三、“情景交融”之意境美

意境美的重要特征是情景交融。意境美淋漓尽致地呈现,是该作品审美意识的重要特色。众所周知,该曲取名《二泉映月》,表面风雅,实则非写景弄物之作。关于此,--贺绿汀先生更直言:“《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0因此,我们在欣赏该曲的时候切莫被作品名的诗情所蒙蔽,然而此曲的意境美为何昭然呢?

目前,关于该作品的审美描述,有很多的词作赞美。体裁形式则大都以白话诗歌为主,对该曲的意境美也有很多的描述。笔者有感于作品的巧妙构思和情感发展,也曾以宋词词牌“曲玉管”和作品情感的演绎填写了一首词,在教学和欣赏中获得较好的反响:

曲玉管·二泉映月

静夜寂寥,孑然孤影,忧伤叹息噎满喉。一望泉清月冷,怅然无语,忍凝眸。两根老弦,泠泠蕉泪,离落心弦吟悲愁。青灯摇曳,丝丝皱上眉头,情悠悠。蓦然回首,有多少,欢笑清歌,岂知满目漆黑,但见国恨家仇!愤难囿!

待遥想人生,胡琴凄唤寒蝉,知了矫情,怎知几时,噩梦方休?

通过上面作品的情感曲线和词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内心的情感跌宕,同时也可领略该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之意境美。首先,从作者的感情上,我们可以看到阿炳内心的狂澜:对现实环境的叹息后情绪逐步上升,内心掀起无尽的波澜,通过一个小潮,情绪达到一个高峰,阿炳的心情可用愤懑形容;紧接着,情绪回落,表现阿炳蓄积待发的情感状态,然后全曲达到高潮,阿炳用胡琴在呐喊,发出了强烈的时代呼号;最后旋律线下行结束在5音上,音乐似乎意犹未尽,表现了作者囿于自身的孱弱、内心无可奈何对前途一片茫然,看不到出路的心理状态。从上可以看出,阿炳孱弱之躯,内藏着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遭遇,更多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切担忧。其次,《二泉映月》这个名字不是凭空臆想,而是杨荫浏、曹安和两位专家根据广东音乐《三潭印月》和阿炳常常去惠山泉演奏的生活场景所取。结合笔者上陈的拙词,我们可以联想阿炳生前常在月夜独坐惠山泉边

思索、演奏的景象,一幅冷月无声、胡琴孤吟的凄绝画面仿佛尽在眼前:寂静清冷的月夜、呜咽泣戚的清泉、怅然坚强的老者,凄凛感伤的胡琴、愁肠百结,情思悠悠,诗意一般的意境美尽情呈现给了我们。

四、作品成就原因一窥

一位民族音乐家用一件在当时还算不上档次的乐器随意演绎出的一段音乐,能够形成这么蜚声海外的巨大轰动效应,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让我们试着进行剖析:

首先,强烈的时代性和深切的人生感悟。时代性和深刻的生活体验是好的艺术作品形成冲击的根基。阿炳所处时代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风起云涌的抗日波澜一浪高过一浪。这时的国人大多数是同仇敌忾,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抗敌的热情。文艺界作为一面不可低估的精神旗帜,更是打响了一场文化抗日的战斗,如火如荼地支援抗日斗争,对抗日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受到抗日文化的影响,阿炳的人生尽管挫折不断,但他没有沉沦,作为一个热血青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阿炳勇敢地挥起了爱国的大旗,做出 多健康人士也未必做得出的抗日义举:1932年一

二八事变发生后,他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他还创作了另一首爱国名作《听松》,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民国28年重返无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所作所为无不彰显了一个热血爱国青年的作为。这些直接的时代与生活的体验为他创作该作品做了良好的铺垫。

其次,极高天赋和刻苦的学习,音乐素材植根民间音乐和下层苦难百姓。阿炳长期生活在民间,民间音乐给予了他丰厚的营养,对各种江南地方的民间音乐形式都广泛地进行了接触,同时他不但天赋出众,还极为勤奋: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是分不,开的。从以上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到这位音乐大师的极高音乐天赋和后天刻苦学习之路。因此,可以说该作品表面上是他信手之作,实则凝聚了他长期置身民间对江南民间音乐的广泛认识加上对多门乐器的精通、对音乐本身驾轻就熟而信手拈来的自信;另外有对最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直接体验和作品本身扎根民族音乐的土壤,衬上巧夺天工的音乐结构和情感演绎的层次性,自然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艺术审美体验。

再次,呼应了人类社会的基本主题:和平与发展。该作品用作者本人的坎坷身世和感触,强烈地传达了作者对和平、对正义的渴望,反对战争、反对侵略,热爱祖国的愿望非常强烈,而这无疑是一种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而且,音乐本身是没有国界的,《二泉映月》在国际上所获得的极高声誉也非偶尔,他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旧中国最下层老百姓的悲苦生活,而是通过作者本身与命运的抗争精神来昭示人类社会普遍的积极价值观:即渴望美好生活、身残志坚、自尊自爱,更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人类社会的基本主题:和平与发展。因此,所取得的世界性影响有必然性。

《二泉映月》的审美价值远非本文寥寥数语可以涵盖,它的精神和艺术光辉,必将在人类艺术长河里长盛不衰。笔者所做的剖析只是自己的一点所感所悟,指望为兴我民族音乐尽一点绵薄之力,内有不妥和失误之处,亟待同行指正。

猜你喜欢

二泉映月审美意识
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四种演奏版本分析
管弦乐队构建与训练(三)——以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的主题表现为例
浅谈高职高专音乐赏析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以二胡曲《二泉映月》赏析为例
旋律叮咚响,泉流映月明
——二胡曲“二泉映月”演释[1]的多元化与一元化辨析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